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芹 李璐燕 和晶 俞群俊 陸燁
摘 要:通過對某市6家三甲醫院醫保人員配置現狀的調查發現,某市三甲醫院醫保從業人員具有高層次人才缺乏、職稱偏低、專業性不強等特點。因此,提出三條建議,即調整學歷層次,改善激勵機制;加強與高校的聯系,共同培養崗位需求的醫保人才;加大對醫保工作人員的培訓力度。
關鍵詞:三甲醫院;醫保從業人員;現狀;建議
中圖分類號:R197.3;F842.6?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19)05-0069-02
國家各項醫保政策的相繼出臺,是適應社會發展的一項改革。隨著醫療保險制度的推進,參保人員覆蓋面不斷擴大,讓老百姓切實感受到了社會保障帶了的更多好處,同時也對醫療保險管理工作水平和專業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醫院醫療保險管理工作人員是聯結醫院和醫保中心的橋梁與紐帶,是執行好、落實好國家醫保政策的關鍵,因此,本文通過對某市三甲醫院醫保管理從業人員現狀進行調查分析,為完善醫院醫保管理體系提供一定參考,讓醫院醫療保險工作更好服務于參保就醫人員。
一、方法與資料
本次調查采用隨機抽樣的方法抽取某市基本醫療保險6家定點三甲醫院進行調查,其中,綜合性醫院5家,專科醫院1家。主要調查醫院醫保辦設置、人員年齡結構、人員學歷結構、人員職稱結構和人員從業背景等內容。對抽取的某市基本醫療保險6家定點三甲醫院總共57名醫保工作人員發放問卷57份,回收有效問卷57份,問卷回收率為100%。使用電子表格軟件Excel進行統計分析。
二、調查結果
在調查的6家某市三甲醫院中均設立了醫療保險管理部門,且都為獨立設置部門。其中,有2家名稱為醫保科,有2家名稱為醫療保險辦公室,2家名稱為醫保辦公室,負責人都設有主任一職。6家三甲醫院醫療保險管理部門總人數人為57人,最多的醫保從業人員為15人,最少的為7人,平均9.5人。
(一)年齡結構
有專家指出,從業人員的合理年齡分布應該是29歲及以下、30~39歲、40~49歲、50歲及以上這4個年齡段所占比例應各為25%,老(50歲及以上)、中(30~49歲)、青(29歲及以下)三個年齡段所占比例應接近1:2:1,這樣才會防止某一年齡段出現人員集中和斷層現象導致人員的青黃不接。所以,合理的人員年齡分布應有一定的梯度,以便實現新老交替的平穩過渡。從某市三甲醫院調查的醫保從業人員年齡分布來看,29歲及以下、30~39歲、40~49歲和50歲及以上這4個年齡段所占比例分別為26.32%、29.82%、21.05%和22.81%,各年齡段都在25%左右,形成一定梯度,且老、中、青三個年齡段所占比例應接近1:2:1,呈正態分布。總體來看,某市三甲醫院醫保從業人員年齡結構分布合理。
(二)學歷結構
從本次調查的三甲醫院醫保從業人員學歷構成情況來看,中專學歷為12人,占被調查人員的21.05%;大專學歷為13人,占被調查人員的22.81%;本科學歷為29人,占被調查人員的50.88%,占比最大;研究生及以上學歷為3人,占被調查人員的5.26%,占比最小。對于三甲醫院來說,有43.86%的醫療保險管理人員未達到本科學歷,研究生學歷相對偏少,總體學歷構成不高,缺少高層次人才。
(三)職稱結構
調查結果顯示,尚未評定職稱的人員23人,占整個被調查人員的40.35%;初級職稱14人,占被調查人員的24.56%;中級職稱16人,占被調查人員的28.07%;副高級職稱3人,占被調查人員的5.26%;正高級職稱1人,占被調查人員的1.75%。總體來看,中級職稱及以下的人員共占被調查人員的92.99%,其中初級職稱和未評定職稱人員共占被調查人員的64.91%。職稱比例不協調、職稱偏低,且有很大一部分人員由于各種原因未評定相應職稱。
目前醫保管理系列中并沒有屬于其自身相應的一個固定職稱評聘體系,相關人員的職稱評定體系尚不完善,許多醫保工作人員沒有相關專業職稱。在問卷“工作中您所期望的激勵因素依次為哪些?”一項中,80%的被調查人員期望的激勵因素位居首位的是“評定職稱”。醫院醫保部門是醫院各部門的樞紐,它涉及到醫院的醫療、物價、收費、財務、信息等部門,醫保從業人員自身的任務繁重、壓力較大,多數人員面臨無相應的專業技術職稱晉升途徑,晉升無門必然會對醫院醫保工作人員的工作積極性產生影響,不利于醫療保險工作的順利進行。
(四)從業背景
被調查的三甲醫院醫保從業人員專業背景構成為:護士17人,占比為29.82%;財務13人,占比為22.81%;醫療保險8人,占比為14.04%;臨床7人,占比為12.28%;衛生管理6人,占比為10.53%;其他專業5人,占比為8.77%;醫技1人,占比為1.75%。醫院醫保從業人員專業構成中,較高的專業比例依次為:護士29.82%、財務22.81%,醫療保險專業人才僅占14.04%。總體來看,醫保從業人員專業性不強,崗位需要的醫療保險專業人員較少。從本次調查中還看出,對于被調查的醫療保險管理人員回答“您認為醫療保險管理工作應掌握的知識和技能有哪些?”這個問題時,回答依次為醫療保險學、醫保政策解讀、醫學知識、人際溝通能力、財務管理、醫院管理學、計算機知識、公文寫作技能等。醫保工作需要的是高層次復合型人才,要求醫療保險管理人員要懂醫學、管理學、保險學、經濟學、社會學等學科,因此,應在醫保工作崗位配置與之需求相適應的醫療保險管理專業人才。
(五)培訓情況
對于相應的醫療保險培訓和學習方面,57人被調查對象中,有27人表示在近三年參加過1~2次培訓,占被調查人數的47.37%;近三年參加過3~4次培訓的有16人,占被調查人數的28.07%;參加過5次以上培訓的有14人,占被調查人數的24.56%。且71.92%的醫保從業人員認為參加的相關醫保培訓和學習較少,無法滿足自身的需求。
三、結論與建議
(一)調整學歷層次,改善激勵機制
在被調查的醫院醫保辦工作人員中,中專學歷和大專學歷共占被調查人員的43.86%,具有研究生學歷的人員僅3人,占被調查人員的5.26%,總體學歷不高,缺少高層次人才。學歷層次低,必然會對醫院醫保管理工作的開展形成制約。建議應與教育部門協作,調整學歷層次,增大研究生、本科生比例,增強專業人才和高學歷人才的培養,同時對現有人員加強知識培訓。
調查結果還顯示,在被調查的醫院醫保從業人員中,無職稱和初級職稱人員較多,共占被調查人員的66.67%;高級職稱占被調查人員的5.26%,其中正高級職稱1人,占被調查人員的1.75%。職稱總體偏低。另外,被調查的醫院醫保工作人員對于“期望的激勵因素”一項中,有80%的工作人員期望的激勵因素為“評定職稱”,位居首位。由于醫院醫保體系中沒有自己專門的職稱評定系統,使得許多醫保管理人員不能順利晉升,很多想評定職稱的醫院醫保工作人員要么空等,要么轉向其他系列的職稱評定,從而影響到其工作主動性和上進心,阻礙了醫療保險管理人才的發展,這對醫療保險工作的開展不利,造成醫保工作的發展滯后。因此,應適當增加醫院醫保管理的崗位編制和相應調整職稱評定標準,加快增設醫保管理專業職稱,優先考慮對醫保管理崗位進行評定;建立適宜的職稱晉升途徑和繼續教育途徑,并鋪以其他相應的激勵因素,在一定程度上激發醫院醫療保險從業人員的工作熱情,調動醫保人員工作積極性。
(二)加強與高校的聯系,共同培養適應崗位需求的醫保人才
醫院醫保工作職能隨著我國醫療保險改革的發展進一步得到了拓展,其主要職能為咨詢、登記、結算、宣傳、培訓、協調、審核、考核、醫保網絡管理等業務,可見,該項工作涉及社會保障學、保險學、社會學、醫學、醫療管理學、倫理學、財務會計學、信息技術學等學科領域,從事醫療保險管理的人員要具備大量的知識儲備量和相關技能培訓,這需要高校專門的醫療保險專業來提供相應人才。
從醫院醫療保險從業人員的專業背景來看,部分人員以前從事財務工作,他們在醫療保險結算和賬務方面有優勢,但由于不具備醫學知識,未接觸過臨床工作,對醫保政策的解讀能力相對會差一些;部分人員以前為醫生、護士、醫技等工作人員,他們熟悉醫學和醫院工作,對醫保政策的精神能夠理解掌握,但缺乏正規的專業培訓,離崗位需要的醫療保險專業人才還有一定距離。不管是財務人員還是醫務人員,都需要加強醫療保險和醫院管理方面的專業教育。醫療保險專業的工作人員所占比例較小,只占16%,醫院醫保工作所需要的醫療保險專業人才過少將不利于醫療保險管理工作的開展和醫療保險政策的貫徹,醫院必須注重醫療保險專業人才的培養,提高醫保管理人才在崗位配置中相應的比例。建議對現有醫保從業人員進行繼續教育工作和培訓的同時,與高校的醫療保險專業及相應的研究機構進行合作交流,充分發揮高校人才培養的師資、實驗、圖書和科研優勢,發揮各大醫院的實踐教學優勢,根據醫保崗位對人才的需求,優勢互補來加強對醫療保險復合型專業人才的培養。
(三)加大對醫保工作人員的培訓力度
從調查中看出,某市三甲醫院醫療保險專業的工作人員所占比例較小,絕大部分醫保從業人員是在不具備一定醫療保險專業知識背景下開始從事醫保工作的,且大部分醫保從業人員都有通過培訓和繼續教育來提高其技能和專業知識的需求。但目前由于規范、系統的培訓機制還不夠完善,醫保工作人員仍然未能得到充足的培訓和學習機會,使得醫保從業人員在一定程度上專業知識和技能跟不上時代的發展,這對醫療保險事業的發展不利。因此,建議完善醫保工作人員繼續教育和培訓機制,建立相應的考核機制。例如,對醫保人員實行持證上崗,可通過一定的培訓后進行考核,合格者取得相應任職資格證書,方可繼續從事醫療保險工作。對已經具備醫療保險專業學歷的人員和已取得資格證書的人員,也應規定每年定期要進行一定培訓,并制定考核評估體系。還可通過舉辦培訓班、開展醫保主題講座、進行學術研討交流、舉辦優秀論文評選等活動來方便醫保人員的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