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莉欣
摘要:隨著互聯網和電子技術的迅猛發展,新媒體的作用越來越突出,具有不可小覷的網絡輿論影響力。同時,作為法治化進程中重要的環節,司法審判與網絡輿論的互動越來越頻繁,司法審判受到了網絡輿論的密切關注。本文將在探討當下網絡輿論特點的基礎之上,分析其對司法審判的積極意義和消極意義,并對網絡輿論如何起到正確的監督作用作出展望。
關鍵詞:新媒體 網絡輿論 審判公正
中圖分類號:D9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9)02-0051-02
一、新媒體時代的網絡輿論特點和現狀
網絡輿論是依托于新媒體產生的,具備著新媒體的特性,具體表現為以下幾點:
(一)公共性
公共性是網絡輿論最突出的特點,因為網絡輿論本身就是網民本著一起探討社會公共事務的初心才得以產生的。正是由于對社會公共事務和社會問題的關注,才將公眾聯系在一起。因此,不論是探討的內容還是探討問題的對象,都體現了大眾化、公共性的特點。
(二)廣泛性
網絡輿論的廣泛性主要體現在主體、內容和影響三個方面。
(1)從主體上來看。構成網絡輿論的網民類型十分廣泛而復雜,這些網民來自不同的年齡段、職位、地位和文化水平,但是每個人都構成了網絡輿論的一部分,也正是因為所屬群體的多樣性,使得網絡輿論變得十分有趣,五彩繽紛,意見和想法各式各樣。
(2)從內容上來看。整體來看,他們的聲音代表著所屬階層的想法,這些想法來自全國乃至世界的各個角落,由于網民的出身和能力不同,造成了每個網民貢獻出內容不一、角度不一、質量不一的想法,這種多元的想法使得內容呈現多元化的特點。
(3)從影響力上來看。網絡輿論的影響力是相較于傳統輿論的影響力而言的,新媒體時代下,網絡輿論的聲音傳遞更快,波及面更廣,傳播范圍更大,對社會各方面的影響程度更深,所以其影響之廣泛便不言而喻。
(三)交流互通性
新媒體的迅猛發展打破了時間和空間上交流的限制,給網民帶來了許多的及時性和便利性,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使得信息的溝通更加順暢和及時,雙方信息的輸入和輸出都是同步的。這一大優勢的存在改變了以往傳統媒體主導下的信息交流的被動性,打破了傳遞信息的一方和接受信息的一方之間的界限,每個人都可以隨時隨地交流,可以說互通性這一特點不僅改變了網絡世界也進一步改變人類社會及社會的溝通方式。
(四)及時性
因為網絡輿論依托互聯網而存在,所以其表現出強大的便利特征和及時性特點,這些特征也是相較于傳統意義的媒體而言的。新媒體能將信息第一時間發布出去,同時就熱點新聞事件能夠及時展開談論,從而進一步擴大新聞推送的范圍和知情人的數量。比起傳統媒體發聲慢、傳播慢的特點,網絡輿論符合新媒體發展的特點,是受到群眾喜愛的最重要因素。
(五)隱匿性
因為互聯網為大家提供的是一種虛擬環境,在虛擬平臺展開發言大家是可以沒有太多顧慮的,這個時候就可以想說什么說什么了,各抒己見,把自己的想法大膽說出來,這種情況下一般都是真實的聲音,這是由于隱匿性造成的。
二、網絡輿論對司法審判的積極意義
網絡輿論是網民在虛擬世界下對自己言論自由權利的一種使用,正是由于這種權利的具備使得輿論的范圍廣泛而受到監督的力度小。前文提及網絡輿論的內容廣泛,觸及社會的方方面面,對審判也有一定的影響,在適當的情況輿論對審判公正起到了監督的作用,使得我國法治更加嚴明。網絡輿論對審判的具體積極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維護人民司法知情權和言論自由權
審判環節是司法活動運行中的重要一部分,在保護國家機密和個人以及商業隱私不能公開的前提下,有關部門會將審判的過程和真實的結果公布于眾。這一環節大大維護了人民的知情權益,保障了人們參與社會公共事務探討的權利。從而進一步提高公眾參與政治生活的熱情,加強對法治社會的關注和思考,不知不覺間提高參與的熱情,而拉近人民和法治社會關系的,正是新媒體構建下的網絡輿論,因為互聯網的便利,網民成為參與案件的知情人。
(二)防止司法審判權力出現濫用的情況
權力的使用要受到社會各界的監督,將它關在制度的籠子里,以防以權謀私的現象發生。可是權力濫用的手段有很多,其表現程度和復雜程度也不同,如果單單由體制內的部門進行監督,這種效果或許并不理想,應當調動群眾的熱情,發揮群眾監督的作用。這時依靠網絡輿論來參與監督,很大程度上約束了權利的濫用。
(三)提高司法審判的社會威信力
審判環節的公正與否關系到國家強制力的形象問題,而審判公正與否的評價又根源于是否反映了民意及是否具備一定的民意基礎,是否受到百姓的擁護,反映了民眾的聲音。網絡輿論將審判環節放在光明之處,吸引各界人士對此作出評價和討論,這一過程便構成了監督過程,這種監督還會反饋于司法有關部門,使得他們在斷案過程中不得不參考群眾的意見和想法,權衡民意和法律制裁之間的關系,以此維護民眾權益,同時提高百姓對于司法審判的信任,增加自身威信。
三、網絡輿論對司法審判的消極作用
(一)觸及司法審判的獨立性
我國憲法以明文規定:“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規定獨立行使審判權,不受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這就說明了審判環節具有法律規定的獨立性,不能允許任何群體以任何緣由進行干預,這就是所謂的審判獨立。但是網絡審判過程中,由于其自身的廣泛性和自由性,使得審判過程受到了極大的挑戰,通常表現為意見干擾和民意施壓的特點來影響審判的獨立性。并且許多言論是不理智的、無意義的情緒發泄,這些都干擾了司法工作人員的工作,影響他們作出正確的判斷。
(二)影響司法審判的正當程序
網絡輿論對于司法審判公正的消極影響還體現在對于正當程序的挑戰上,正當程序其最大的價值來源于對程序的維護,堅守程序的最后一道防線,遵從法律的規定以及保障審判的公正。可是由于形成網絡輿論的主體質量參差不齊,來源群體各式各樣,使得輿論質量五花八門,尤其是許多網民素質差,沒有理智的見解,跟風發表建議,甚至出現許多煽動性言論,擾亂社會秩序。
(三)挑戰司法審判的公信力
由于網絡輿論的隱匿化,為許多網民發表不正當言論提供了可乘之機,并且造謠者、跟風者也不占少數,這些不當的言論都會影響到司法審判的公正性,進一步影響其在人心目中的地位。
同時,由于網絡輿論監督力量的壯大,越來越多的審判腐敗現象浮出水面,加上自古以來人們對貪官污吏的仇視,使得一些不理智和先入為主的輿論形成導向,進一步影響司法審判的權威。
四、結語
綜上所述,網絡輿論是新媒體時代下的產物,其在社會各方面都扮演著監督的作用,可是凡事皆有利有弊。輿論監督的積極作用值得鼓勵和發揚,但是其對于審判過程的介入和影響也不能忽視,我國提倡依法治國,對于輿論對法治的干擾絕不能坐視不理,司法部門和新聞管理部門應及早提出建議解決法律上對于這一部分規定的空白而造成的問題,同時也要廣納建議,聽聽理智網民的聲音。
參考文獻:
[1]周子龍.法治中國進程中獨立審判與輿論監督的辯證關系研究[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7.
[2]孫靜.必要的張力:網絡輿論監督與司法審判關系探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5.
[3]趙文.新媒體時代網絡輿論與司法審判良性互動研究[D].山東大學,2018.
[4]孫靜.淺析網絡輿論監督對審判公開的影響及思考[J].法制博覽(中旬刊),2014(11):153-154.
責任編輯:孫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