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會芬
摘 要:花溪區立足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深入開展了歷史名人文化挖掘、利用工作,打造了具有花溪特質的先進文化品牌,有效發揮了名人文化在城市建設、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關鍵詞:名人;挖掘;文化旅游
花溪區人文鼎盛,歷史悠久,文化絢爛。在花溪的歷史長河中,明末清初著名詩人吳中蕃,清代著名詩人周漁璜,臺灣諸羅縣令周鐘瑄,云貴兩省第一個文狀元趙以炯,貴州辛亥革命先驅平剛,清末民初著名的書畫家、穎拓藝術創始人姚茫父等歷史文化名人,都是花溪歷史文化的傳承者和見證人。近年來,花溪區不斷加強歷史名人文化挖掘保護,以人物述說花溪歷史,將周漁璜、周鐘瑄等名人故事、傳說轉化為旅游精品,打造文化旅游基地。
1 名人文化挖掘的目的和意義
以花溪歷史名人文化為載體,通過知名人、談名人、學名人,提升花溪人民群眾對本土文化的歸屬感、認同感和自豪感,激發人民群眾熱愛家鄉、建設家鄉的熱情。同時充分發揮名人效應,促進花溪區文化旅游創新區建設。
2 花溪區歷史名人文化挖掘、利用現狀
2.1 代表性歷史文化名人
①周漁璜。周起渭,字漁璜,號桐埜,貴陽青巖騎龍人。清初著名學者、詩人。二十四歲時奪鄉試第一,康熙三十三年(1694)進士及第。改翰林院庶吉士。散館,授編修。歷任翰林院檢討、編修、侍講學士。后充浙江鄉試正考官、直隸學政和詹事府詹事等職。參與《康熙字典》、(康熙)《貴州通志》編纂。世人稱贊有加。著有《桐埜詩集》。周漁璜的詩歌成就長時間影響著家鄉民眾的創作熱情,代代沿襲,使今日青巖榮獲“中華詩詞之鄉”的美譽。
②周鐘瑄。周鐘瑄,字宣子,清貴筑(今貴陽市)騎龍人,周起渭族叔。歷任福建邵武知縣、臺灣諸羅縣(今嘉義市)知縣、山東高唐知州、員外郎管臺灣事、荊州知府等職。為官期間政績頗多,以治理臺灣功績最大。周鐘瑄畢生從政,在清初康、雍、乾三朝均留下了重要影響。周鐘瑄一生為官清廉,勤政愛民,敢于興廢除弊,深受百姓愛戴,為朝廷、百姓殫精竭慮。周鐘瑄還勤學奮進,工于詩文,著有《讀史摘要》《諸羅縣志》等。周鐘瑄兩次赴臺任職,留下不少吟詠臺灣的詩歌,深受讀者喜愛。“獨行不愧影,獨寢不愧衾”是周鐘瑄對自己的評價,也是對子孫的訓誡。
③趙以炯。趙以炯,字仲瑩,又字鶴林,貴陽花溪青巖人。光緒五年(1879)中舉,光緒十二年(1886)殿試一甲第一名,是貴州歷史上第一位狀元。先后任翰林院修撰、四川省鄉試副主考何廣西學政。清朝開科取士259年間,總共取狀元113名,趙以炯成為云貴兩省開科舉后以“狀元及第而奪魁天下”的第一人,在云貴兩省引起極大轟動。趙以炯作為貴州文化才俊的典范,其地域價值、符號象征意義與花溪文化圈形成的關系十分值得重視。深入挖掘“狀元文化”,對于提高青巖的知名度,打造文化品牌,促進花溪文化、旅游產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④平剛。平剛,字少璜,花溪青巖歪腳村人。八歲讀私塾,十九歲考取秀才。戊戌變法后,赴日本學習法律,加入同盟會。孫中山在廣州設大元帥府時,任大元帥府秘書。曾任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眾議院秘書長、鎮寧縣長、赤水縣長和省參議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任貴州省人民政府委員。他始終心系蒼生、憂國憂民、不畏權貴,是貴州的驕傲,也是花溪青巖的驕傲。
⑤姚芒父。姚華,字重光,號茫父,別號弗堂、蓮花庵主,貴陽市花溪區久安鄉打銅寨人。光緒三十年(1904)中進士,后留學日本三年,攻讀法律、財經。歸國后供職于工部、郵傳部,并在清華學堂等校任教。民國建立后任參議院議員、北京女師校長,在高師、美專等校教授文學、美術。茫父在詩、文、詞、曲、碑、版、古器和考據、音韻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郭沫若曾盛贊:“茫父穎拓實古今來別開生面之奇畫也。”茫父一生著述頗豐,視藝術為生命,因病致殘后,仍堅持繪畫,著書立說,是自學成才、自強不息、身殘志堅、奮發向上的典范。
2.2 花溪區歷史名人文化研究、挖掘、利用現狀
①挖掘、利用“兩周”文化。早在1994年,花溪區成立了兩周文化研究會,編輯出版了《周漁璜、周鐘瑄研究資料專輯》。2015年,花溪區成立“兩周”文化項目指揮部,組織省、市、區相關專家對“兩周”文化研究會的恢復開展工作建言獻策,做好文史資料和線索的收集、整理,充分挖掘“兩周”文化。2013年在國家發改委、市文物局的大力支持下,花溪區對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周漁璜少年讀書處桐埜書屋進行了整體修繕。2015年,為配合打造“二周”文化,提升桐埜書屋的文化品牌,花溪區完成了桐埜書屋陳列布展項目,通過聲、光、電等方式全面展示了周漁璜的一生。為推動兩岸文化交流,花溪區積極籌劃并完成周氏宗祠修繕及陳列展覽,并于2015年4月12日成功舉辦“筑臺兩地文化交流”活動,受到臺灣客人的一致好評。與此同時,花溪區積極推進“周鐘瑄文化交流中心”建設,完成一期“交流中心”主體建設和陳列布展。展陳通過人物雕像、背景浮雕、人物情景復原、詩辭書籍、拓片展示等方式,全面展現了花溪歷史名人周鐘瑄的生平事跡,最終詮釋了一個勤學苦讀、勤政為民的歷史人物形象。
②依托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趙以炯狀元故居打造狀元文化。2013年,花溪區積極爭取省文物資金,按照“有效保護、合理利用、修舊如舊”的原則,完成了狀元故居修繕工程。為迎接貴州省第九屆旅游產業發展大會,提升青巖古鎮文化內涵,于2014年開展了對趙以炯文化的挖掘、利用工作,通過實地調查、走訪趙氏后人、拓片、復制等方式收集趙以炯和其家族資料,完成了趙以炯狀元故居陳列布展,全面詮釋了狀元文化,進一步提升了青巖的文化內涵與知名度。
③對民主革命志士平剛的研究,主要通過實地調查、走訪趙氏后人、拓片、復制等方式收集平剛和其家族資料。進一步挖掘了平剛先生的相關史料,修復了平剛故居,策劃了“平剛故居紀念展”,充分挖掘了平剛先生作為辛亥革命先驅的歷史文化價值。
④茫父文化的挖掘與利用。2015年,花溪區成立茫父文化調查工作小組,走村入戶,收集有關茫父的故事、歷史資料、家族遺存,通過錄音、拍照、拓片等方式收集第一手資料。在開展實地調查的同時,多次向省、市文物部門爭取資金和專家支持,并邀請貴州省歷史、文物專家對久安的文化工作進行指導。在此基礎上,委托設計公司進行規劃設計,完成了“茫父文化展”的陳列工作。該展覽全方位展現了茫父的事跡、故事、成就和精神追求,也成為大眾走近久安、了解茫父的一個窗口。
3 關于發掘、利用歷史名人文化的必要性與建議
歷史名人是一座城市歷史文化的延續,深度挖掘花溪歷史名人文化,可以打造獨特的花溪文化名片,進而帶動花溪經濟的發展。因此,發掘、保護、利用歷史名人文化是助推花溪文化旅游創新區建設的重要途徑。
①成立歷史名人研究會,深度研究、挖掘。從對花溪歷史和未來負責的角度考慮,必須加強對歷史名人的專門研究。建議成立“歷史名人研究會”之類的歷史名人研究機構,由區政協、文化、黨史、檔案等相關部門的專業人員組成,并聘請國家、省、市有關文史專家擔任顧問。歷史名人研究機構專門從事歷史名人研究工作,能夠通過查閱史料、走訪民間、尋找族譜、考證遺址、搜集文物和學術研討等工作取得研究成果,從而使我區歷史人物重新“活”起來,發揮其名人效應和作用。
②立足當下,有效延伸名人文化的社會效應。“兩周”文化的研究、發掘應在建立在深度挖掘、科學整理的基礎上,在反腐倡廉工作層面上在全省乃至全國范圍內樹起一面廉政大旗,與當前開展的黨風廉政建設工作緊密結合,形成較大反響。姚茫父、平剛等近代歷史名人的研究,應通過走訪、調研等形式,搶救性地搜集資料、文物,大力弘揚他們熱愛祖國、鍥而不舍、頑強拼搏的精神,教育、激勵后人。
③圍繞“文化+”模式,努力實現文化和旅游雙贏發展。在全面摸清花溪歷史文化名人精神文化遺產的基礎上,依托沿線青巖、黔陶、高坡等旅游景點展示歷史文化。加強趙以炯狀元故居、桐埜書屋等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利用,通過“歷史文化+人文旅游+積淀”的模式,系統梳理花溪區的文化旅游資源,開展狀元文化、軍事文化、兩周文化等展示,構建特色文化體系,擴大文化影響力,實現花溪區文化創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