周小芳
【摘要】“編筐編簍,重在收口。”課堂收尾,是課堂教學過程中的重要環節。部編教材古詩內容增多,為了實現低年級古詩的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本文列舉了幾種常見的古詩課堂收尾的方式,以期優化古詩課堂教學。
【關鍵詞】小學語文;古詩教學;課堂收尾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不好的結尾,卻是失敗的全部。部編語文新教材古詩內容所占比例增大,尤其是低年級教材中蘊含了很多古詩文。能讓學生熟練誦讀古詩,入詩境,尋詩味,悟詩情,品詩意,是教師在課堂上經過努力大都能達到的目標。但低年級學生有年齡小、閱歷淺、遺忘快等特點,好的課堂收尾能使學生獲得知識和能力的雙重提升。所以,古詩課堂的結尾是個關鍵,關系到課堂學生自主學習的鞏固、提升和深入研究學習的激情,好的結尾當如那“曲終收撥當心畫,余音繞梁久不絕”。下面談談失敗的課堂收尾的一些情況以及一些常見的古詩課堂結尾的樣式。
一、古詩課堂收尾的常見問題
虎頭蛇尾,課堂開始有板有眼,精彩紛呈,結尾因時間緊迫草草收場,下課鈴聲一響,不了了之,學生對下節課沒有了期待,自然學習欲望不強。有頭無尾,有些課堂,下課鈴聲即尾巴,平白如水,課堂了無生機,教者應付,學者疲倦。尾大不掉,這類課堂往往展開去收不攏,常常把下課時間也占了去,學生無心課堂,效果可想而知。假尾巴,有些教師為了某些需要,結尾給課堂添加一些“添加劑”,最后思想感情升華變味,牛頭不對馬尾,讓人啼笑皆非。
二、語文課堂的收尾方式
(一)總結收尾——學習古詩的方法
在一堂課臨近結束的時候,縱觀一堂課的重點篇幅和內容,回顧整個學習探索的過程,思考核心的思想方法、學習方法,對于進一步深化知識網絡結構、鞏固前后整節課堂的教學成果、培養學生各方面能力、教師總結反思自己的教學都是十分有意義的。古詩教學都有一定的流程,每位教師都有自己的教學風 格,對于低年級小學生,在學習古詩后,總結本節課古詩的學習方法,加深學生的認知,提升學生學習古詩的能力是個不錯的學習方法。
例如《靜夜思》的教學,課上教師引導學生先了解詩人,通過解讀詩題,確定思鄉的感情基調,再讀準字音,讀出節奏,進而讀出感情。最后,朗讀整首詩,體會作者濃濃的鄉愁。在課堂收尾時,讓學生回憶我們這節課做了什么,總結出了解作 者、詩題入手、讀出感受三個基本步驟,對小學低年級的學生而言,總結式收尾能讓學生學習到面對一首古詩如何做的方法。
(二)對比收尾——整合同類知識
當完成課堂教學后,讓學生仔細回憶并思考,然后將所學內容與先前所學內容的異同點進行歸納總結比較。學生既能在所學知識間建立有機的聯系,也能在已有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學習,較容易掌握有關的新知識,從而達到知識的新概括,然后再通過對各類事物的深入比較,以確定它們之間的異同,從而更快、更好地掌握新舊知識點。
例如學習完李白的《贈汪倫》,對比學習《靜夜思》,此為同作者詩作的比較;學習白居易的《池上》,對比學習楊萬里的《小池》,此為同詩題之間的比較;還有題材、時期、感情上的對比學習。低年級古詩教學用對比方式結尾,為學生以后閱讀寫作提供了幫助。
(三)熏陶收尾——借助情境朗讀體會
即情境教學法與古詩教學的結合,提高古詩內容的形象性,激發小學生古詩學習的興趣,促進并達成小學語文古詩教學的目標。教師要抓住詩句所描述的具體內容,讓學生去理解古詩的中心思想,同時借助詩人創作的詩句所創設出的豐富情境,讓學生感受到詩人情緒的表達和內心感受,這是將情境教學法應用到小學語文古詩教學中的重要手段。古詩課堂結尾要帶領學生反復閱讀古詩詩句,借助情境去體會韻律美與節奏美。
例如,我們在講解《望廬山瀑布》時,整首詩是押“an”韻,讀起來抑揚頓挫,平仄錯落,富有美感。當所學古詩讀起來悅耳、順口、富有情趣,學生就有輕松愉快的學習感受,課堂的整體教學質量就會快速有效提高。課堂結尾通過反復朗讀,詩人的喜悅之情會通過學生的語氣、表情和內心感受表達出來,從而體會詩人對大自然的喜愛和贊美。
(四)評價收尾
在一節課學完后,學生肯定有諸多感想,可以在快要收尾的時候讓學生“暢所欲言”,再一起對這個觀點進行評價,在新課標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的大背景下,這種感受評價式收尾更富有深厚的時代意義。它與“育人”息息相關,至關重要,可以培養他們的質疑和創造能力,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在結尾,我們可以讓學生談談自己學習欣賞這首古詩的精神感受,也可以就古詩的某一點談談自己的想法,在多種多樣的評價中加深對古詩的理解和積累。
(五)積累收尾
積累收尾是目前較為流行的一種收尾方式,在這里,是指在學習完一篇古詩后,讓學生積累一些和本古詩有關的名言、美句、繪本等。而古詩教學也是如此,我們可以積累同主題、同作者的作品,也可以積累不同觀點的古詩詞。例如學習了《登鸛雀樓》后,讓孩子拓展成語:高瞻遠矚(反面的是坐井觀天、鼠目寸光);拓展句子:站得高,看得遠。這樣,學生在學習一首古詩的同時,既得到了知識的延伸和拓展,又可以豐富知識儲備、開闊眼界。
(六)懸念收尾
好的電影、電視劇都是善于設置懸念的,中國古典小說、戲劇更是懸念重疊,有此情節才能引人入勝。懸念式課堂結尾,需要教師事先結合本節課教學內容來設計一些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思考問題。這種結束語,教師可用在第一課時結尾,結束時通過教師的布陣設疑引出下一節課要學習的知識,采用這種方法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比如學古詩《畫》,第一課時疏通生字詞、有感情朗讀課文后向學生拋出一個問題:你怎么知道這首詩寫的就是畫呢?畫了些什么呢?我們下節課再討論。通過設置懸念式的課堂結尾,不僅有助于深化學生對本節課所學知識的理解,還能為學生今后的學習奠定良好基礎。
結尾是語文課堂教學的重要節點,特別是古詩教學,最后的結尾應是教師、學生、詩人、古詩之間對話的總結和深化,也是讓學生帶著懸念、帶著回味、帶著深情、帶著神奇去繼續探索知識殿堂的寶藏。古人作文章講究“鳳頭、豬肚、豹尾”,《四溟詩句》中也有“凡起句當如爆竹,驟響易徹;結句當如撞鐘,清音有余”。我們課堂結尾當如“豹尾”與“撞鐘”,既要如豹尾般,結束在絢麗迷人處,回味無窮,還要有撞鐘般的回環往復,余味悠長。自然言之,教師要想保證良好的古詩課堂教學效果,在教學的全過程中,一定要對課堂結尾給予足夠重視,需要采取豐富多彩的設計方式,合理設計古詩課堂的結尾。如此,才能在提高小學古詩課堂整個教學效果的同時,促進學生語文學科素養與知識的快速發展。
(編輯:陳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