茍興朝
[摘要]面對經濟領域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教育要有因應之策;而教育自身作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內容,從注重需求側拉動轉向更加注重供給側推動,要有推動之策?!拔鞣浇洕鷮W”教學目標為倍養學生運用經濟學的分析方法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并使學生了解某些西方經濟學理論對我國當前經濟改革和開放的借鑒作用。因此,“西方經濟學”的教學內容要適應當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而且其教學目標也應服務于供給側改革。
[關鍵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課程教學;“西方經濟學”
2016年1月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重慶調研時指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制約我國經濟發展的因素,供給和需求兩側都有,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給側。要加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力度,重點是促進產能過剩有效化解,促進產業優化重組,降低企業成本,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增加公共產品和服務供給,著力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應,更好地滿足人民需要,推動我國社會生產力水平實現整體躍升,增強經濟持續增長動力。自此,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我國經濟領域全面展開。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一項牽涉面廣、改革領域眾多、任務極為繁重的事業,其任務為“三去一降一補”,即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和補短板。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點在“結構”,具體表現在產業結構、投入結構、區域結構、排放結構、動力結構和分配結構等。然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對象在經濟的供給側,但推進此項改革的主體是經濟生活中的各類經濟行為主體。經濟行為主體的思想觀念、知識結構、業務能力與市場意識,對于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大學教育的目的和意義就在于為國家和社會培養應用型人才,大學畢業生是否具備適應社會生產發展、是否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和動手能力、是否具備改革創新意識,對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也具有重要意義?!拔鞣浇洕鷮W”教學目標為培養學生運用經濟學的分析方法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并使學生了解某些西方經濟學理論對我國當前經濟改革和開放的借鑒作用。此課程對于培養經濟管理類專業學生而言具有重要地位。
一、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對當代大學生的素質和能力要求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離不開人才,人才作為第一資源,是重要的創新供給因素。作為經濟社會建設重要的人才培養和輸出基地,大學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人才培養中具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作為我國經濟領域深層次的改革,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對當代大學生的能力與素質提出了全新要求。
(一)產業結構升級對創新型和專業型人才需求增加
產業結構升級是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首要任務。在化解產能過剩和產業結構優化升級過程中,對低端勞動力需求不斷減少,而對高素質人才需求不斷增加。高素質人才就是指專業型人才和創新型人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求大學生具有創新意識,不能墨守成規,而且應具備扎實的專業基礎知識和專業動手能力。
(二)優化供給結構需要市場主體具有市場和改革意識
當前,我國經濟供給結構端供給結構與需求脫節,無效供給逐漸增多,造成了經濟社會資源的極大浪費,因此,需要優化供給側結構,需要生產適銷對路的產品以更好地滿足市場需求。優化供給側結構,就需要市場主體具有市場意識和改革意識。大學生是今后生產第一線的生力軍和管理者,在生產和管理過程中,如果能以市場為導向,密切關注市場需求信息,努力生產消費者真正需要的產品,就能更好地改善市場供求狀況。
(三)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求大學生具有較強的成本觀念和生態環境保護意識
成本高低是企業經營成敗的關鍵所在,成本高的問題是當前我國眾多企業面臨的主要困難,因而,降成本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要任務之一。一方面,成本管理是企業管理者的主要任務,對于即將踏人社會的大學生而言,成本觀念和成本管理能力也具有重要意義;另一方面,生態環境保護是當前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任務,需要生產者在生產過程中既要注重經濟效益,也要注重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
二、“西方經濟學”教學適應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需求的對策
(一)充分理解和掌握經濟學的基本原理和知識
一切能力和素質都來源于知識,唯有充分理解和掌握了經濟學相關知識,才能具體運用這些知識并將其轉化為分析間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拔鞣浇洕鷮W”中的供求理論、消費者行為理論、企業成本理論、市場理論、生產要素市場和收入分配理論、通貨膨脹與經濟周期理淪、宏觀經濟政策等基本原理與知識,有助于大學生理解日常經濟生活中的經濟現象,并思考相應對策。因此,在西方經濟教學中,應確保學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經濟學原理。
(二)組織學生參加專業實踐,培養其專業動手能力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需要大批應用型人才,“西方經濟學”教學也應擔當起此職責。當前教學中仍然存在著重理論知識傳授、輕實踐和動手能力培養的傾向,其結果是培養出來的畢業生無法適應社會。培養學生動手能力的路徑,一是組織學生多去銀行、證券、保險公司等金融機構參與專業見習和實行,二是組織學生參與專業能力競賽。
參考文獻:
[1]劉云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教育怎么辦?[J].教育發展研究,2016(3).
[2]趙曙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人才培養[N].光明日報,2016-5-27.
[3]劉昌平.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背景下我國就業形勢的新變化與政策選擇[J].上海經濟研究,20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