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針對液壓傳動控制技術實驗課程現狀及問題,基于智能化測控液壓傳動綜合實驗臺和模塊化教學方式,提出了液壓傳動實驗課程的對分課堂實施方案。通過課程改革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綜合素質得到明顯提高。
【關鍵詞】對分課堂 液壓傳動 實驗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03-0249-02
引言
實驗教學作為工科教學的重要內容,對學生的理論知識掌握、科研方法、實驗技能以及創新精神的培養,都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1]。液壓傳動實驗作為機械專業課程流體力學的延伸和拓展,進一步加強學生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能力,圍繞液壓油的物理和層流特征,依托液壓傳動實驗室,系統開設了25個實驗項目。
1.對分課堂的必要性
對分課堂教學模式把教學在時間上分為講授、內化吸收和討論3個基本步驟[2]。液壓傳動實驗仿真平臺,具有開放重復性、仿真性等特點,采用該教學模式基于以下考慮。①液壓傳動實驗課程是圍繞液壓油物理及層流過程而設計的,實驗必須在高溫高壓下進行,溫度在 42~75℃,壓力在 32MPa左右,實驗過程中具有一定的危險性,學生在沒有做預習和操作不當的情況下非常危險,所以在講解基本概念和原理后有個內化吸收過程是非常有必要的。②實驗研究對象為管路里的液壓油,在各種控制閥中流動,涉及到的概念和機理具有一定的復雜性和抽象性;其次相關實驗儀器昂貴復雜,操作不規范容易使實驗儀器損壞。在實戰操作之前,學生通過仿真實驗平臺進行模擬實驗,深入理解理論難點和實驗關鍵操作方法,平臺的可視化、可修正和可重復性等特征打破了時間和空間限制。
2.對分課堂的教學實施
為了對比和提高實驗教學效果,在 2017-2018學年春學期首先針對機械設計專業15級2個班進行試點教學,每班 40個學生,共 80人。該實驗課程共 12個學時,包含 6個實驗,采用模塊化教學方式[3],把實驗項目分為 3個模塊(①復雜狀態下液壓泵動、靜態實驗與仿真;②液壓控制閥精確控制實驗與仿真;③新型伺服閥控制實驗與仿真),每個教學模塊4個學時。
2.1 課程設計
針對液壓傳動實驗現狀,每2個人一組,每班20組,每次10組同時進行實驗,除了第一次是標準的1個學時,用于教學模式的說明及第一個實驗模塊的理論講授,指導學生進行液壓傳動實驗仿真平臺的操作使用;其余3個學時,包括: ①該實驗模塊回顧及實驗細節討論,考察學生是否已經理解和明確實驗原理和過程;②進行實驗操作,分工明確,實驗有序進行;③上一個實驗模塊反饋以及下一個模塊的理論講授。
2.2 仿真實驗平臺設計
借助如今豐富的網絡教育資源,無線通信技術,實現可視化學習,適用于對分課堂的內化吸收過程。學生通過手機APP利用課余時間即可輕松實現高溫高壓實驗條件,同時通過滑動、點擊等操作即可完成仿真實驗,且在設計過程中,每一步都附帶動畫提示及文字說明,讓學生在操作過程中理解實驗基本原理。
2.3 考評及反饋
液壓傳動實驗課程注重實驗過程學習,其中3個實驗模塊,每個實驗模塊基礎分20分,包括仿真平臺模擬操作5分,實踐操作表現10分,實驗報告撰寫5分,還有40分為平時積極發言及討論分值,總計100分。實驗反饋主要針對在上一組實驗操作中容易出現的問題,共同交流討論避免類似問題重復出現。
3.對分課堂教學過程心得體會
對分課堂自2014年推廣以來,在國內各大高校受到廣泛關注,迅速引發很多實踐推廣[4]。
在剛過去的春季學期嘗試了對分課堂教學模式,學生明顯積極很多,課堂氣氛更加熱烈,通過幾周的內化吸收,學生對實驗原理和操作過程已經有了基本了解,所以在問題討論過程中,大家都有理可依,教師在學生討論過程中主要負責引導和傾聽,給了學生更好地溝通和展示機會。對分課堂有助于教與學相長,內化吸收和交流反饋環節,給了學生和教師進一步溝通的機會,在學生疑問中教師也在成長。
對分課堂相對傳統課堂更加靈活,需要教師根據每個模塊的實驗內容和形式,安排好講授和討論實驗的時間,而不用嚴格規定為1∶1的時間分配,因此教師需要夯實的理論基礎,強大的課堂駕馭能力和引導能力。學生也必須從傳統課堂的被動學習中及時轉變,化被動為主動,基于實驗仿真平臺每個人都有內化吸收的過程記錄,在討論階段個人經驗問題共同分享,再分組實驗;在此過程中,需要學生課下消化,課上思考交流。
結論
闡述了對分課堂在液壓傳動實驗教學過程中的應用,首先在理論講授后,基于實驗仿真平臺更有效地進行內化吸收,采用模塊化教學把液壓傳動實驗劃分為 3個模塊,每個模塊4個課時,效地實施討論和分組實驗,形成了一套集教學、學習、討論反饋、實驗為一體的對分課堂教學模式,益于對學生進行過程考核,更加體現了高速發展的網絡時代實驗教學改革的嘗試,調動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教學相長,鍛煉了學生通過實驗求知探新的能力。
參考文獻:
[1]宋國利,蓋功琪.開放式實驗教學模式的研究與實踐[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0(2):91-93.
[2]杜艷飛,張學新.對分課堂: 高校課堂教學模式改革實踐[J].繼續教育研究,2016(3):116-118.
[3]付帥師,李愛芬.實驗模塊化教學改革初探[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5(10):165-167,229.
[4]王爾馥.網絡環境下的高效對分課堂教學模式改革[J].高師理科學刊,2016(5):89-91.
作者簡介:
王立東(1977-),男,甘肅張掖人,講師,工學碩士,研究方向:光機電液一體化綜合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