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秀清 曲金玉 郇榮
[摘 要]為響應和落實黨中央提出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的新要求,加強高校課程思政教育改革勢在必行。汽車文化課程在思政育人方面具有一定優勢,教師可以精心設計融入思政教育元素的教學內容,進行多元化教學方式方法改革,更好地將大學生思政教育自然融入課堂;進行教學評價方式改革,增加對學生品質、道德、素質等方面的考核。通過多方面的課程思政改革,使學生在課堂上不知不覺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進而實踐文化育人、專業育人的大思政教育理念。
[關鍵詞]汽車文化;思政教育;教學模式改革
[中圖分類號] G64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19)02-0090-03
一、研究背景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逐步形成思政育人、文化育人、專業育人、實踐育人四位一體的“大思政”教育體系。這就要求高校大學生思政教育不僅要深化“思政課程”教學改革,還要樹立“課程思政”的教育教學理念。課程思政實質是一種課程觀,是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課程教學和改革的各環節、各方面,實現立德樹人潤物無聲[2]。即通過對思政課程以外的通識教育課、學科基礎課、專業課進行課程思政改革,注重隱形思政教育[3],從不同層次、不同方向引領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及價值觀。山東理工大學汽車文化課程是全校性的通識教育核心課程,隨著我國汽車工業的飛速發展,特別是私家車作為最重要的代步工具已進入大多數家庭,大學生對汽車文化有著濃厚的興趣,因此,其課程性質、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及教學方式更適合課程思政改革。
二、課程性質及教學目標適合思政育人
(一)課程性質及任務
汽車文化是通識教育核心選修課程,其主要任務是通過全面系統地講授汽車發展、汽車基本結構性能、汽車新技術、交通安全等,普及汽車基本知識,傳播和弘揚汽車文化。
汽車文化教育讓大學生更多地了解國家民族汽車工業的發展及其在世界汽車工業中的地位,培養學生家國情懷和民族自信;了解汽車基本知識,形成正確的消費觀和價值觀;掌握我國交通法規,提升大學生綜合素質和社會責任感[4]。
(二)課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了解汽車百年發展史、世界知名汽車企業和知名汽車品牌的發展,了解中國汽車工業發展的艱辛歷程、國產知名汽車企業和品牌的發展,掌握汽車的分類、基本構造、基本性能,了解世界汽車運動的發展、知名汽車賽事和知名國際車展,了解汽車新技術的應用和發展、未來汽車技術及構型暢想,了解全球及我國的交通安全現狀及汽車排放污染,掌握汽車安全措施及道路安全措施等知識,掌握交通法律法規。
2.能力目標
通過布置專題論文寫作,提高學生文獻查閱能力和科技寫作能力。通過翻轉課堂鍛煉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提升學生認知能力和表達能力。使學生能夠通過掌握汽車安全措施、道路安全措施及交通參與者安全出行等知識,做到“珍愛生命、安全交通”。
3.素質目標及德育目標
(1)通過學習本課程,培養學生團結協作、認真、嚴謹、敬業的工作作風。
(2)通過講解汽車行業的發展、知名汽車企業創業史和汽車新技術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民族自信及創新意識,開拓學生國際視野。
(3)使學生能夠根據掌握的汽車知識形成正確的汽車審美觀、消費觀和價值觀。
(4)通過講解道路交通安全法,培養學生知法、守法意識,提高學生道德素質和法治素養,增加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三、精心設計融入思政教育元素的授課內容
汽車文化具有鮮明的課程特色,既有汽車構造、理論、新技術等工程教育知識,又有百年發展、車身造型、車標鑒賞、汽車運動等人文藝術教育內容, 是工程技術類與人文藝術類課程的完美結合。教學內容豐富多彩,通俗易懂。為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教學質量,在授課內容選取上,我們在突出傳統汽車文化的前提下增加了講課內容的新穎性、趣味性和易理解性。為了實踐高校課程思政教育改革,在遵循該課通識教育和專業教育規律的同時,充分挖掘其德育內涵,在每個章節中都從不同角度、不同層次融入思政教育元素。山東理工大學的通識教育選修課汽車文化課程共24學時,各章主要內容及融入的思政教育元素如表1所示:
[章節 主題 學時 融入的思政教育元素 第一章 汽車百年發展史 4 每一個汽車品牌案例都是一部立勵的創業發展史,激勵學生創新創業,同時培養學生兢兢業業、團結協作、勇于實踐的職業素養,培養學生正確的審美觀、價值觀和人生觀 第二章 中國汽車工業的創業與發展 3 中國汽車工業的飛速發展和自主品牌的精良設計制作,能激發和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宣傳中國精神、中國制造和中國力量,培育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第三章 車標賞析 2 提升學生的審美、設計素質,提升學生的個人修養 第四章 汽車基本知識 6 培養學生正確的消費觀、價值觀 第五章 汽車運動及國際車展 2 開拓學生的國際視野 第六章 汽車新技術及未來汽車 3 開拓學生的創新思維和系統思維,開拓學生的想象力,使其大膽嘗試自己想做的事情;培養學生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觀念 第七章 珍愛生命、安全交通 4 提升大學生知法、守法、安全出行意識,宣傳道路交通安全法,提高學生道德素養和法治素養,增加學生社會責任感,培養學生節能環保的良好社會風尚 ]
四、多元化教學方式方法改革,將大學生思政教育自然融入課堂
教師可在教學中采用多元化教學方法,如開放式教學、任務驅動式教學、案例教學,利用網絡教學平臺展開課程討論等。
(一)充分利用網絡教學平臺開展專題討論,引領學生思政教育
網絡教學平臺是我校能實現學生自主學習的信息化教學平臺,通過該平臺,學生不但能實現自主學習,還能與教師及其他學生進行交流、研討。汽車文化課程在平臺上的研討專區開辟了多個研討專題,如專題1:以吉利控股集團有限公司2010年海外并購沃爾沃、2018年收購戴姆勒為例,你如何評價我國汽車工業的飛速發展?專題2:討論“禮讓行人與交通通行量降低之間的利弊”。專題3:綠色出行你做到了嗎?……通過多個不同層面的專題研討,引領大學生自覺學習和了解國家的發展、社會的進步、法制的建設,等等。
(二)優化案例式教學模式,使學生從不同層次理性接受思政教育
教師對國內外知名汽車企業、汽車品牌的創立等內容進行案例教學,通過多個案例,提高學生團結協作、勇于實踐創新的職業素質,同時傳授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1.國家意識、愛國情懷培養
愛國主義是民族精神的核心,是提升國家向心力的主要源泉[5],是大學生思政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汽車誕生前的交通”一節中講到了汽車誕生前最重要的一種交通工具——馬車,以2015年習近平訪問英國與英女王共同乘坐女王的豪華馬車為例,教師不僅能通過英女王伊麗莎白一世和伊麗莎白二世馬車設計制造技術的對比來講述交通工具的飛速發展,而且還能用此案例彰顯中國的大國風范和在國際中的重要地位,以激發大學生的愛國情懷,使其多關心時事,多了解當今世界的發展趨勢,特別是中國所處的國際環境方面的信息,進而培養學生正確的世界觀。
中國汽車工業起步較晚,且創業之路非常艱難,教師通過講述建國初期一汽、二汽、陜汽等汽車制造企業的艱辛創建歷程,講述第一代汽車工業先驅饒斌、孟少農、陳祖濤等對我國汽車工業初期發展及汽車專業高等教育的創建和推進,并為此奉獻一生的感人事跡來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教育和激勵大學生要勇敢地擔負起繼往開來、迎接挑戰、振興中華的歷史使命,為新時期實現祖國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盡職盡責。
2.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
近年來中國汽車工業飛速發展,連續5年產銷量名列世界第一。特別是我們民族汽車工業的崛起,自主品牌的發展備受世界矚目。教師可通過對中國第一汽車集團、中國吉利控股集團公司、長城汽車股份有限公司、奇瑞汽車股份有限公司等的發展及其旗下汽車品牌的案例介紹,特別是吉利控股集團的兩次海外并購案例,來激發和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宣傳中國精神、中國制造和中國力量。還可以結合汽車新技術案例,如上海世博會中國上汽集團設計制造的“葉子概念車”,加強大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激勵大學生積極投身社會經濟建設,盡快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國家,進而培養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3.法律意識、社會責任培養
隨著經濟的發展,汽車保有量的迅猛增加、我國交通基礎設施尚不完善、交通參與者的安全出行知識缺乏、法律意識淡薄,造成我國重特大交通事故頻發。通過分析特大交通事故案例,宣傳道路交通安全法,宣傳安全出行,培養學生自覺遵守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規、自覺履行道路交通安全主體責任意識,進而培養學生知法、守法意識,提高學生道德素質和法治素養,增加學生社會責任感和法律意識。
此外通過介紹中國近幾年的環境污染情況,特別是由于機動車排放造成的城市霧霾案例,新能源汽車技術及其發展、新能源汽車在全世界的產銷情況及目前中國在購買新能源汽車方面的優惠政策等案例,向學生宣傳節約能源、綠色出行、減少污染、踐行低碳生活等理念,培養和強化學生環境保護意識及社會責任意識。
4.個人修養和素質提升
每一個汽車品牌創始人都有一段傳奇的經歷,他們艱苦的創業史就是一部史詩,他們獨特的人格魅力激勵著無數的后來人。如通過講述保時捷汽車公司創始人費迪南德·保時捷的傳奇人生及其在公司發展關鍵時期的智慧果斷、寬大胸懷和遠見卓識來啟迪學生遇到挫折時應該堅持自己的信念、理想,用大智慧、大胸懷來對待一切是非,培養學生團結協作、勇于實踐創新的職業素質,同時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三)開放式教學模式改革,使學生感性接受思政教育
為幫助學生加深理解汽車構造、汽車新技術、汽車構型、汽車安全性等方面的知識,要充分利用車輛工程實驗室的實驗教學資源,由實驗人員和任課教師對照整車解剖教具、發動機解剖教具及傳動、轉向、制動、行駛四大系統教具進行現場講解;組織學生參觀新能源汽車協同創新中心、尾氣檢測中心,了解新能源汽車的發展,了解不同品牌、不同排量汽車的尾氣排放特點等。通過開放式教學環節,讓學生對汽車知識有深入了解,形成理性的汽車消費觀念,進而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
(四)任務驅動式教學模式,督促學生實踐思政教育
基于任務的參與式教學,充分調動教學兩方面的積極性,轉變“一言堂”教學理念[6]。例如,教師可針對目前中美貿易戰問題,讓學生寫一篇以“中美貿易戰對中國汽車行業發展的影響”為主題的專題論文,通過該任務培養大學生關注時事、了解國家的發展等。再如交通安全章節布置了“對校園內不文明交通行為調查分析”任務,通過這個任務,督促大學生從自身做起,知法守法,逐步養成文明出行、安全出行的良好素質。這些任務既能鍛煉學生查閱文獻、使用網絡工具來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又能督促大學生實踐思政教育。
(五)教學團隊成員結合自身研究優勢分擔不同章節教學任務,以教師個人魅力影響學生思政教育
為提升課程教學質量,保障課程的開出率,我校汽車文化課程擁有一個職稱結構合理、年齡結構合理、知識結構合理的課程教學團隊。主講教師在知識結構上不但要求必須具備汽車構造、汽車安全性、汽車新技術、道路交通安全等領域的專業知識,在師德方面還要求必須具有身心健康、愛崗敬業、關愛學生、為人師表、愛國守法的道德品質,最重要的是傳授知識的同時能夠樂于并善于教書育人。
每學期開設課程時,要根據現有教學團隊成員各自的研究方向及特長,不同教師負責講授不同章節,這樣既能發揮團隊每個成員的特長,使課程更加精彩;又能增加學生對課程的新奇感,提高學習興趣;同時還能夠以不同教師的個人魅力即個人氣質、能力、道德品質來影響學生。
五、考核方式改革,強化學生思政教育評價
課程考核方式改革主要體現如下:一是增加道路交通安全法規知識的在線測試環節。主要是將學生感興趣的駕駛員理論考試題目做成題庫,在網絡教學平臺讓每個學生不定期隨機抽取10個題目作為平時成績。通過這項改革,能強化學生的道德素質和法治素養,增加學生社會責任感。二是結合專業特色布置不同的結課任務,如給材料學科的學生布置汽車輕量化相關專題報告;給機械學科的學生布置新能源汽車相關專題報告;給電氣、計算機學科的學生布置智能汽車控制相關專題報告;給資環、化工學科的學生布置汽車尾氣污染治理相關專題報告;給美術、工業設計類學生布置汽車繪畫任務;給音樂學科的學生布置品牌汽車宣傳片背景音樂如何展現該款汽車特色的音樂賞析類題目,等等。目的是讓不同專業的學生在學習汽車文化的同時發揮各自所學專業的特長,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利用交叉學科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六、結語
長期以來,我國高等教育的思政教育任務主要落在包括毛澤東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馬克思主義原理等思政課程上,單純枯燥的純理論教學內容,使思政課程教育效果沒有達到預期目標。本文以通識教育選修課汽車文化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為例,探索其在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方法、考核方法等方面的思政改革思路,充分發揮其他課程的思政滲透和價值引領作用,踐行高校思政育人、文化育人、專業育人、實踐育人四位一體的大思政教育理念。
[ 參 考 文 獻 ]
[1] 張麗,張克新.“大思政”教育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構建[J].內蒙古教育,2018(2):31-32.
[2] 田鴻芬,付洪.課程思政:高校專業課教學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路徑[J].未來與發展,2018(4):99-103.
[3] 劉卓.論隱性教育在高校思政工作中的作用[J]. 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5(8):20.
[4] 金明,段妍.基于專業興趣的汽車文化課程改革與實踐[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4(2): 124-126.
[5] 商潤澤.將優秀傳統文化的德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課堂建設研究[J].大學教育,2018(2):88-90.
[6] 趙寶新,吳友石,趙麗新.對高校“思政課”增強理想信念教育實效性的研究[J].大學教育,2012(10):21-22.
[責任編輯:劉鳳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