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鵬

摘要:楊寶臣“差異勢能”教育科學利用了學生在知識掌握過程中出現的錯位勢差,形成相互促進進步的動力,調動學生在自主學習中互教互學,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使學生變得愿學、能學、樂學,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和學習成績,并且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關鍵詞:新課改 “差異勢能” 自主 能力
“差異勢能”教學是指在教學中視個體內部與個體之間的差異為正能量并加以開發與利用,以實現提高學習效率,促進學生全面、整體發展的教學活動。“差異勢能”教育提供給我們一種新的教學主張和實踐范式,這是在一定框架下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準則,是課堂教學改革的著力點。其教學形式多樣而靈活,是“現實的、活著的”教學藝術,且具有實效性與穩定性,“差異勢能”教育改革從短期看是學生成績的提高,但從長遠看是學生掌握了終身學習的能力。為教學領域中人們對“差異”的認識、開發與利用,開辟了一條全新的方向與路徑。
一、“差異勢能”教學模式的基本流程
遼寧省濱海實驗中學基于“差異勢能”教育思想的課堂教學,是以教師引導下的學生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為主線貫穿整個教學環節。具體操作過程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指導學困生自學教材
從學困生抓起,讓學困生先學的做法是:教師先將班級后十幾名學生組織在一起,以某一學科為突破口學習新知,教師指導學困生抓住教材的重難點,弄通教材上的關鍵點,找準解決問題的切入點。教師指導、啟發學困生學會看書、做例題及練習題。他們遇到自己解決不了的問題,就跟同學互相研究,同學間也解決不了的問題再去找老師,老師給予適當的引導、點撥、激發和喚醒。對每一節課新知的掌握程度要求達到70%即可。
(二)引領全體學生同學教材。
教師指導學困生先學完教材一兩個章節后,進行全班集中學習教材。由于學困生自學在先,已提前學完,因此,集中學習的效率明顯提高,當其他同學遇到疑難時就會請教他們,在小組協作中使差異勢能得到有效釋放,促進班級各類學生間的相互影響、帶動,實現整體進步,也使“培優補差、特輔幫扶”真正落實到位。運用以上方法,經過大約20天的集中學習,相當于傳統教學中大約一學期的時間才能完成,大大提高了學習效率。
(三)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興趣和能力。
經過指導自學、互學教材的課堂教學,一本書的內容就可以基本掌握,學生開始進入習題鞏固階段。在引導學生做題、講題的過程中,采取生生促動、生生帶動的辦法,把第一輪學習的基本概念、原理、規律進行深度理解、練習應用、自我修正。引導學生走上自主學習,教師則要用更多的精力、更高的教學智慧去發現、提煉、總結所教授的知識中的重點和難點,用精辟、濃縮、簡練的語言對學生進行點撥、啟發和引導,激發學生內部動機,讓學生主動學習。
二、“差異勢能”教學模式的成績分析
在運用“差異勢能教育”的實踐過程中,取得了優異的教學成績,具體成績如下:(其中3.8班為”差異勢能教育”實驗班,3.1班,3.2班為傳統教學班)。2017年11月2.8實驗班(現3.8班)與2.1、2.2(現3.1,3.2班)傳統班摸底成績比較:
三、“差異勢能”教育的社會影響
差異勢能教育在遼寧省濱海實驗中學全面實施以來,引起了社會廣泛關注。基礎教育論壇、中國教育報、華晨商報、烏蘭浩特電視臺等多家權威媒體密切關注,連續報道。先后有省內沈陽、本溪、鞍山、鐵嶺、葫蘆島,遼陽以及省外四川、內蒙古、北京等省市學校組織教師到校學習交流,并且加入巴蜀聯盟協作體,進而廣泛進行教育教學交流。遼寧省濱海實驗中學”差異勢能教育”教學改革成果被編入《中國教育改革大系》一書,與北京市景山學校、江蘇省洋思中學、山東省杜郎口中學、河北省衡水中學等12所學校一起,給予了高度評價。與北京郵電大學等七家單位建立了生源基地合作關系。成為中科院關于全國推進科學實踐教育,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九大倡議學校之一。
正如陶行知先生說過:“我以為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差異勢能教育”真正做到了教學生學。同樣的知識點,在不同的教學方法下,對教者和學者都產生了巨大的變化。學生在學習中真正體會到學習的快樂,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的知識,不再像直接被老師灌輸的知識那樣,很難理解,容易忘記。更重要的是,在學習中,每個人都有機會展示自己,真正成為了學習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