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媛
摘 要:隨著我國素質教育的不斷推進,初中語文教學質量有了明顯的提高。其中,朗讀能力是語文教學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學生通過對統編語文教材的朗讀,不僅可以提升學習的注意力,還有利于深化他們的情感,加深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進而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但是在實際的初中語文教學中由于一些教師深受傳統教學理念的影響,沒有對朗讀教學引起足夠的重視,加之朗讀教學的手段落后造成教學效果不佳,影響了學生朗讀能力的提高。因此初中語文教師需要優化朗讀教學模式,提高教學效率。
關鍵詞:朗讀教學;現狀;優化;提升
初中語文教學指導大綱中提出語文教師需要將朗讀作為一種教學形式引入課堂中,豐富學生的語文學習。初中生由于身心發展特征的限制容易注意力不集中,通過引導學生朗讀統編語文教材中的內容,可以使學生認真學習,并且通過朗讀還可以從小培養初中生標準的發音能力及流暢的交談能力,對于他們今后的人生發展具有積極的影響。為了滿足素質教育的要求以及實現初中生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初中語文教師需要在課堂將教材內容作為學生的朗讀對象,使他們在朗讀中有所收獲,有所提升。
一、統編語文教材朗讀教學的現狀
雖然朗讀作為一種有效的語文教學形式對于提升學生的語文成績以及拓展他們的語文素養具有重要的意義,但是在實際的朗讀教學中還存在著一些問題,阻礙了朗讀教學質量的有效提高,具體而言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方面,一些語文教師存在教學方法落后的問題。一些語文教師深受傳統教學思想的影響,在朗讀教學中單一地使用教師帶領學生逐字逐句朗讀的形式,在這種朗讀教學模式下,學生的主體地位得不到尊重,他們對教師過于依賴,造成了機械式學習,形成了思維惰性,即使語文教師在帶領學生朗讀過程中出現發音錯誤等問題,學生也無法指正,從而使學生也形成了錯誤的認知,不利于學生的語文學習。
另一方面,一些語文教師缺乏朗讀技巧的傳授。在語文朗讀教學課堂中,一些學生由于對教材內容缺乏理解,當被教師指名朗讀時,他們通常面無表情,拖著聲調一直讀下去,通篇下來沒有任何感情,語文教材內作者的情感沒有表現出現。雖然學生出現這些問題,一些語文教師仍舊不以為意,沒有認識到學生朗讀技巧的匱乏,久而久之使學生形成一種習慣,難以改正,阻礙了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
二、統編語文教材朗讀教學的有效優化策略
為了提高朗讀教學的效率,充分發揮朗讀對學生的積極功能,語文教師需要在結合學生學習特點以及統編語文教材內容的基礎上進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通過總結和反思尋找出優化朗讀教學的措施。筆者根據自己長期以來的朗讀教學經驗以及對相關資料的調查研究提出以下幾點建議,供語文教師學習和借鑒。
(一)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
眾所周知,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只有對朗讀產生了興趣,才能將精力全部投入到課堂中去,進而提高朗讀教學的效率。
語文教師需要放棄傳統的教學觀念,在朗讀教學中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使班級的每個學生都參與到朗讀教學中。教師在課堂中可以使用分組朗讀或者接力朗讀的教學模式,在帶領學生了解統編語文教材內的生字和拼音等內容后,實現學生的自主朗讀,減少對教師的依賴性,同時分組或者接力朗讀也活躍了課堂氣氛,避免了學生注意力不集中的問題,使學生饒有興趣地參與到朗讀教學之中。另外,語文教師需要尊重學生,不要打斷學生的朗讀,當學生出現失誤時委婉地幫助他們糾正過來,主要以表揚為主,提高學生的朗讀信心,從而使學生喜歡上朗讀。
(二)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朗讀習慣
朗讀在語文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因此語文教師需要重視朗讀教學的細節,使學生規范、正確地朗讀,養成良好的朗讀習慣。
朗讀需要學生專注自己的內容,實現不讀錯字,不添字、漏字,也要使用普通話正確發音。這些內容對于語文教師的朗讀教學提出了挑戰,教師在教學中首先需要引導學生認真預習統編語文教材的內容,防止由于對內容不熟悉而經常朗讀錯誤,也需要對里面的生難字重點標注,提高學生朗讀的流暢性。同時,語文教師自身也需要以身作則,在朗讀課堂使用普通話同學生交流,為學生創設一種良好的朗讀環境。
為了減少學生朗讀的失誤,語文教師可以采取分組檢查的形式,要求學生在小組內朗讀,其他同學對其進行點評,指出朗讀中的錯誤,通過這種形式可以不斷減少學生朗讀中的問題,使他們注重朗讀細節,提高朗讀能力。
(三)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
朗讀教學不僅需要學生對朗讀的內容無誤,還需要使學生感悟教材內作者的思想,提高他們的認知能力,使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有感情地朗讀。
學生在身心發展特征的限制下由于對教材內容理解不到位容易在朗讀中語氣平淡,為了改變這種問題,語文教師需要帶領學生深入學習其內容,引導學生獨自思考,親身融入教學的情景之中,使學生深刻體會到語文教材內的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讓他們做到有感情地朗讀,同時豐富了學生的情感,實現了他們綜合素質的提升。
參考文獻:
李桃.初中語文朗讀教學方法探析[J].現代中小學教育,2018(11).
編輯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