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仲奇
摘 要:新時期的物理課程標準已經明確指出教師需重視對學生在物理學習過程中各項能力的培養。而在初中物理教學中,實驗教學是非常重要的內容,也是培養學生各項能力的重要途徑。基于此,主要以蘇科版初中物理為例,探討對實驗教學的優化方式。
關鍵詞:初中物理;課程標準;能力培養;實驗教學
在初中物理的實驗教學中,要求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分析現象能力,培養學生在實際操作過程中的科學探究能力,最終是要培養學生良好的綜合應用能力。只是初中物理實驗教學當前存在教學效率較低的問題,物理教師對實驗教學進行優化勢在必行。
一、初中物理實驗教學的現狀
根據當前物理實驗教學過程中存在的種種現象,可概括為以下幾個問題:首先,實驗教學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物理教師的忽視,而且實驗教學方式方法不夠靈活和多樣化,實用性也不足。因此,實驗教學的實際作用得不到充分的發揮,存在形式化的特征。這部分教師一般將大部分的教學時間用來講解理論知識,導致實驗活動時間非常少。尤其是對于操作難度大的實驗,學生的自主思考和探究機會不多,也就難以真正有效掌握其中的教學重難點。其次,教師在開展實驗教學時,并不注重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來進行,只是照本宣科地進行實驗,也不注重反思實驗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最后,在個別實驗中,實驗內容缺乏生活實踐性,導致學生的實驗操作存在較大困難,影響了學習效果。
二、初中物理實驗教學的優化方式
(一)突出實驗的實踐性,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初中物理教師要想提高實驗教學的效果,就需要轉變自身的實驗教學觀念,盡可能地為學生提供動手操作的機會,讓學生充當物理實驗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同時,物理實驗教學要凸顯出實踐性這一特征,讓學生可以真正轉變自己對物理實驗學習的態度,積極自主地參與到物理實驗活動過程中。比如在蘇科版初中物理“光的折射”這一物理實驗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自覺分組展開實驗。首先,學生在教師的適當引導下,把筷子斜插進裝有水的燒杯之中,然后讓學生自主去觀察其中的實驗現象,重點放在筷子在水中像折斷一樣的實驗現象。其次,學生將一枚硬幣放進燒杯中,觀察這枚硬幣沉入水底過程中的相關變化。在這些實驗的操作過程中,既凸顯了物理實驗的實踐性,又培養了學生對物理現象的觀察能力。在整個實驗過程中,學生可以深刻理解光的折射原理,提高其對抽象知識的理解能力。
(二)以開放性探究實驗,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在初中物理課的教學過程中,學生難免會遇到抽象的問題,使其學習受到阻礙。也有一些具有較高難度的物理問題,限制著學生的學習成效。即便教師在講臺上不斷為學生講解,還是有一些內容很難讓學生直觀地去想象和理解。這就需要教師將物理實驗教學作為有效的輔助手段,讓學生展開探究性的物理實驗,在自主探究的過程中,發散自己的思維,在不斷探究的過程中尋找問題的答案,或者理解一些物理現象,從而為解決物理難題打下基礎。
比如在蘇科版初中物理“摩擦力”這部分知識的實驗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在基本掌握了摩擦力的概念和原理之后,針對摩擦力的影響因素這一物理問題自主展開探究性的物理實驗。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發揮指導作用,為學生提供一些基本的實驗思路。如:現在有一個長方體木塊,其他實驗器材有長木板、玻璃板、硬紙板、彈簧測力計以及毛巾等,請根據這些內容,圍繞“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影響因素”自主設計一個實驗。根據這個題目所含的信息,要求學生自主設計的實驗內容包括:實驗方法、實驗步驟、探究結論。在實際的實驗過程中,學生要著重探究滑動摩擦力和物體接觸面積大小之間的關系。通過開放性的探究實驗,可以有效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三)以自主性物理實驗,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初中物理實驗凸顯了自主性的特點,可以有效培養學生參與物理實驗的興趣,并激發學生對物理實驗的創新激情。因此,教師可以讓學生將生活元素融入物理知識之中,自主設計家庭小實驗,有利于鍛煉學生的動腦能力和動手能力,培養學生的自主創新意識。比如學生可以自制小天平,對頭發絲的質量進行測定,或者制作蠟燭蹺蹺板,探究天平保持平衡的條件。此外,學生可使用易拉罐等廢棄材料來做小孔成像的物理實驗。又比如在“溫度”這節課,教師可引導學生自主制作簡易的溫度計,對溫度進行測量,然后將結果和標準溫度計的測量結果進行對比。在這些實驗的過程中,學生的創新意識得到了充分發揮,有利于學生在實踐的過程中培養自身的創新能力。
總而言之,初中物理實驗教學作為提高物理教學質量、培養學生物理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教學手段,教師應該積極針對當前物理實驗教學中存在的各種問題,對實驗教學方式進行優化,從而為物理實驗教學的有效發展提供積極的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張學其.初中物理實驗教學的重要性及實踐[J].學周刊,2017(36):103-104.
[2]萬杰,唐西仁.對促進初中物理實驗教學改革的探索[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7(15):145-146.
[3]陳揚清.初中物理實驗教學方法的創新思路[J].教育教學論壇,2016(2):254-255.
編輯 杜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