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專松 李小菊 項福庫
摘 要:旅游精準脫貧是習近平總書記新時代脫貧攻堅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渝東南地區紅軍遺址資源具有得天獨厚的開發利用價值,互聯網技術的進一步發展也為紅軍遺址資源開發利用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持。因此,借助現代互聯網技術,依托渝東南豐富的紅軍遺址資源發展旅游業,將其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帶動當地經濟發展,已成為推動渝東南貧困地區脫貧致富奔小康的有效途徑之一。
關鍵詞:互聯網+;渝東南;紅軍遺址;旅游線路;開發設計
中圖分類號:F592.7;G127? ?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673-291X(2019)05-0095-04
渝東南民族地區有著豐富的紅軍遺址資源,但由于它們大多分布于老、少、邊、窮地區,區位偏僻、交通不暢,長期不被外界所知。隨著西部大開發和西南民族地區城鄉一體化進程加速,這些遺址才逐漸被外界所知。紅軍遺址資源對于加強和改進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推進西南民族地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將產生長遠的影響。“同時,只要將紅軍遺址資源與其周邊的伴生資源充分整合、統籌開發,就能發揮其經濟富民價值,進而推進民族地區精準扶貧和精準脫貧之進程。”[1]筆者堅持定量分析與定性分析并重、傳統方法與現代手法相結合,運用互聯網技術和神經網絡人工智能算法,在對渝東南酉陽縣56處紅軍遺址進行調查研究基礎上,對縣境內紅軍遺址旅游線路進行科學化、智能化,精確化的開發設計。
一、渝東南紅軍遺址旅游線路扶貧開發設計的背景
(一)國家精準脫貧戰略的實施
旅游精準脫貧是習近平總書記新時代脫貧攻堅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前,黨中央要求全國各地精準脫貧工作要實現脫貧對象精準、項目安排精準、資金使用精準、措施到戶精準、因村派人精準、脫貧成效精準,要引導各類脫貧資源優化配置,實現脫貧由村到戶、由戶到人。目前,全國各地在開展精準脫貧工作中,因地制宜地采取了醫療救助、教育資助、異地搬遷、產業扶貧、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和發展鄉村旅游等措施,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酉陽擁有得天獨厚的紅軍遺址資源,可利用當地豐富的紅軍遺址資源發展紅色旅游產業,“促進鄉村剩余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帶動相關產業發展,拓寬貧困群眾的創業就業渠道,帶動貧困群眾脫貧致富”[2],到2020年如期實現脫貧致富奔小康。
(二)“互聯網+”對扶貧開發的技術支撐
1.在大數據環境下,將渝東南民族地區各區縣紅軍遺址旅游景區、景點進行數據化植入云端,待進行BP訓練后,結合負反饋擬合度,再進行疊加權值的修改,使旅游沿線地區貧困人口的創業率、就業率、經濟擬合度達到最優化,從而設計出最佳紅軍遺址旅游路線。
2.在BP神經網絡的訓練下,結合CNN,多層迭代效果擬合,使紅軍遺址旅游線路上的紅色旅游產品及沿線地區附加旅游產品的經濟效益最大化。
3.結合相關物聯網技術,依托二次資源整合利用,使渝東南民族地區紅軍遺址旅游線路宣傳效果最大化。
4.運用現代互聯網技術深度整合旅游主體及旅游客體的信息,為游客出行提供智慧、科學的解決方案,為渝東南紅軍遺址旅游線路設計提供精準的信息決策,提升渝東南紅軍遺址旅游各要素的附加產值。
二、渝東南紅軍遺址旅游線路扶貧開發設計的優勢
(一)渝東南紅軍遺址資源豐富
渝東南的酉陽、秀山、黔江、彭水、石柱、武隆、涪陵等區縣都是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的革命老區,重慶市的紅軍遺址資源主要分布在這里,這里的紅軍遺址資源得天獨厚、十分豐富。據不完全統計,渝東南境內紅軍遺址有70余處,僅酉陽縣南腰界鄉境內就有16處。酉陽縣南腰界鄉是重慶市現有的7個革命老區中唯一一個建立過省級蘇維埃政權的根據地,現存有紅三軍司令部舊址、大壩祠堂戰斗遺址、紅軍烈士墓及紅二、六軍團會師舊址等著名紅軍遺址。酉陽縣在中國紅軍革命史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當年賀龍、關向應、夏曦等領導紅三軍創建了以酉陽南腰界為中心的黔東革命根據地,使紅三軍度過了建軍以來最困難的時期,并為其復蘇、發展和狀大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以南腰界為中心的黔東革命根據地的建立,是紅三軍從挫折走向勝利的開端,也是紅二軍團恢復建制的起點。所以,遍布渝東南崇山峻嶺間的紅軍革命遺址資源便成為今天開展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十分難得而珍貴的資源。
(二)渝東南旅游資源種類齊全
渝東南民族地區旅游資源極其豐富,紅、古、綠、藍交相輝映,獨具魅力。除了紅軍遺址資源,渝東南在地文景觀、水域風光、生物景觀、古跡與建筑、消閑度假及購物等方面的旅游資源也十分豐富,幾乎囊括了旅游資源的6大類型,如酉陽縣就有著名的桃花源景區、酉水河景區、龍潭古鎮、龔灘古鎮等諸多景區景點。在渝東南紅軍遺址旅游線路開發設計過程中,結合“互聯網+”對境內旅游資源進行總體開發設計,將紅軍遺址與“綠色生態、民俗文化、民族村寨等多種復合型旅游資源科學合理地整合起來,將長征遺址紅色旅游、綠色生態旅游、民俗文化旅游、民族村寨旅游等有機地結合起來,進一步拓寬民族地區旅游發展空間,延伸旅游產業鏈條,拓寬貧困群眾創業就業渠道”[3],從而以旅游業發展帶動酉陽縣脫貧攻堅工作向縱深發展。
(三)渝東南旅游開發潛力巨大
一是生態環境良好。酉陽南腰界森林茂密、動植物豐富,具有“四萬畝地”的說法,即萬畝野生獼猴桃基地、萬畝花椒園基地、萬箱蜂巢和萬畝水稻,甘溪河繞鄉而過,為第一產業的特色發展提供了可能。二是區位條件優越。酉陽位于神秘的北緯30度、武陵山腹地,自然環境獨特。隨著2020年新修公路的投入使用,距離國家第53個自然遺產梵凈山僅有40分鐘的路程,可開發程度較高。三是渝東南民族歷史悠久,特別是酉陽作為土家族、苗族的世居之地,有著獨特的民風民俗。四是市場前景廣闊。現已有桃花源國際旅游投資有限公司入住開發,具有較好的市場前景。
三、渝東南紅軍遺址旅游線路扶貧開發存在的問題
(一)紅軍遺址景區配套服務設施及服務質量有待加強
渝東南各區縣紅軍遺址景區配套設施普遍不足。一是交通基礎設施有待加強。例如,紅軍遺址資源富集地的酉陽縣南腰界鄉位于縣城南部,距縣城105公里,路程遙遠且沒有高等級公路,從縣城到南腰界鄉每天只有兩班縣內班車,游客出行不便。加之南腰界革命根據地境內各紅軍遺址旅游景點之間的交通連接不緊密,欠通暢,交通不便已經成為制約南腰界紅軍遺址旅游扶貧開發的瓶頸。二是游客接待能力有待提高。例如,南腰界鄉的供水、供電、排污治污、電信通訊等市政基礎和配套設施建設大多水平比較低,街道的飯店、農家樂、旅館、茶樓等數量不多,服務意識、服務質量、居住條件、衛生條件等都亟待提高,停車場、公共廁所、醫療衛生、安全消防等公共設施設備不足,難以滿足游客對快捷、便利、舒適等方面的需求,大大制約了當地紅軍遺址旅游扶貧的開展。
(二)紅軍遺址旅游項目特色不突出
目前,渝東南各區縣紅軍遺址資源還處在旅游開發初期,對紅軍遺址資源的開發利用主要體現在每年清明節當地和附近鄉鎮學校組織掃墓、祭奠的活動以及七一建黨紀念日由黨政機關統一組織的紅軍遺址旅游參觀活動,參與群眾過少,活動中體驗性項目較少,對旅游產品的深層次開發不夠。最近兩年,酉陽縣在規劃修建游客接待中心和陳列館,卻忽視了對特色紅軍遺址旅游產品和項目的開發,以至旅游項目單一、挖掘深度不夠、旅游收益不高。再者,渝東南各區縣紅軍遺址景區的許多旅游產品“缺乏吸引力,表現在項目內涵比較空乏、展陳方式比較單一、表現手段比較落后,多為文字加圖片的平面介紹。這勢必會使游客感到枯燥乏味,不適合現代審美觀和游客的消費取向,與市場需求存在一定差距”[4]。
(三)紅軍遺址旅游開發尚未與當地精準脫貧形成良性互動
渝東南各區縣,特別是酉陽縣境內的紅軍遺址資源得天獨厚,開發利用好這些資源,對拓寬酉陽等渝東南各區縣貧困群眾的就業渠道,增加境內貧困鄉村居民的經濟收入,推進境內貧困群眾到2020年如期實現脫貧目標有重大意義。然而,渝東南有些區縣的地方政府對開發利用紅軍遺址資源推進本地精準脫貧工作的重要性認識不足,當地紅軍遺址資源開發利用的進程遲緩,目前還停留在對紅軍遺址資源的基本維護和初步開發利用的層面上,沒有對紅軍遺址資源附帶的經濟價值展開深入細致的挖掘利用,沒能將紅軍遺址旅游產業開發與當地精準扶貧工作進行有效對接,尚未與當地精準脫貧工作形成良性互動。
四、渝東南酉陽縣紅軍遺址旅游線路扶貧開發設計
(一)旅游扶貧總體開發布局
渝東南酉陽縣有著豐富的紅軍遺址資源、良好的生態環境、深厚的文化底蘊,為其發展紅軍遺址旅游扶貧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在當前全國上下齊心協力打贏精準脫貧攻堅戰的大背景下,酉陽縣旅游開發應摒棄原來陳舊單一的紅軍遺址景區“故居、紀念碑、紀念館、紀念廣場”式的僵硬發展模式,運用“互聯網+”新技術,充分發揮南腰界鄉紅軍遺址資源富集之優勢,以紅軍遺址旅游資源開發為龍頭,科學合理地整合當地人文景觀、民風民俗、水域風光、生物景觀、古跡與建筑等方面的旅游資源,將紅軍遺址資源與其他旅游資源有機的結合起來,統籌開發,根據全縣實際對縣內紅軍遺址旅游線路進行扶貧開發設計,以點連線,以線帶面,構建“互聯網+”多元化的旅游開發新模式,努力將南腰界革命老區打造成以紅軍遺址景點為依托、多種旅游資源相互融合的特色旅游名鎮,“吸引大量的游客駐足觀看、游覽、體驗,形成城在景中、景在城中,城景兩相宜的意境”[5],進而推動沿線鄉村旅游產業振興,帶動全縣一、二、三產業聯合發展,促進縣內貧困人口就業,推進紅軍遺址旅游開發的精準扶貧。
(二)旅游產品開發模式
結合酉陽縣南腰界鄉獨特的旅游資源分布現狀,南腰界鄉旅游產品開發模式構建如下。
1.主題營造式。南腰界鄉應依托豐富的紅軍遺址旅游資源打造具有主題特色式旅游產品,在整體打造中,應強調紅軍遺址的主題式設計,突出紅軍革命歷史,這是南腰界特色旅游名鎮建設的根基及主線。整體建筑和鎮內環境營造都應該體現主題內容,整體上形成鮮明的紅軍遺址主題形象,如在鎮內可以打造大中小學校的紅色研學基地、紅軍革命史紀念館等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2.自然生態式。南腰界鄉地處武陵山腹地,擁有得天獨厚的生態景觀資源。將南腰界打造成紅軍遺址旅游名鎮,應以當地自然環境為背景,表達出當年紅軍將士艱辛與曲折的斗爭歷程。同時,紅軍遺址開發中必須注重對當地生態環境的保護,強調原生態的環境景觀,景觀設計為畫龍點睛之筆,最終形成城景共融、人在景中、景在城中的氛圍,可打造重走紅軍路、綠色生態生活體驗館等產品。
3.文化體驗式。南腰界鄉的紅軍遺址旅游扶貧開發要有藝術文化體驗項目,由于南腰界鄉保存著中國傳統的古村落,因而在紅軍遺址開發中可增加人文歷史內容,以反映當地土家族、苗族歷史文化體驗的時空感來加深游客對于紅軍遺址主題的理解,如打造紅軍革命斗爭歷史戶外實景劇、軍民一家親體驗館等特色產品。
4.互動游樂式。為提升游客參與南腰界鄉紅軍遺址旅游的吸引力,當地政府或旅游企業可通過打造大型戶外紅二、六軍團在南腰界勝利大會師等實景劇旅游產品,注重游客的參與、互動及游樂的體驗,如打造實景CS真人戰、紅軍實物手工制作等特色活動。
通過這四種旅游產品開發模式的交互運用,創新“互聯網+紅軍遺址”旅游開發的新模式,在突出紅軍遺址旅游在南腰界旅游名鎮中獨特地位的同時,又展示出南腰界旅游產品中生態觀光游、文化體驗游以及互動游樂游的特色發展,以真誠的服務和高品質的旅游產品,來贏得游客對南腰界“互聯網+紅軍遺址”旅游模式的理解、認可與贊同,進而增加游客對南腰界特色旅游名鎮的出游選擇率,帶動當地產業經濟發展,促進當地旅游扶貧。
(三)旅游線路開發設計
1.近期可行方案。自重慶市出發,開展酉陽紅軍遺址體驗兩日游
經濟團大巴:188元
第一天:重慶市——酉陽龍潭古鎮——酉陽南腰界紅軍遺址旅游名鎮(宿:南腰界,不含餐)。
注:早上七點重慶市賀龍廣場出發,路程約4小時,途徑涪陵、武隆、彭水、黔江等地;中午參觀龍潭古鎮(游覽時間約2小時);下午游覽南腰界紅軍遺址旅游名鎮,路程約2小時左右。
第二天:南腰界紅軍遺址旅游名鎮——酉陽桃花源——重慶
注:早上九點南腰界紅軍會師廣場出發,路程約2小時;中午參觀酉陽桃花源(游覽時間約3小時),下午返程重慶,行程結束。
2.未來可行方案(因黔東北梵凈山—渝東南酉陽南腰界段高速正在修建,預計在2020年正式通車,故現將此路段通車之后的旅游線路設計如下)
自重慶市出發,開展渝黔跨界的“紅、古、綠、藍”各色綜合體驗三日游
經濟團大巴:488元
行程特色:途徑黔東北梵凈山、渝東南酉陽南腰界、酉陽桃花源等三個景點景區,以景區“紅、古、綠、藍”各色旅游資源種類的不斷變化,了解黔東北、渝東南交界邊區鮮活的紅軍革命歷史事跡,領略沿途美麗的自然風光,體驗邊區各族人民安居樂業的幸福生活。
第一天:重慶市——黔東北梵凈山(宿:梵凈山;餐:貴州特色美食)。
注:早上七點自重慶市賀龍廣場出發,路程約7小時到達黔東北梵凈山景區,體驗中國這一最年輕的“世界自然遺產”。
第二天:黔東北梵凈山——渝東南酉陽縣南腰界紅軍遺址旅游名鎮(宿:南腰界;餐:紅軍餐)。
注:早上九點自黔東北梵凈山出發,路程約3小時到達南腰界紅軍遺址旅游名鎮。
第三天:酉陽南腰界——酉陽桃花源。
注:早上九點自酉陽南腰界紅軍會師廣場出發,路程約3小時,中午參觀酉陽桃花源(游覽時間約3小時),下午返回程重慶市,行程結束。
(四)旅游沿線產品設計
1.思路設計。在旅游沿線產品設計中,將游客大量的游覽觀光和住宿時間安排在南腰界紅軍遺址旅游名鎮,最大限度地塑造南腰界紅軍遺址旅游品牌形象,增加南腰界鄉貧困人口就業率,提升當地貧困人口的經濟收入;同時,根據游客反饋,積極調整南腰界在景區具體運行中的細節設定,打造良好口碑。
2.價格設計。產品價格設計中采用“撇脂定價”策略。酉陽南腰界紅軍遺址旅游沿線的旅游產品定價比其它旅游沿線同類產品的定價相對要高一些,采用這種“撇脂定價”策略不僅可以獲得較高的邊際利潤,還可以為后續的降價競爭留有充分空間。根據游客的高價值心理,相對而言可以接受價位稍高的產品——高價值、高質量,有利于提高游客對南腰界紅軍遺址旅游名鎮的接受程度。
3.本設計的可行性。酉陽縣紅軍遺址旅游線路的上述扶貧開發設計,可將游客從渝東南民族地區遙遠的古代居民村落生活帶回到硝煙彌漫的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再從紅軍艱苦卓絕的斗爭年代帶回到今天各族人民美好生活的“世外桃源”,有著極強的革命傳統教育、愛黨愛國教育意義。當前,旅游市場對紅色旅游接受度已逐漸趨于疲軟,而渝東南酉陽南腰界紅軍遺址旅游線路的創新設計,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游客以往對紅色旅游的認知,摒棄了“故居、紀念碑、紀念館、紀念廣場”式的僵硬觀光模式,增加了游客的參與體驗感,提升了游客對紅色旅游的認可度。
結語
筆者在尊重紅軍遺址遺跡景觀、突出紅軍遺址旅游主題特色的前提下,對以酉陽縣為代表的渝東南民族地區紅軍遺址旅游資源進行綜合整合與開發設計,通過對渝東南酉陽南腰界紅軍遺址旅游線路的創新設計,吸引游客前來游覽觀光、休閑體驗,摒棄了“故居、紀念碑、紀念館、紀念廣場”式的僵硬觀光模式,提高了南腰界紅軍遺址旅游線路的知名度,吸引了大量游客前來參與體驗,帶動了南腰界鄉社會經濟的發展與當地貧困人口的就業。這種紅軍遺址旅游線路扶貧開發模式在全國諸多中小規模的紅軍遺址景區旅游開發設計中具有可復制性,對全國各地通過開發紅軍遺址旅游推進貧困人口脫貧攻堅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參考文獻:
[1]? 項福庫.重視民族地區紅軍遺址資源的價值[N].中國教育報,2018-08-09(3).
[2]? 項福庫.集中連片特困地區長征遺址資源的扶貧攻堅價值[N].中國民族報,2018-10-12(7).
[3]? 項福庫.民族地區長征遺址旅游扶貧價值探微[N].中國旅游報,2018-10-23(3).
[4]? 項福庫,何麗.渝東南紅色旅游資源的開發與利用[J].重慶社會科學,2010,(4).
[5]? 林峰.旅游小城鎮的景區化設計手法[EB/OL].(2015-05-26)[2018-12-17].http://www.lwcj.com/w/1432627247196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