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夏佳
摘要:《指南》指出:“語言是交流和思維的工具。幼兒期是語言發展,特別是口語發展的重要時期。幼兒語言的發展貫穿于各個領域,也對其他領域的學習與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幼兒在運用語言進行交流的同時,也在發展著人際交往能力、理解他人和判斷交往情境的能力、組織自己思想的能力。通過語言獲取信息,幼兒的學習逐步超越個體的直接感知。”這段話清晰地說明了語言學習和發展對兒童全面發展的價值。
關鍵詞:指南;早期閱讀;實踐
在理解和實施《指南》有關兒童語言領域目標的時候,我們首先要明確,兒童語言的發展是指兒童語言理解和表達能力發展變化的過程和現象。幼兒正處在語言學習的敏感期或關鍵期,成人抓住語言發展關鍵期的有利時機,可以促進幼兒語言乃至其他方面的迅速發展。幼兒的語言發展與其他方面的發展存在著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關系,對兒童的全面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幼兒園《綱要》在闡述語言領域的“內容與要求”中明確指出:培養幼兒對生活中常見的簡單標記和文字符號的興趣;利用圖書、繪畫和其他多種方式,引發幼兒對書籍、閱讀和書寫的興趣,培養前閱讀和書寫技能。
1.幼兒語言運用的不同機會
《指南》明確指出,幼兒語言學習與發展的首要任務是幫助幼兒成為積極的語言運用者,讓幼兒在交往中逐步學習理解和表達。這一有關兒童語言學習的核心價值觀念提示我們,幼兒需要有很多機會與各種各樣的人交往以發展語言,需要在真實而平常的學習和生活中擴展自己的語言經驗。因此,要促進幼兒的語言發展,我們就要關注幼兒日常生活中的語言交往,創造無處不在的語言教育環境。
語言教育無處不在,意味著幼兒一日生活各個環節都可能存在師幼交流、親子交流以及同伴交流的機會。在我國幼兒園語言教育實踐中,比較明顯地存在著忽視日常生活環節中的、區域活動中的和滲透在其他領域中的語言教育機會的問題。目前,許多幼兒園還存在只看“課”的問題,即教師的關注點基本集中在專門的語言教育活動上。教育行政部門和教研部門的評價或者園長的檢查督導也往往通過“上課”的方式進行。這樣做的結果是,我們關注了每周不超過兩小時的語言教育活動,而輕視了對幼兒來說每時每刻都存在的學習運用語言的機會。這是需要引起我們重視的一個問題。在幼兒生活中,無論是在家里還是在幼兒園里,無論是在專門的語言學習活動中還是在其他類型的學習活動中,都存在著大量語言交往和學習的機會。創造無處不在的語言教育環境,就是要為幼兒提供支持和鼓勵,吸引幼兒與教師、同伴或其他人交談,特別注意保護幼兒運用語言交往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讓他們在寬松而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獲得有效的語言經驗。
2.幼兒語言運用的不同方式
相對于愿意傾聽和愿意表達而言,3~6歲兒童口頭語言的發展更重在口頭語言理解能力和表述能力的發展。兒童語言學習和發展的規律決定了一點,那就是3~6歲兒童口頭語言理解能力和表述能力的發展不再以增加幾個詞或句型作為質的發展標準。我們要更多地關注幼兒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具體而言就是幫助幼兒獲得更多的以不同方式運用語言的經驗。
3.幼兒語言運用的不同情境
《指南》在有關3~6歲兒童口頭語言學習目標中明確提出了語言文明習慣的目標:3~4歲幼兒在與別人講話時知道眼睛要看著對方,說話自然,聲音大小適中,并能在成人的提醒下使用恰當的禮貌用語;4~5歲幼兒在別人對自己講話時能回應,能根據場合調節自己說話聲音的大小,并能主動使用禮貌用語,不說臟話、粗話;5~6歲幼兒在別人講話時能積極主動地回應,能根據談話對象和需要調整說話的語氣,懂得按順序輪流講話,不隨意打斷別人講話,同時做到能依據所處情境使用恰當的語言,如在別人難過時會用恰當的語言表示安慰。這些目標指向的是,要求3~6歲兒童逐漸理解語言運用的不同情境,并且能夠在不同的語言交往情境中運用恰當的語言進行交流。
良好的語言行為習慣是語言交往獲得成功的前提,在語言學習與發展過程中,根據交往場合、交往對象說話并且使用文明的語言進行交往,是幼兒需要在早期獲得的非常重要的語言經驗。上述目標將引導兒童在不同社會交往場景中懂文明講禮貌,逐步成為愉快而有效的交流者。如何關注幼兒語言運用的不同情境,如何幫助幼兒理解不同的語言運用情境,并根據交往對象的差別、交往情境的特點,采用恰當的語音語調、詞匯句式進行交流,這些都是我們在幼兒語言教育中需要關注的新問題。
如同《指南》所明確指出的,“幼兒的語言學習需要相應的社會經驗支持,應通過多種活動擴展幼兒的生活經驗,豐富語言的內容,增強理解和表達能力”。在創造中學習語言,意味著要給幼兒提供提問的機會,讓他們大膽思考和表達自己的想法;在創造中學習語言,也意味著要鼓勵幼兒大膽想象,如在學習詩歌時可以自己仿編詩句,在理解故事之后可以想象并表達自己創編的故事結尾,在閱讀圖書之后可以畫畫自己創編的小書;在創造中學習語言,還意味著要允許幼兒表達不同于別人的意見,能夠堅持觀點并嘗試將其說出來。
(作者單位:紹興市斗門街道中心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