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姣姣
【摘要】現代教育作為一項育人的教育系統工程,小學德育是作為這項系統工程的基本階段,可見它在現代教育教學中的主要地位。因此,實效性的德育工作才有利于小學德育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掌握技能,了解更多的社會知識。本文主要結合工作實際,通過探討小學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徑來全面提高發展學生的綜合素質水平。
【關鍵詞】小學教育;實效性;德育途徑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在傳統的教育工作中因為忽略學生的主體性,當時社會缺乏實踐經驗,對于教學缺乏藝術性的指導,又由于當時教師資源有限,導致教學的德育工作有缺失,效果并不理想。從古至今,小學德育工作都面臨著機遇與挑戰的雙重考驗。現代教育中德育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關注,國家也尤為重視德育工作,要求學校教育是以實現德育教育為先的教育理念,從小學起就全面做好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建設。如何做好小學德育工作,提高德育的實效性,成為我們現如今迫切需要解決的一個難題。
一、小學德育工作實效性的內容和意義
教育局明確指出小學需要開展的德育工作有舉止文明、誠實守信、尊重他人、守時惜時、遵守秩序等多個教育內容。小學德育的開展對小學生的健康成長有著特殊意義,對小學生全面發展有導向意義,甚至對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戰略意義。小學德育教育發揚一種積極意義,加強對小學生的德育工作,創新德育工作模式,培養小學生增強他們的安全意識及自身知識。這些都可以通過提高小學德育工作的實效性加以實現,改善并提高小學生的基本素養與思想道德品質。
二、提高小學德育工作實效性的途徑
(一)轉變傳統教育理念,開展新的教學模式
隨著時代在不斷進步,我們的教育也需要進行改變,傳統的教育做法已經不再適應現代學生的要求,在教學理念上要有一個徹底的改變適應現代的需求。
1.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
我們都知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教學嚴謹,語言幽默,對待學生和藹可親,這些都會讓學生對學習產生積極的效果從而激發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良好的學習環境也會給學生帶來積極向上的精神,學習氣氛濃烈的環境下學生們在耳濡目染之下都會全身心投入到學習中去,使逐步形成待人做事的價值觀念和思考問題的取向,實現德育目標。
2.學生與老師角色變換
傳統教育都是老師作為主體,學生聽從老師安排的教育理念。如今主要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究,培養自律能力。老師作為學生的幫助者和促進者,給學生心理上的支持與精神上的鼓舞,在學生有困擾的時候給予適度的點撥擺脫疑惑。教師樹立教人求真的思想,認真做好這個角色,平等地對待每一位學生,將自己融于學生之中,以身立教,把社會道德素質要求內化成學生的自我要求。
3.教師不斷提高自我能力
傳統教育中因為教師缺乏人格魅力導致德育實際效果的不甚理想,因此作為教育者的同時,老師也要成為一名學習者。良好的心理素質、深厚的知識積累以及較強的解決問題的能力都應該是作為一名教師該有的能力。教師要做好表率作用,不斷學習更新知識結構,擴大知識范圍,提高自身道德素養和科研素質。教師應認真教學提升自身的師德修養,完善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一位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并高素質的教師會更受學生歡迎,贏得學生的愛戴和尊重,激發學生對教師的親切感和信賴感。這樣學生才會在老師的引導下發展自我,完善自 我,有任何問題尋求老師的指導與意見,讓教師參與學生的生活與情感,師生共同努力培養學生的素養。因此,具有教師道德素質是重中之重,是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師靈魂的體現。
(二)堅持“以人為本”理念開展德育教育
小學德育工作的主體在于學生。小學德育工作主要是采用學科教學模式,學生在德育過程中教師需要尊重小學生的心理成長規律,為提高小學德育實效, 應該制定相對應的德育工作策略。
在小學德育教育觀上,教師需要樹立“以人為本”的育人理念。強化教學服務意識,提高教學服務質量,高度重視受教育者的主體參與能力,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教育與解決學生成長成才中的實際困難和問題結合起來,在優化服務、解決學生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增強核心價值體系的感染力。在小學德育教育中,學生應充分發揮主體性,加強自身的參與 感,培養自己的參與意識,主動積極地認識體驗社會活動并付出行動,讓學生在成功的體驗中不斷前進,真正提高學校的德育實效性。學生在獲得真實的參與、快樂的感受,付出辛勤的勞動,獲得珍貴的經驗后在道德選擇中形成良好的習慣。讓學生們在一個文明、積極、健康的有利于身心發展的氛圍中學習生活,包括學校設施建設、環境處理、生活后勤的保障等都要以“以人為本”的理念來實施,全面建設供學生自主發展的育人氛圍。
(三)學科教育與德育教育相結合
現代教育主要培養學生的自主能力、創新能力以及實踐能力,德育教育主要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將兩者結合有助于學生發展成為“德才兼備”的人。
教師在將學科知識傳授給學生的同時,針對學生的認知水平與心理特征,有效地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實現德育與“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教育目標渾然一體的關系。教師利用教材的顯性內容對學生進行教育,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形成對知識的感悟與體驗,培養學生關注社會關注自身的良好習慣,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自學意識和能力。教學與德育相融合使教學充滿特色,利用教育資源使用多種手段開展教育活動。教材本身的內容就充滿活生生的德育范例,也是德育教育最重要的最為豐富生動的載體,教師可以利用此來挖掘教材本身的含義的同時以德育教育學生。這些帶有指導意義的教育內容使得學生有了更多的體驗,在學習學科知識的同時豐富了自己拓展知識,更讓自己的能力和思想得到提高。
教學不僅是一門學科,更是一門藝術。教育不僅僅是科學事業,更是藝術事業。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僅用嚴謹的思維邏輯傳授學生準確的科學知識,更要利用幽默的語言,將抽象的哲理化,讓課程變得生動,通俗易懂,以此來感染學生。讓學生豐富了自己知識的同時陶冶了自身的情操,使學生獲得美的感受,提高學習的興趣,積極獲取知識,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課堂上的主導者。這種教學風格不僅調動了師生積極性和創造性,拓展了教學資源,有利于道德的學習和人性的發展,還可以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感,從而指導他們的行為,對學生的成長有著十分積極的作用。
(四)開展各種關于道德的實踐活動
小學德育工作需要與實踐活動相結合。近幾年,小學品德課開始逐漸重視開展實踐活動,枯燥乏味的課堂上的內容并不能讓年幼的學生理解課堂上的知識,唯有在實踐活動中進行相關德育教育,才能讓學生容易明白其中的道理。實踐活動的情感體驗能夠讓學生在日常活動中符合道德準則,如遵守紀律、懂得感恩、守時惜時等,從而提高學生的思想素質,有助于學生擁有良好的品質。
教師要成為學生德育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尊重學生信任學生并關心學生與學生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在教育工作中,教師要讓學生主動掌握知識運用知識,這樣才能得到鍛煉,掌握思想道德的同時注意生活中的實踐。教師需要多給學生實踐的機會,鼓勵學生將理論付之于實際行動中,這對學生道德的形成有著莫大的好處。
教師在課堂上開展道德實踐活動的同時,要讓德育活動融于生活,在課后教師還應與學生家長進行溝通,與家長聯合起來對學生進行教育,讓學生在課下的實踐活動中在家長的陪同下一起完成,擴大教育工作的影響范圍,全面提高德育教育的工作質量,實現對學生的德育教育工作。
三、結語
教師在樹立“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下,用生動的藝術課堂和多彩的實踐活動教育教導學生,作為學生健康成長路上的引路人引領學生積極向上,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全面提高學生的基礎素質,發展學生的思想道德品德。從身邊小事抓起,立足課堂,持之以恒,提高德育的實效性,確保德育工作的進行與落實,涓涓細流地培育學生,使得到健康成長,奠定良好的道德品質,為學生將來步入社會創下基礎,全面發展為一個“德才兼備”的人。
參考文獻
[1]唐海蘭,楊德福.淺談小學德育教育與教學的關系[J].東方教育,2014(Z1).
[2]顧禎.如何創新小學德育教育工作[J].文教資料,2010(4).
[3]陳慧寧.談談小學德育工作的現狀和對策[J].龍巖學院學報,2006(S2).
(編輯:郭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