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媛
摘 要:法治興則國家興,十九大報告提出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國領導小組,對全面依法治國的實踐做出全面部署,更加凸顯了法治在治國理政中的重要地位。而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過程中,領導干部作為“關鍵少數”決定著全面依法治國的水平。因此以樹立憲法權威、轉變法律教育方式、健全監督問責機制、發揮社會輿論監督作用等為切入點提高領導干部的法律素養對提高其依法行政的水平,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至關重要。
關鍵詞:領導干部;法律素養;提升
1 領導干部法律素養的內涵
領導干部法律素養是指黨員領導干部在接受法律教育過程中的認知力以及在實踐法律過程中所表現出的能力與素養。概括之,即黨員干部的法治思維和依法辦事能力。[1]它包含以下三方面內容:第一,掌握基本法律知識,這是法律素養的基礎,是評估法律素養高低的基本尺度。對于領導干部而言,不僅應該知悉憲法、刑法、民法等基本法律,對于與自身工作相關的法律也應該爛熟于心切實做到依法行政。第二,堅定法律信仰、嚴格依規辦事,法律信仰是建設法治國家的必由之路,代表著個人對于法律的認同感,尊重感。內化于心,外化于行,領導唯有內心真正尊重法律,才能用法律指導個人行為,進而帶動公眾法律素養的提升。第三,法治思維,十八大報告載明,“要提髙領導干部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的能力。”法治思維,即要將法律作為判斷是非和處理事務的準繩,崇尚法治、尊重法律,嚴格依法行事,不能超越權限任意執法,以維護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
2 新時期下領導干部法律素養存在問題
自1997年黨的十五大明確提出了“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基本方略開始,我國正式進入“法治”時代。2014年10月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總目標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我國實現從法治向全面法治的轉變。2017年10月十九大報告提出,要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國領導小組,加強對法治中國建設的統一領導,并把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總目標作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之一。[2]預示著黨的十九大之后,法治在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中,將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發揮更加基礎性的作用,我國進入“全面依法治國”的新時代。而在新時代,領導干部作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進程中的關鍵少數群體,他們法律素養水平的高低決定了全面依法治國和依法行政的成效。當前領導干部的法律素養較之以往有了很大提高,但是仍有部分領導干部法制意識淡薄,以言代法、以權壓法、采取過激手段處理人民訴求,導致矛盾激化,嚴重影響著黨和政府的形象和威信,對社會經濟發展造成了嚴重的損害。
2.1 領導干部法律信仰缺失、存在“權大于法”觀念
在傳統封建社會,法律僅作為最高統治者用來威懾群眾維護統治的工具,其表現的“人治”思想一直在古代中國占據主導地位。新中國建立以后,雖然已經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提出依法治國思想,但是中國社會長期形成的官本位和崇尚權力的思想依舊根深蒂固。在計劃經濟體制下,這種權力至上、特權思想、等級觀念更是不消反漲,導致領導干部更多關注的是法律賦予的權力,但對法律確立的責任和義務理卻缺乏了解。
在2013年國務院廉政工作會議上,李克強曾表示“法必須大于權,決不允許權大于法。”然而,在全面依法治國過程中,盡管國家曾多次采取措施強調全面從嚴治黨,嚴守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但是仍有部分官員無視法律規定肆意妄為。江西省資溪縣國土局執法大隊大隊長吳劍在強拆過程中公然說出“反正一句話說到底,就是權大于法。”作為黨員領導干部,首先應該是執法模范。身為執法者的吳大隊長,卻心中全無法律正反映了一些政府官員心目中的執政執法邏輯。法律必須被信仰,否則它將形同虛設。法治是社會進步的主要標志,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保障。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就是要堅持依法治國與建設法治中國相統一,各級領導干部捍衛憲法尊嚴、帶頭遵守法律維護法律所產生的示范作用,是國家走上依法治國之路的關鍵。[3]
2.2 領導干部監督問責機制有待健全
絕對的權利導致絕對的腐敗,受人治思想影響下的官員,面對權力帶來的誘惑和腐蝕,缺乏外力的監督與幫助,只能依靠個人意志力去抵抗,極易迷失和深陷。十八大之后,我們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和決心打擊腐敗、懲治貪官。從被查處的干部來看“一把手”權力過大無人敢監督是導致腐敗的重要原因。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權力監督體制隨著法治體制的完善也得到了不斷的發展,但由于行政監督涉及到方方面面,表面看似嚴密,實則比較分散各監督主體“各自為政”、遇事互相推諉踢皮球仍時有發生,未能形成有效合力。另一方面現行的有關執法監督的法律多為原則性規定,缺乏實踐可操作性,且缺乏事后長效監督機制,難以對領導干部產生威懾力,使得監督規定流于形式,不能起到應有的監督效果。而作為第三方的媒體輿論監督又由于沒有獨立地位,難以發揮監督作用,這種監督問責機制的不健全更助長了領導干部越權行為。
2.3 領導干部缺乏法律教育培訓
法律素質的培養需要持之以恒的學習,當前領導干部雖然會定期接受教育培訓,但是專門的法律教育卻十分缺乏,導致部分領導干部對法律缺乏正確的認識。而在西方發達國家是否接受過良好的法律教育是任用官員的一項重要標準。我國領導干部法律培訓的問題主要表現在:第一,法律教育培訓多走過場,僅僅聽專家學者講課,無差別培訓導致無法與自身工作相聯系且缺乏相應的考核機制難以激發領導干部學習動力。第二,法律教育培訓缺乏實際操作性,僅講解相關的法律原則、規定等理論知識,缺乏實踐操作訓練,理論與實際脫鉤,難以激發領導干部學習積極性。第三,法律教育培訓缺乏長期性,領導干部由于本身工作較忙,平時缺失對法律的系統性學習,而現行對領導干部的法律教育,很多是迫于上級行政壓力,才開展臨時性學習,缺少長期的系統性學習,導致許多領導干部難以正確認識法律的地位與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