鞏建文
【摘要】成語是漢語言文化的精華,其中蘊藏著中華民族豐富的文化內涵。這些極富于生命力的成語,就象語言中的活化石,為我們研究語言與傳統文化的關系提供了寶貴而豐富的素材。
【關鍵詞】成語 民族文化 傳統文化
一、成語中體現的中國傳統政治文化
在中國幾干年的發展史上,古代封建政治制度對中國歷史影響巨大。今天,在人們約定俗成的口頭習語甚至文化著作里都保留有大量的記載古代政治生活的成語。下面挑取幾個典型的例子來討論。
“炙手可熱”,意思為“一靠近某物就覺得手很燙很熱,比喻氣焰盛,權威大”。出自唐代杜甫的《麗人行》:“炙手可熱勢絕倫,慎莫近前丞相嗔!”說的是“唐玄宗任用李林甫為宰相,荒廢朝政,對楊貴妃極其寵愛。楊氏兄妹鋪張浪費,過著奢華的生活而不顧人民的死活,杜甫得知他們在江邊春游后作了《麗人行》這首詩,諷刺了楊氏兄妹的奢侈和權力的顯赫。”這就反映了在高度集權的政治制度下,官員貪污腐敗,權力掌握在一人手中的政治畫面。統治者如果不能勤于政事,就會產生大臣奪取權力、敗壞風氣的惡果。腐敗伴隨著皇帝的懶惰和寵愛滋生,社會就會混亂。
“令行禁止”,出自《管子·立政》:“令則行,禁則止,憲之所及,俗之所破。如百體之從心,政之所期也。”意思是有命令必須執行,有禁止的必須終止,形容嚴格執行法令。這是典型的封建社會治理國家的手段,封建專制對人民具有強大的約束力,為了更好地管理人民,制定了嚴格的法令,而這種法令并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民主可言,是法家提倡的理想的統治手段,人民都必須遵紀守法,聽從指揮。
“法網恢恢”,語出《老子》七十三章“天網恢恢,疏而不失。”魏書·任城王傳》:“天網恢恢,疏而不漏。”道是公平和正義的,做了壞事就要受到懲罰,雖然它看起來似乎并不嚴密,但壞人是不會被放過的。即嚴密的法律制度,不會漏掉犯罪分子。法家思想是建立中央集權的理論基礎,法家主張依法治國,各個朝代也都制定了相應的法律法規,以維護自己的統治。“法網恢恢疏而不漏”是法律體系比較完善的體現。即使在古代,社會也需要法律的約束,只有有了法律的約束,社會才能安定和諧,正義才能得以伸張。
二、成語中體現的中國傳統經濟文化
古代的商品經濟可以在成語中得到反映。算盤是中國古代人民發明的“計算器”,是中國人民智慧的結晶。算盤是長方形的,中間用桿串起珠子,通過撥動珠子進行運算。“三下五除二”便是其中的一個運算口訣。雖然現代高科技產品五花八門,各式各樣的計算設備已經出現,但算盤仍保留在部分商業活動中。這種計算方式我們常在電視中看到,店家老板站在柜臺后撥著算盤核對店面的收入與支出,即迅速又準確。
成語與農業生產關系密切。農業生活是人民群眾參與的,成語記載的農業生活大多是具體的生產活動。自古以來,重農抑商是統治者實行的策略,農業經濟在古代經濟中占首要地位。成語中體現農業經濟的有很多,比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當時人們對時間的把握并不能準確到分秒,人民的生活也是隨著太陽的位置來調整,日出時就起床勞作,日落后就睡覺休息,這一成語很形象地還原了傳統社會人民的生活狀態。再如“田連阡陌”,出自漢·荀悅的《漢紀·武帝紀四》:“富者田連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地。”意思是天地方鍪,沃野干里,綿延不斷。這里我們不難看出農民對土地的精心整理,這一成語從側面反映了當時農業經濟的井然有序。“精耕細作”顯而易見是指精心細致的耕作。說明在古代生產工藝就有了極大的改進,生產力水平也有所提高。上面幾個成語都反映了古代社會重農的思想,統治者認為農業是固國安邦的基礎,是社會穩定的保障。到今天我們仍舊重視農業發展,這種思想是與古代社會一脈相承的。
三、成語中體現的中國傳統教育思想
自古以來教育一直受到統治者的重視,中國古代的教育家有很多,他們通過在教育行業的奮斗,總結出來一系列的教育方法,也為后人留下了很多著作,很多成語就都出自這些教育學著作或者后人紀念教育家的文章里,成為優秀的教育遺產。這些成語中包含了豐富的教育理念,值得我們去研究學習。
“因材施教”,出自《論語·為政》,《朱熹集注》引宋程頤日:“子游能養而或失于敬,子夏能直義而或少溫潤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與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意思是根據學生的不同資質、不同理想、不同條件選取合適的教育方法,分類進行教育。這是一種非常先進的教育方法,在當代提倡素質教育的理念下,因材施教應當被廣泛推行。隨著學生數量的減少,集體的大班教學與現代素質教育相違背,一個教師根據自己學生的不同情況對學生采取針對性的教育,才是培養不同素質人才的正確途徑。由此可見,古代的教育思想并不都是落后的,我們應積極學習研究古代的教育思想,取其精華,為現代教育事業增添經驗。“溫故知新”,這也是一種值得推廣的學習方法,出自《論語·為政》“溫故知新已難,而知德者鮮矣。”意為經常復習學過的知識就能學到新的知識。另外出自《論語》的成語還有“不恥下問”、“誨人不倦”、“當仁不讓”等等,這些都體現了孔子的教學思想和教育方法。
四、成語中體現的中國傳統社會生活
(一)體現社會生活各方面的成語
從古到今,不管國內還是國外,人們的生活都離不開衣、食、住、行四個方面,成語與生活息息相關,中國古代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在成語中原原本本地保存了下來。
成語與“衣”。服飾文化一直伴隨著人們的社會生活,在古代社會,人們對衣著的材料、樣式還有顏色的要求都是非常嚴格的。服飾是一個人身份地位的象征,服飾也可以體現一個朝代絲織業的發展水平。例如“高冠博帶”,語出《墨子-公孟》:“昔者齊桓公,高冠博帶,金劍木盾,以治其國。”意指戴著高大的帽子,系著寬闊的衣帶,這是典型的文人儒生的裝扮。“布衣黔首”更是用衣服來代指一個群體,“布衣”是對人民群眾的代指,“黔首”也是對人民的指稱,兩者合起來就是指平民百姓。這一成語出自《史記·李斯列傳》:“夫斯乃上蔡布衣,閭巷之黔首。”這就說明,布衣是平民百姓穿著的衣物。與“布衣黔首”意義相對的成語是“鳳冠霞帔”,其中的四個字單個來看每個都是指極為珍貴美好的事物,這一成語自然是用來形容有錢、有地位的人的衣物。這個成語出自元·楊顯之的《瀟湘雨》第四折:“解下了這金花八寶鳳冠兒,解下了這云霞五彩帔肩兒,都送與張家小姐妝臺次,我甘心倒做了梅香聽使。”送與張家小姐的是古代富貴有錢家女子出嫁的衣物,也可以是官員婦人的衣物,所以用了“鳳”“霞”來修飾。另外,“衣紫腰金”也是用來形容有錢人的衣服,出自宋·無名氏的《燈下閑談·掠剩大夫》“見一人衣紫腰金,神清貌古。”紫色在古代是有地位的人才能穿的顏色,“金”就更不用說了,平民百姓是不可能穿金戴銀的。穿著紫色的衣服,腰里配著金銀魚袋,顯然這是古代大官的裝束。更能明顯說明身份地位的是“黃袍加身”,“黃袍”是古代皇帝的衣服的特指,“黃袍加身”的典故出自后周“陳橋兵變”,趙匡胤的部下擁立趙匡胤做皇帝,將黃袍披在他身上。以上這些成語都反映了古代社會對服飾的嚴格要求,服飾象征著地位,象征著權利。
成語與“食”。中華民族有著燦爛的飲食文化,目前在中國也有不少為人民所喜愛的菜系,以及從古代流傳至今的飲食要訣。民以食為天,成語既然來源于生活,自然也離不開生活,成語中與飲食有關的當然也有很多。它們既充滿智慧又形象深刻。例如“眾口難調”,意思是因為每個人的口味不同,很難做出一頓飯使所有人都覺得好吃,比喻做一件事很難使所有人都感到滿意。“因噎廢食”出自《呂氏春秋·蕩兵》:“有以噎死者,欲禁天下之食,悖。”意思是因為吃飯時被噎著,就不敢吃飯了,又指因為事情遇到一點麻煩就不愿意去干了。這是一個貶義詞,體現了中國古代人民在飲食中發現的哲理。“狼吞虎咽”出自明·凌濛初的《初刻拍案驚奇·劉東山夸技順城門》:“十人自來吃酒……須臾之間,狼飧虎咽,算來吃夠有六七十斤肉。”形容人吃飯比較急比較猛,與之意思相對的是“細嚼慢咽”,這是對人吃飯的不同狀態的不同描述,形象生動又給人警醒。“囫圇吞棗”出自宋·圓悟禪師《碧巖錄》卷三:“若是知有底人,細嚼來咽;若是不知有底人,一似渾侖吞個棗。”比喻理解失誤,含糊不清,學習上不求甚解,只求籠統接受。這里有個小故事:有一個人,他聽說吃梨對牙齒有好處,但是對脾臟有害,而吃棗對脾好卻傷牙。他想了很久得出來的一個辦法就是,吃梨的時候只嚼不咽,吃棗的時候不嚼只吞,有人也說他這叫囫圇吞棗。
成語與“住”。中國的建筑藝術有著獨特的風格,主要體現在宮殿、園林、寺廟還有陵墓上。建筑文化也受政治文化的影響,受中國傳統思想的影響。中國建筑崇尚對稱,講究氣派,也講究婉約,這在成語中也有體現。例如“富麗堂皇”,形容建筑宏偉豪華,后來意義擴大,詩文巨著辭藻華麗也用這個詞來形容。“富麗堂皇”與“金碧輝煌”、“美輪美奐”都是形容建筑物華麗富貴的,而“家徒四壁”則用來形容窮人家簡陋的房屋。另外還有“雕梁畫棟”,也指房屋裝修華麗,彩繪裝飾豪華,形容建筑的富麗堂皇;與之意義相對的則是“蓬門蓽戶”。此外,有許多成語也用建筑材料來作比喻,例如“棟梁之才”指的是被看好的人才,“偷梁換柱”比喻改變事物的本質欺騙蒙蔽他人,“添磚加瓦”則比喻做一點工作,盡自己的力量。
成語與“行”。顯而易見,人民的智慧存在于各個領域,出行方面的情況也能在不少成語中反映出來。例如“欲速不達”的意思為想要盡快達到目的反而不能成功。出自《論語·子路》:“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也。”現在人們多用這個成語警告急于求成的人,還有超速駕駛的人,這真的是小事之中彰顯大智慧。“朝發暮至”形容距離很近或者交通很快,現在多用來形容交通工具發達,一日干里。“馬不停蹄”、“一馬當先”,“車水馬龍”更是形容來往車馬很多,連續不斷的熱鬧場景。“快馬加鞭”,意指在跑的很快的馬身上再抽一鞭子,使馬跑得更快,比喻加速前進。從上面的這些成語中我們還能看出,馬和馬車是古代比較重要的交通工具。
(二)還原傳統中華美德的成語
中國自古是一個講究美德的國家,中華傳統美德一直被當做一門基本的交往禮儀而學習。中華傳統美德的內涵十分豐富,主要有仁義禮智信、孝悌忠廉恥等。另外我國傳統思想受儒家文化的熏陶,主要可以歸納為“修身”、“齊家”、“治國”三個方面,即個人要勤儉節約、尊敬師長、助人為樂、拾金不昧,與人要誠實守信、溫良恭儉、公正無私,與社會要敬業奉獻、大公無私。
“仁”是中華傳統道德的核心,所謂“仁”,指的就是人與人之間應該互相友愛、互相幫助,帶“仁”字的成語有“成仁成義、當仁不讓、發政施仁、仁人志士、仁者見仁、仁義君子”等等。“仁”的道德范疇所指相當廣泛,“仁”是儒家宣揚的道德體系的基礎,也極大地為人們所接受。所謂“殺身成仁”說的就是為了“仁”可以不顧自己的性命。
“義”也是中國傳統美德的重要內容。“義薄云天、義不容辭、義無反顧、義正言辭、大義滅親”等等都是我們掛在嘴邊的成語。“義”也是含義非常廣的道德標準,最早是由孔子提出來的,指人與人之間的義氣,多是沒有血緣關系的人之間遵守的一種道德標準。“義”字有多種解釋,中國傳統美德中的“義”跟現在的“義氣、信義”比較接近。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頭腦中“義”的地位已經慢慢降低,道德問題已經被提上公眾討論的日程。現代社會背信棄義的事情時有發生,商業也常常沒有了公平正義,因此“義”這種瀕臨消亡的社會美德理應重新受到大家的重視。
“信”是信用,是誠信。成語“抱柱之信”,比喻一個人堅守承諾。誠信是維持社會和諧的必要因素,21世紀,政府大力倡導建立和諧社會,建立誠信機制,而其實這種誠信早在幾干年前就已經被我們的祖先所弘揚了。成語“言而有信”“言必信,行必果”也是告誡我們要講信用,講誠信。
五、結語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成語作為流傳下來的優秀文化化石,是我們研究傳統文化最珍貴的教材,通過分析成語的原意可以使我們更為清楚地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因此,對成語及其文化蘊涵的研究今后將更受學者們所追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