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廣龍 王曉月 周凌蕾 陳宏強
【摘要】專業思想教育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高等學校人才培養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農業院校生物類專業生源質量較好,但由于投入時間長、研究性較強、就業口徑窄等因素,存在一定數量的學生專業思想不穩定,容易出現學習動力不足、優秀生源“外流”、創新意識不夠、學業與擇業不相關等問題。做好生物類學生專業思想教育,需要從幫助樹立正確的專業觀、專業興趣培養途徑選擇、注重潛移默化的影響、建立科學合理的機制體制等四個方面著手考慮。
【關鍵詞】農業院校 生物類專業 專業思想教育 對策研究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03-0187-02
一、問題的提出
作為教育的高端和龍頭,高校人才培養質量直接關乎國家發展和民族未來[1]。高校作為科技第一生產力和人才第一資源的重要結合點,承擔著推動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崇高使命。當前市場經濟體制下,社會、家庭環境直接影響著大學生對專業的認識和學習的動力。研究發現,投入時間短、研究門檻低、利益回報高的“熱門”專業,學生專業思想普遍趨于穩定;而投入時間長、研究性較強、就業口徑窄的專業,學生專業思想容易出現不穩定性[2]。生物類專業作為新時期眾多農業院校的優勢和特色學科[3][4][5],其人才培養質量直接影響到農業院校的整體辦學質量和我國現代農業發展水平。近年來,隨著生物學在人類社會發展進程中影響力的不斷提升,生物類專業已成為我國高考的熱門專業,尤其對農業院校而言,生物類專業的生源質量提升明顯[6]。如何實現優質生源與專業思想教育的協調發展,充分發揮學科專業優勢,提高生物類專業人才培養質量,是當前農業院校人才培養工作中面臨的一項重要任務。
二、專業思想穩定性因素分析
專業思想教育是高等學校德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問題的產生有其深刻的社會原因和主客觀原因。通過對南京農業大學生物工程、生物科學、生物技術三個專業本科生的調查研究,專業思想問題的成因主要來源于職業生涯規劃不明晰、缺乏科研興趣和創新精神、潛移默化的影響不夠和尚未建立合理的體制機制這四個方面。
(一)職業生涯規劃不明晰
大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人生方向,明確奮斗目標將使自己充滿前進的動力,學習與成長事半功倍。受不良風氣影響,有些人對枯燥乏味的科研工作喪失了信心,似乎只有在辦公室里的工作才是最有社會地位的,而輕視處于生產第一線的工作崗位價值。生物類專業學生由于專業的特殊性,絕大多數就業崗位為教學科研機構或企事業單位,本科甚至碩士畢業生多數從事生物產品營銷工作,這與大學生的期望有悖,于是有的畢業生“有業不就”,在就業求職時普遍表現出一定程度的盲目性。
(二)缺失良好的科研品質
高素質的科研工作者應具有干事創業的精神、持之以恒的勇氣和創新創優的能力。研究發現,當前大學生普遍表現為:一是缺乏創新觀念和創新欲望。許多大學生雖然不滿足于現狀,但往往只是牢騷滿腹,唉聲嘆氣,缺乏創新的欲望和行動的信心。二是缺乏創新的毅力。雖然有些大學生也能認識到毅力在科研工作中的重要性,但在實際過程中往往虎頭蛇尾,見異思遷,放棄追求,缺少“板凳要坐十年冷”的勇氣。針對大學生創新毅力的調查顯示,67%的大學生在遭遇嚴重困難時選擇“放棄”。三是缺乏創新性思維能力。有些人也想創新,但不知道如何去創新,他們在直覺思維能力、邏輯思維能力、聯想思維能力、發散思維能力、逆向思維能力等方面都還比較稚嫩,需要加強培養和鍛煉。
(三)潛移默化的影響不夠
專業思想教育不能靠簡單生硬的說教,不能靠高高在上的指導,而需要教育工作者真正走到學生中間,走進學生心里,起到“潤物細無聲”的作用。學生專業思想主要受密切接觸群體的影響,如:專業教師、SRT導師、高年級學生、班主任和輔導員等,他們的言傳身教對學生專業思想的形成和塑造起到決定性作用。而一部分教師重科研輕教學,或注重“授業”和“解惑”、忽視“傳道”,對學生專業思想教育不聞不問,甚至給學生帶來消極負面的影響,這些問題都值得我們關注。
(四)尚未建立合理的體制機制
影響專業思想教育的體制機制尚未健全。一是院系層面專業思想教育聯動機制尚未建立。有人甚至認為,專業思想教育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穩定與否僅僅與學生工作做的好壞相關,而忽視了教學、科研在學生專業思想教育與培養方面的作用。二是尚未建立科學合理的配套制度。專業思想教育涉及到“世界眼光、中國情懷”人才培養、專業課程教育、科研實踐與訓練、教風學風建設等方方面面,需要規范過程管理與監督,通過制定一系列配套措施,調動教師指導科研的積極性和學生投身科技創新的主動性,從而激發出學生學習專業的興趣與動力。
三、對策與建議
(一)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專業觀
專業觀的形成受國家產業結構調整、學科科研實力、教育教學水平、學生就業期望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專業思想教育的難點在于如何解決大學生普遍存在主觀設計與自身客觀條件分離、自我設計與社會需要分離、理想與現實分離的問題。具體可從以下幾個方面推進,一是幫助學生認識生物產業是國家發展戰略的重要支柱。21世紀是生命科學和人工智能的時代,生物技術在醫療保健、食品、農業等重要領域對改善人類健康與生存環境等方面發揮著積極作用。二是幫助學生充分認識生命科學是農業院校優勢和特色學科,是建設世界一流農業大學過程中圍繞國家科技發展戰略和學科前沿集中優勢資源、重點建設的學科。部分農業院校生物學學科已經進入ESI全球前1%[3] [4] [5]。三是加強職業規劃指導,拓寬學生就業渠道。一方面鼓勵和引導學生繼續升造,夯實科研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另一方面廣泛開辟就業渠道,加大就業創業基地建設力度,為學生求職創造更多的優質可選資源。
(二)多途徑培養學生專業興趣
專業興趣培養是穩定學生專業思想的關鍵。要積極探索新途徑、新方法培養大學生的專業興趣,要通過“四個結合”推動學生專業思想教育。一是要將專業思想教育與新生入學教育相結合。要通過專題教育對學生所學專業前景、學科背景、科研實力、校史校情、求職方向等進行全方位的介紹。二是要將專業思想教育與實施“卓越農林人才教育計劃”相結合。大力推進“生物科學與技術菁英班”教學,加強對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的過程管理,著力培養“卓越農林人才”。三是要將專業思想教育與學生“國際化”教育相結合。加強與國外研究機構交流與合作,為本科生短期修學旅行、交換學習、繼續深造等創造條件,讓學生充分了解國際行業前沿,開闊視野,激發從事科學研究的動力。四是要將專業思想教育與就業創業教育相結合。引導大學生正確認識專業、學業與就業、職業發展和事業成功的關系,做到“五業一體”,統籌協調。
(三)注重對學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專業思想不穩定的誘因是學生心理不平衡。教育工作者要密切關注學生的專業思想動態,重點做好四個關鍵時期的專業思想教育。一是入學迷惘期。要及時通過專業教育概論課程教學、經驗交流、典型引路、參觀學習等途徑,描繪專業美好發展前景。要發揮“學長制”作用,選拔專業思想堅定、學習成績優異、綜合能力突出的學生擔任新生班級班主任助理、團務助理、帶班黨員等。二是轉專業失衡期。不可避免有些學生經不住親朋好友的勸諫,萌發出轉專業的念頭,趨向社會上比較“熱門”的專業。班主任輔導員要及時與學生進行個別溝通交流,幫助其分析利弊。三是保研關鍵期。教育部新的保研政策對學生免試推薦高校不再限制,容易導致培養出的拔尖創新人才集中“外流”現象。這個階段SRT導師要發揮作用,及時向具備保研資格學生充分展示課題組優勢,以及學生進入研究生學習階段所提供的科研平臺和獎助學政策。四是考研強化期。學生在三年級下學期至考研報名前,會考慮并確定考研方向及高校,班主任要提前幫助學生分析自身學習情況,提醒學生慎重選擇填報高校。
(四)建立科學合理的機制體制
專業思想教育工作黨政需齊抓共管。一是要加強領導,分工協作。要建立學院層面黨政一把手為組長,教學副院長、黨委副書記、科研副院長為副組長的專門領導機構。充分利用校內外各類資源條件和平臺,為學生專業興趣培育創造良好的氛圍。二是要深化改革教學內容與方式。選擇具有時代氣息、涵蓋本學科國內外最新研究成果,基礎理論與應用方法關系明確的實用教材。提升教師教學水平,舍棄空洞的理論說教,引導教師將枯燥無味的課講得活潑生動,做到啟發式、引導式、討論式教學等多種教學方式的優化組合。三是重視學生實踐與創新創業能力培養。設立專門基金用于支持高水平學生科研項目培育,獎勵有突出貢獻的指導教師和科研產出較為顯著的學生。南京農業大學生物類專業學生三次蟬聯國際基因工程機械設計大賽金獎,對穩固學生專業思想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四是為學生專業思想教育提供條件保障。研究制定鼓勵師生參與科研訓練和科技競賽的激勵措施。修訂免試推薦碩士研究生政策。修訂完善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管理制度。加強對教風學風管理制度執行情況的監督等。
參考文獻:
[1]鄭華萍,郭鵬.論大學生新生思想教育內容的構建[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9,(10):62-64.
[2]錢鞠,馬金珠.端正高校學生專業思想的幾點探討[J].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28):141-144.
[3]中國農業大學.學校簡介[EB/OL].http://www.cau.edu.cn
/col/col10247/index.html.
[4]沈陽農業大學.學校簡介[EB/OL]. http://www.syau.edu.cn/xxgk/xxjj.asp.
[5]南京農業大學.學校簡介[EB/OL]. http://www.njau.edu.cn/html/xxgk/xxjj/1.html.
[6]趙福特.農林院校本科招生生源質量評價研究[D]湖南:中南大學.2012.
作者簡介:
丁廣龍(1983-),男,漢族,江蘇如皋人,理學碩士,南京農業大學食品科技學院黨委副書記,助理研究員,從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