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湘云
摘? 要? “微電影+”時代背景下的少數民族微電影,不僅擔當著少數民族文化傳承的重任,也是民族品牌化運營的主體。少數民族微電影在網絡傳播的過程中,一部分作品并未獲得預期的傳播效果,存在創作視野局限、電影語言單一、主題模糊、傳播意識局限等問題。新媒體電影產業與其他行業的跨界融合發展方向毋庸置疑,肩負文化傳承與創新性發展使命的少數民族微電影,迫切需要深思其創作格局與傳播視野。
關鍵詞? 微電影;少數民族;象征性現實;傳播
中圖分類號? G2? ? ? 文獻標識碼? A? ? ?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9)01-0076-03
“數字中國”快車道的推進下,微電影的業務形態已經升級到了“微電影+”(Micro Film Plus)時代?!拔㈦娪?”時代意味著微電影與任何行業相結合,在教育、旅游、醫療、司法、社會、民族、科技等領域自由拓展,觸及社會的各個角落,微電影對社會及個體均產生了超越性的影響。巴里·科特曼認為,電影產業的跨界發展使其成為傳媒產業中最有活力的組成部分,其產業鏈的核心特征是價值鏈的自我完善和價值鏈向關聯產業的延伸,可謂“大電影產業”[1]。新媒體開啟資源共享與服務升級新階段,媒體融合步入系統性創新時期,微電影與各行各業的融合式發展現象,正在成為主流的文化傳播模式。
1? 少數民族微電影的行業環境
對于一個藝術門類來說,微電影發展的現階段尚屬于初期階段,業界沒有統一的制作標準,也沒有一個準確的定位和聲明,不論是制作者或是受眾,微電影都是一種新鮮的創作嘗試或視聽經驗建構。根據《中國網絡版權產業發展報告(2018)》提供的數據:“短視頻市場用戶流量與廣告價值爆發,預計2020年短視頻市場規模將超350億元?!雹偻瑫r,《中國新媒體發展報告》藍皮書通過不同監測機構得到數據:“截至2017年底,短視頻獨立App用戶規模翻倍,已突破4.1億人,較上年同期增長116.5%,2017年短視頻使用時長占移動互聯網總使用時長的5.5%,平均每天在線觀看微電影的人數達到了1.6億。”[2]新媒體短視頻的破竹式崛起,宣告全民進入到了短視頻集體狂歡的狀態。直播與短視頻呈現向全民平臺發展的趨勢,用戶生產內容、專業生產內容與社交屬性成為平臺發展的主要推動力。觀察微電影與地區發展的關系不難看出,越是在經濟相對不發達的西部地區,越是重視微電影產業的發展與帶動作用,特別是少數民族題材結合旅游產業、地方形象宣傳、文化傳承、跨國商貿合作等領域,取得了相當一部分的豐碩成果。數量如此可觀的微電影作品中,既有出自專業機構制作,也有出自業余愛好之手,參差不齊的少數民族微電影作品,在表達的方式、立場與視角上各有不同,這些差異決定了微電影的質量高低,質量也最終決定了傳播效果。少數民族文化對微電影發展來說,是一個非常獨特豐富的創作寶庫,微電影對于少數民族文化來說,是一雙飛向全世界的翅膀,兩者的結合需要社會對其傾注更深層次的探索。
微電影的手段和美學雖然基于傳統影像,但從它的創作手段與傳播渠道,微電影象征著一種更為自由的影像空間。1940年左右本雅明在他的《機械復制時代的藝術作品》文章中提出:“電影的真正可能性,存在于它的這種獨一無二的能力中,即用逼真的手段和無與倫比的直觀性,去表現無比迷人的東西、使人驚訝的東西,即超越自然的東西?!盵3]微電影不僅具有傳統影像的逼真性與跨時空特性,微電影小而美的制作特點,將影像的跨時空性大大發揮到了極致,微電影遍地開花,涉及的題材廣泛而混雜,觀眾在鏡頭后能看到的內容比以往傳統媒介所展示的更多、更快、更新奇。微電影像是一個生活間隙的闖入者,快速地攝取“采摘”一個片段,又快速地傳播到網絡平臺與人分享,它與社會高頻率的轉發互動交流在某種程度上改變了媒介的單向傳播,這也是新媒體的影像革命。微電影向觀眾展示那些鮮為人知的少數民族文化藝術,在數量上與視野上均超越了以往的傳統媒介,觀眾通過客戶端觀看“出入”他者世界那些使人著迷、驚訝的、超越自然的東西,微電影的藝術形式顯示出了多元與便捷的特征。
全球趨于同質化發展的過程,包圍著人類的信息千頭萬緒錯綜復雜,時而分散時而匯聚,已經遠遠超出個人的感性經驗的范圍,人們需要借助多方位的媒介系統去感知周圍環境,建造感官世界的信息環境,以確認自己的認知系統隨時隨地處于更新的狀態中,與外部世界保持實時性接觸,新媒體影像在信息工程建設具有舉足輕重且無可替代的位置。與此同時,人工智能產業的應用已經成為經濟增長新引擎,智能互聯在未來會以更高的轉速帶動全球,虛擬現實技術正在改寫人類影像語言的讀寫模式,在高科技引領時代潮流的發展趨勢中足可以見新媒體的未來不可限量,微電影的發展環境機遇與挑戰并存,不單要尋求完善自身,還要借助高科技保持長久的活力,實現其可持續的、成果共享的發展。
2? 少數民族微電影的發展視野
微電影創作的特性決定了其數量與速度上的雙重優勢,觀眾有了更多可以觀看“他生活、他文化”的入口,少數民族群體被更多的個人、集體用短小的影像片段帶到觀眾面前,在鏡頭前展示民族文化藝術與生活習性。觀眾在少數民族微電影《傳承》中看到了云南羅平布依族的飲食、婚嫁習俗,從《弩》中了解到德宏州傈僳族世代相傳的弩文化精神,《拉祜拉祜》展示了絢麗多姿的拉祜族民族歌舞,以及《彝劇》中復現出來的楚雄州彝族戲劇藝術歷程,《小水井》譜寫出富民縣小水井村苗族農民合唱團的天籟之音等,少數民族微電影展演了許多鮮為人知的少數民族文化、藝術及其民族歷史,對比傳統大電影的觀賞經驗,微電影的探入視角多元、題材更加分散。相對于主流文化中大眾的“自我”視角,少數民族無疑是神秘的“他者”,被觀看的對象?!八摺钡母拍畎灾髁鞔蟊娢幕癁橹行牡囊庾R形態,這就賦予了少數民族的兩種形態,既有神秘、野性、絢麗的特征,又有落后、封閉、排他的內在屬性。以往的少數民族題材影像作品,要么傾向于將少數民族文化以絢麗的形態包裝出來奪人眼球,要么執著于挖掘原始狀態下原生態、活態的紀錄式創作,這兩種傳播角度,前者流于文化獵奇與民族風情空殼敘述,不能真正呈現或傳承少數民族文化藝術的核心價值,后者則顯示出極其明顯的文化“封閉性”與“排他性”,著力表現少數民族社會與現代文明完全脫節與隔離的狀態,例如簡陋原始的生活條件、族裔內部人員神秘的文化傳承活動等。在微電影+的時代,國內、國際社會對中國的認知需求還存在一定的差距的情況下,微電影創作者應當思考一個問題,少數民族微電影到底是什么?應當展現什么內容?以何種方式展現?
3? 少數民族微電影的創作格局
少數民族微電影,是新媒體的產物,與互聯網新媒體平臺共棲。區別于傳統媒介的少數民族現象式、符號式表達,它既不是民族風情片,也不是民族紀錄片。微電影于這個時代誕生,與時代共振,不局限于在具體傳播情境中獲得一時的回應。微電影的發展格局,首先,在于展示時代應有的價值體系,更進一步說培育新的民族主體性將是它的長遠使命。其次,還應著眼廣闊的未來,借助智能互聯體系,利用新媒體微傳播提升國家軟實力,發展新媒體外交助推中國國際影響力提升,服務于主流話語體系的建設等,主動融入與服務國家發展戰略。從這樣的高度出發,新媒體微電影的發展需賦予更高的創作與傳播眼光,自信的對外表達模式。
“微電影+”的產業時代下的微電影創作活動迫切需要打開局面,從兩個極端里走出來,一個極端是固守民族志理念,鏡頭表現力不足,視聽體驗感不佳,在影片的故事基調上沉悶壓抑;另一個極端是文化內容讀解的障礙重重,文化差異的排斥性對于一般觀眾來說內容過于晦澀,觀眾在吃力地接收與解讀過程中失去關注興趣。這兩種創作方式,均不適合少數民族微電影創作。將少數民族塑造為虛幻的符號化形象、與主流文化相隔離的他者文化,著實難以被大眾真正接受,微電影的傳播功能在這個層面上完全失去了意義。另外,作為新媒體影像的少民族微電影尤其不應向觀眾傳遞這一信息,這是對民族文化的一種嚴重誤解,也不利于民族形象的塑造與傳播。微電影的創作,仍然脫離不了電影的基礎創作美學,首先,制作水準看齊專業大電影制作,并具備良好的影像結構、節奏及精良的視聽效果。其次,重視創作視角的甄選,放棄單獨以少數民族族裔內部封閉視角,也不要單獨以外界的“闖入者”視角敘述草率處置,少數民族微電影需要符合時代要求的交叉視角,才能避免實際創作中的偏見,不執于傳統文化和現代科技任何一端,書寫當下少數民族文化正在發生的激蕩與變遷,連接當下的現實境遇創作優秀作品。湘西州首部外宣微電影《嗦噥·花亙》給出了一種范例,影片以新一代湘西鼓王和時尚樂隊架子鼓手的愛情故事為主線,刻畫苗族鼓舞在時代變遷中的開放性傳承精神。堅守苗族傳統文化的老鼓王與現代架子鼓新生代的雙重視角碰撞,既符合現代審美趣味,又刻畫了少數民族文化傳承的現實與困境,不失為少數民族微電影創作的一種參考。
4? 結束語
民族文化的傳承本身就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沒有哪個民族的延續是靠著固步自封走到今天。北京民族電影展組委會主席牛頌對民族電影文化的發展曾做出前瞻性的分析:“追尋傳統不是復古,而是揚棄、繼承、轉化、創新。對電影而言,是力求在光影中激活傳統文化的價值基因,把傳統文化的枝丫嫁接到現代中國的植株上,讓傳統真正融入時代血脈。讓傳統文化融入時代血脈,不是附庸風雅,而是要使傳統轉化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要堅信優秀傳統文化能將我們與過去相連,并賦予我們創造奇跡的動力?!盵4]
注釋
①https://baike.baidu.com/item/%E4%B8%AD%E5%9B%BD%E7%BD%91%E7%BB%9C%E7%89%88%E6%9D%83%E4%BA%A7%E4%B8%9A%E5%8F%91%E5%B1%95%E6%8A%A5%E5%91%8A%282018%29/22515833?fr=aladdin.
參考文獻
[1]巴里·利特曼.大電影產業[M].尹鴻,等,譯.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3.
[2]唐緒軍.新媒體藍皮書:中國新媒體發展報告NO.9(2018)[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8:9.
[3]瓦爾特·本雅明.單向街[M].陶林,譯.北京:西苑出版社,2018:67.
[4]牛頌.民族電影最終的成功必在于文化自信[N].中國民族報,2017-04-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