矯玥
摘要:隨著新課改的深入,結合校本教材研發的實際,使我們更深刻認識到深入開展校本研究,是課改實驗的主旋律,也是教學相長得以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我們只有搞好校本教研,不斷探索語文教學新途徑,才能提高語文教師的教學水平,提高語文學科教育教學質量。
關鍵詞:課改;校本教材研發;教學水平
教師個人、教師集體、專業研究人員是校本研究的三個核心要素,他們構成了校本研究的三位一體關系,教師個人的自我反思、教師集體的同伴互助、專業研究人員的專業引領是開展校本研究和促進教師專業化成長的三種基本力量和行為方式,三足鼎立,缺一不可。校本教研是課程改革的主旋律,是提高語文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
一、正確認識,是教研活動的基礎。
校本教研是教育科研必須以教師發展為本,必須確立教育科研以學生發展為本,教育是培養人、發展人的事業,教育科研要研究學生,遵循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尤其要解決學生發展過程中存在的疑難問題,要有針對性,講究實效性。
隨著課改實驗的不斷深入,我們發現,雖然我們對新的課程標準和教材進行了認真的解讀,我們已初步了解它的特點及實施要領,這也為我們參與校本教材奠定了初步的思想基礎,但面對這次基礎教育的深刻變革,在課改實施中,仍出現了許多難以解決的困惑。我們需要更實際、更具體的指導,需要教研工作的有效跟進。因此,在教學實踐中,開展校本教研活動,是全面提高老師素質的有效途徑,更是搞好教研活動的基礎。
二、確立課題,明確研究內容。
校本教研解決的問題均發生在教師身邊,遇到問題時,教師要敢于質疑,這就是課題。語文課博大精深,作為語文老師我們不可能面面俱到。針對我們學生的特點:在新課改語文教學中,我們把培養學生的讀寫能力放在第一位,在讀寫教學方面,結合校本教材的研發,做了一些探索和嘗試。
首先,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使學生好讀書。我們把老師們平時讀過的好書、好文章編撰成語文校本教材《文苑飄香》,介紹給學生,讀給學生聽;鼓勵學生把自己讀過的好文章推薦給大家,使學生之間進行同伴交流;定期開展朗誦比賽、講故事比賽、演講比賽、手抄報展示,使學生在各種活動中體會到讀書的樂趣,并及時根據書或文章內容進行思想教育,潛移默化中提高學生的讀書興趣。
第二,引導學生探索閱讀方法,使學生會讀書。因為在新課標的理念下,語文課文已不再是灌輸、訓練的工具,而是學生以主動學習方式與對話、體驗、探究的文化載體。閱讀成了一種“聚會”,是作者被讀者相約或召喚入場,讀者與作者對話,理解課文,并以個性化方式去體驗課文,去探究一些深層次的東西。
第三,想方設法擴大學生的閱讀量,并教學生在閱讀中學會積累運用。經過調查研究,我們發出了一個號召“大家共享閱讀的快樂”,只要每個學生手里有一本書,然后交換閱讀,學生的閱讀量就會擴大好幾倍。有好書好的文章,同學們會爭相傳閱,或者由語文課代表讀給大家聽,或者把好的文章抄寫在板報上……我們的學生還有一個閱讀資源庫,老師把每次考試的優秀作文貯存在電腦里,并經常印發給學生閱讀。讀身邊的文章,讀自己的文章,學生們興致更高。通過閱讀與寫筆記,學生的知識面不斷拓寬,其感受體驗生活的敏感度也得以提高,為其寫作打下了一定的基礎。
第四,閱讀教學的成功嘗試,使我們在寫作指導上有章可循。在語文教學中我們做到了以讀促寫、讀寫結合。為此在教學每一課時,我們都要引導學生對課文進行美點尋蹤,讓學生用一雙善于發現美的眼睛,去發現。去挖掘文章的美,如語言美、結構美,主旨美等。對于那些富于表現力的語言,不僅讓學生以各種方式反復誦讀,而且要在讀中感悟,在讀中品味,在讀中進行感情升華,同時讓學生進行片斷練習。
語文研究性學習的成果不一定是具體有形的制作成果,它可以是自己的一種見解,一種認識,甚至可以是一種由此及彼的聯想。這一學習過程不在于學生觀點是否新穎,見解是否獨特,而在于研究性學習過程所體驗到的學習樂趣,在于對課文深入理解領會后的傾吐表達,而這也正是大綱所要求的。因此,在進行完課堂討論或課堂辯論后,我們往往要求學生把他們討論、辯論的結果、心得寫成小論文或讀后感,或就課文的思想內容、寫作特點的某一點寫出自己的認識。有時還要求學生對課文進行改寫、縮寫、擴寫等等,以練為主,成文即可,不作過高要求,以此來培養他們的研究意識和寫作能力。
三、讓校本教材走向課堂,促進研究性學習的深入
中學語文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教學過程應突出學生的實踐活動,指導學生主動地獲取知識,科學地訓練技能,全面提高語文能力。教學實踐表明:要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充分激活學生的思維,尤其是創造性思維,促進研究性學習向縱深發展,離不開與學生生活實際相適應的課程。因此,我們鼓勵學生將他們感興趣的、喜聞樂見的文章精心挑選出來,在課堂上有針對性地開展小討論和小辯論。要做到這一點,首先就要教師真正起到主導作用,認真選題,精心編排,使其在文風和寫法上與所學課文基本相似,以此促進學生的興趣,更好的接受課程內容。以此反復,將同年組的課前小文收集、整理,形成本校的語文校本教材《課前小文》。其次,要改變備課、授課的方式,把教學目的改成學習目的,從學生學習的角度詳盡寫出每課所需達到的知識、能力、情感、創造等方面的目標。從授課上,應留給學生教學活動的空間、時間。如果可能的話,每篇課文都要提供給學生討論的話題,讓學生思考和探索,拓寬他們的思路,進行多角度的思維。引導學生把研究性學習引向深入。
我們在校本教材的研修中做了初步探索,有了一定的效果,教師參與教學研究的欲望增強,專業水平和專業意識得到提高,初步具備自我反思與交流協作能力。
總之,校本教材的研發使我校語文教學在探索中起步,回首過去,我們在校本教研上嘗到了成功的甜頭,展望未來,我們將一如既往地在實踐中教研,在教研中成長。
參考文獻
[1]閱讀教學及其案例研究[D]. 李雯.湖南師范大學 2013
[2]如何提高初中語文課堂效率[J]. 房剛. 好家長 2018年90期
(作者單位:齊齊哈爾市第四十六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