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東
摘 要:行進間運球上籃是籃球這項運動中的基本技能,也是球員在比賽過程中用來突破、得分的重要技術。該技術看似簡單,但是對于初學者來說,要想切實掌握該技術卻很難。針對行進間運球上籃教學進行淺析,希望能給廣大初中體育教師的有效教學提供一些借鑒和參考。
關鍵詞:初中體育;運球上籃;策略
作為一項常見且極具觀賞性和競技性的運動,籃球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參與興趣,同時還能使學生的身體素質得到充分鍛煉。作為籃球運動中一項基本技術,行進間運球上籃不僅是學生學習和切實掌握其他技術動作的基礎,也是初中籃球教學中的重點內容。不過,對于初學者來說,很難切實有效地掌握這一動作。對此,本文先對學生平時的不規范動作進行總結,之后有針對性地提出了應對策略。
一、不規范動作總結和原因
1.不規范動作總結
①學生在行進間運球上籃的過程中容易出現腳步動作混亂的現象。
②學生在運球和跨步收球的時候容易“卡殼”,兩者間的銜接十分不連貫。
③學生于行進間接球,之后在第二步起跳上籃的時候常常走步,或動作連接不夠順暢。
④學生把握不準籃筐的位置,起跳后身體前沖力太大,上籃命中率太低。
2.原因分析
學生對行進間運球上籃技術掌握得不夠熟練,或者還沒有完全掌握,這導致了學生腳步動作的混亂,繼而會造成其動作的不規范,如走步或少步;其次,學生的控球能力較差,這在很大程度上會增加其心理壓力,從而會導致其全身肌肉過分緊張,進而導致其各動作間的銜接不夠順暢。
二、行進間運球上籃教學的有效策略
針對“一”中的內容,筆者結合自身經驗,以及相關參考資料,總結出了一套有效的教學策略,具體內容如下:
1.充分發揮多媒技術的作用
在平時的體育教學中,很多體育教師常常會忽略多媒體技術的作用,認為體育作為一門實踐性較強的學科,應當讓學生通過頻繁的訓練去獲得相應能力的提升。誠然,讓學生通過頻繁的訓練去提升體育能力這一點是沒有錯的。但是,在實際的室外體育教學中,教師只能單一地通過動作示范和口頭講解的方式為學生講解動作要領。在這個過程中,由于各種因素的影響,如學生的站位、學生的學習能力、教師的表達能力等,學生很難全面地對教師所講的技術動作進行理解和認識,而這勢必會對學生后續的訓練產生十分消極的影響,如學生可能對相應的技術動作產生錯誤的理解,從而導致其按著錯誤的思路進行訓練;學生對相應技術動作的印象不夠深刻,致使其在后續的訓練中覺得無從下手等。而教師利用多媒體技術授課,可以很好地解決上述問題。在開展行進間運球上籃的教學中,教師可通過相應的視頻、動畫、圖片等為學生展示行進間運球上籃的標準動作,并通過慢放、反復播放等方式幫助學生加深對這一技術動作的印象。此外,教師還可以將相應的視頻、動畫等傳給學生,并在后續的訓練過程中注意鼓勵和提醒學生積極利用視頻或動畫對自己的動作進行修正,如此,勢必能顯著提升行進間運球上籃教學的有效性。
2.利用踩點法訓練學生
踩點法是行進間運球上籃教學中常用的一種方法,它能夠幫助初學者快速掌握行進間運球上籃這一技術動作的要領。因此,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運用這一方法指導學生訓練:首先,教師可讓學生基于自身步伐的大小在地上畫三個點;之后,教師要求學生站好,然后開始喊口令。喊到1時,學生要做出跨步運球的動作,此時他們的左腳需要落在第一個點上。需要注意的是,為了規范學生的動作,教師要在學生做出跨步運球動作之前,告訴學生要先跨步,再運球。當教師喊2時,學生的右腳邁出第二步。當教師喊3時,學生的左腳在邁出第三步的同時起跳。在運用踩點法訓練學生時,教師要注意由慢入快,循序漸進地去引導學生進行訓練,以便切實幫助學生夯實基礎,實現對行進間運球上籃這一技術動作的掌握。
3.組織學生進行上籃訓練
當學生初步掌握了行進間運球上籃的動作以后,教師可組織學生進行上籃訓練,讓學生基于實踐切實提升自身的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單純的上籃訓練極易引發學生的倦怠心理,從而會對上籃訓練的效果造成十分消極的影響,對此,教師應通過游戲、競賽的方式引導學生訓練。比如,教師可讓學生排成一列縱隊,排頭站到中場線的位置,然后通過行進間運球上籃接龍的方式去引導學生訓練。再如,教師可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然后讓學生排成縱隊站到籃球場的一邊。之后,教師喊出口令以后,學生運球向對面跑去,并進行上籃,進球之后,學生要運球跑回,再進行第二次上籃,之后再將球傳給同一組的學生。之后,以此類推,用時最少的小組獲勝。
總而言之,行進間運球上籃是學生學好并且掌握籃球這項運動的基礎,對學生籃球興趣以及能力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廣大體育教師應對該技術動作的教學質量予以重視,結合學生目前的問題,采取有針對性的策略施教。
參考文獻:
[1]張國新.淺談初中體育升學考試選項之籃球半場來回運球上籃[J].新課程(中學),2017(5):249.
[2]孫裕祥.對初中學生運球上籃常見問題的剖析與教學建議[J].體育教學,2015(8):36-37.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