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淑華
摘 要:現代社會伴隨著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世界的組建與新時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不斷進步,人民對精神文化的需求不斷提高。基層群眾文化促進著和諧社會的構建與國民素養的培育。本文章利用基層群眾文化的概念作為論點的重要依據,加以闡述建設基層群眾文化與組建社會和諧之間的關系,基于上述需求與研究方向,本文將根據創新文化傳播形式、加強組建社區文化活動、建設具有文化特色的新型城市、結合當地特色文化與基層群眾文化等組建基層群眾文化的具體方針。
關鍵詞:新時期;文化構建;社會發展
1 新時期群眾文化在社會發展中的重要性
首先,新時期群眾文化具有承傳性、群眾性、傾向性、自娛性等特征,具有指導和傳教基層群眾文化作用,方便提高群眾的基本素質,然而群眾懂的得文化越多,則說明社會的進步就越快,所以群眾文化可以滿足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質量,使基層群眾在社會文化活動中達到終身學習的目標,提高社會主義文明發展的速度更利于踐行社會主義價值觀:其次,基層群眾文化是知識、文化、教育等綜合表現形式的混合體,同時也是基層群眾獲得知識文化的重要渠道。所以基層群眾文化體系的建立可以令感到生活乏味無聊的群眾變得更熱愛生活、積極樂觀,同時亦培養基層 群眾的知識與技能,使其更熱情地投入自己的工作。最后,通過不斷開展各類符合新時期文化要求和具有教育意義的文化活動,可以提高群眾認知,使群眾的文化素質快速提升,進而讓群眾不斷與時俱進,促進人類社會文明的進步。
1.1 群眾文化建設與構建和諧社會的關系
群眾文化建設與構建和諧社會兩者之間的關系為相互緊扣、相互影響、相輔相成。首先,群眾文化建設是和諧社會建設的有機組成部分。如果要建設和諧社會則必須要先建設群眾文化。所以做好群眾文化工作是我們文化工作者的重點和難點,只有重視群眾文化建設,努力提升群眾文化水平,豐富國民精神文明,方可推進和諧社會的發展與進步。與此同時和諧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為社會人民群眾。只有經常進行科學宣傳,組織內容健康、群眾樂于參與的文藝活動、并且安排到社區演出,不斷滿足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才可以實現社會的和諧與發展。其次。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進步推動與促進群眾文化的建設,和諧社會的核心思想是構建“以人為本”的大眾平臺,將廣大群眾視為社會文明發展的基石與核心,所舉行的文化活動既能滿足群眾需求,又符合新時期文化發展的方向與要求。建設群眾文化可以凝聚廣泛的社會力量。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提供了有力保證和堅實的基礎。
2 發展形勢以及發展的現狀
群眾文化的定位應以當前的基本發展形式作為基礎,這樣開展群眾文化建設的效果才會更加理想。當前我國的發展已經進入新紀元,應當更加重視群眾文化的建設,從目前來看,雖然我國相關部門以及地區已對群眾文化建設提高重視度,但綜合整體的重視力度仍不夠理想,且絕大多數地區并沒有貫徹落實我國相關的法律法規,這也使得很大部分人還沒有參與到群眾的文化建設當中,只有對傳統的傳授方式進行改革創新才能夠更加符合現階段群眾文化的發展和普及。隨著我國人民的物質生活得到極大的滿足,人民對于越來越重視精神層面的需,在這種大環境下,更應當加強建設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力度,才能滿足人類日益多樣化的文化需求。
3 群眾文化實現產業化模式的意義
針對目前的群眾文化建設工作特點,如何通過各種途徑提高群眾文化的滲透率,根據我國近些年的經濟發展特點作為參考,將群眾文化的建設工作實現產業化的模式,針對不同地區,開展一些具有文化特色的消費活動,例如:在一些游人密集的旅游景點,制作具有當地特色的文化展等相關文化活動,提高人們的文化關注度以及有效地提升群眾文化的普及率。在如今社會經濟高速發展的狀態下,群眾對日常生活之余的興趣愛好不斷地發生著改變,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活動行為表現在:日常生活中的對消費品的需求越加旺盛,隨著越來越多的新型消費活動的展開,以及新時代的不斷發展提高了群眾的審美眼光以及對文化的認知,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轉移了人們對過去生活愛好的注意力,人們對自身的生活質量以及消費需求有了一定的改變。
3.1 群眾文化實現產業化模式的作用
通過產業化模式的展開結合群眾文化的改善機制,完成對群眾文化建設工作的整改,推動群眾文化的發展進度。文化群眾的貫徹,涉及到廣泛的文化領域,一般表現在:民間群眾的藝術文化、新時代的科學技術和城鎮方面的文化公共設施等相關領域,所輻射的具體產業發展均離不開群眾文化貫徹,因此相關管理部門在深入開展群眾文化的建設工作的同時,要重點注意基礎文化的開展措施,在滿足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同時促進我國的經濟發展
4 新形勢下群眾文化的建設
4.1 穩定和壯大群眾文化隊伍
在群眾文化的建設過程中,群眾文化隊伍是其重要組成部分,因此,穩定和壯大群眾文化隊伍是群眾文化建設的首要任務。群眾文化隊伍的主要成員為鎮街、社區的基層干部,他們主要任務是組織、策劃和管理群眾文化。若想穩定和壯大群眾文化隊伍,首先則必須依靠群眾的力量,在群眾中發掘和大力培養文化骨干,讓他們在基層文化建設中發光發亮,并打造一支具有專業技能、文化知識等各方面都符合社區文化管理要求的隊伍。另外,還需要制定管理人員的培訓計劃,重點提高管理人員的專業知識和文化素質,令他們可以更好地服務群眾,從而讓廣大人民群眾認可和支持,目的吸引更多的群眾參與到群眾文化建設中。另外,鎮街、社區的基層干部可以以群眾的生活待遇為切入點,確保群眾的收支平衡,跟上當地CPI,只有保障群眾的物質生活為大前提,才能夠有著更高的精神文化需求。另外,管理人員應該為人民群眾打造良好的文化學習環境與系統,讓群眾在輕松、快樂的環境中,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和優勢,以更加積極的投身到群眾文化建設中,從而推進群眾文化建設的發展。
4.2 堅持傳統文化的建設
近年來,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各種西方文化逐漸的滲入到中國文化市場中,這也使得人們逐漸的遺忘我國優秀傳統文化。所以,在群眾文化的建設中,更應該側重于對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揚,增強人民群眾對我國歷史和民風習俗的了解,促進傳統手藝的傳承。另外,在群眾文化的建設過程中,可以邀請有關傳統文化學者到社區進行歷史文化宣講,讓更多群眾了解到我國上下五千年的優秀傳統文化,從而有效的提升群眾的文化素養。
5 結束語
綜上所述,鑒于新形勢下的群眾文化的建設和發展,需發揮出群眾力量,將群眾文化的功能展現出來,不斷壯大群眾文化隊伍,傳承傳統文化和技藝,理清形勢加快群眾文化建設的步伐,從而滿足廣大的人民群眾對精神文化的需求,維護社會安定繁榮。
參考文獻
[1]劉春燕.淺談新形勢下群眾文化的建設與發展[J].改革與開放,2011(20):00239-00239.
[2]葉毅新.新形勢下群眾文化的建設及其發展對策[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中旬刊),2016(2):97-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