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靜慧
摘 要:面對新課程標準的普及實施,藝術教育要切實加強中學生傳統文化藝術的教育。
關鍵詞:對比法;列舉法;傳統文化
一
英國著名美術批評家羅斯金(J.Rnskin)提出:各個偉大的民族都以三種手稿書寫他們的傳記,第一本手稿是他們的行為,第二本是他們的言論,第三本是他們的藝術,要理解其中一本就得讀完其余兩本。但是這三本手稿中唯一值得信賴的是第三本。
的確,文化藝術的繁榮,推動著人類社會的發展,素質教育的深入,提高了整個民族的素養。在接納西方文明的同時,我們不能否定傳統文化藝術的價值。因而加強對中學生傳統文化藝術的教育、提高他們對傳統文化藝術的認識是我們藝術教育的工作重點。
二
中華民族是一個集勤勞、勇敢、智慧于一體的偉大民族,這一點已無需爭論了。因為我們說得太多就會讓人產生懷疑,所以很多時候總會有學生提出質疑:是真的嗎?我們的祖先真像我們說的那么偉大嗎?難道那些破碎的瓷罐也能成為文明的標志嗎?難道那隨意的潑墨也會激起蒙娜麗莎的微笑……
是的,翻開歷史,我們不難發現,我們的祖先早在170萬年前就在這片土地上勞作生息了,并創造了足以讓我們炎黃子孫引以為豪的燦爛文化。陶瓷便是這個時代文明的標志,以實用為目的,講究造型,再用古樸的圖紋裝飾點綴。這些雅而不俗的東西,讓現代人鏡片后面挑剔的瞳孔放大,因為它是我們祖先智慧的完美體現。尤其是在唐宋兩代,我們的制瓷水平令世人矚目,因而也有“瓷國”之美譽。我們有理由讓我們的學生學會用理解的目光去看待這些蒙上了塵埃且又被歷史摔破的文物,因為那是驕傲,那是輝煌。
青銅器的產生,是社會生產力提高的一大標志。溫暖的先輩在商周時期便已掌握了這門冶煉技術,并充分運用到生產、戰爭、祭祀、樂器、貨幣上。其中禮器上的“鼎”,無論從造型還是裝飾手法,都讓我們領略了當時人們高超的美學意識。如果我們能展開豐富的聯想,那么亨利·摩爾、布朗庫西的作品可能難逃抄襲之嫌了;而馬蒂斯、畢加索的藝術觀念,只不過是我們祖先思維的延續。這些二十世紀西方藝術史上的巨人,他們的作品和觀念都存在著“嚴重”的“中國古代情結”,因為他們能理解那些藝術“符號”存在的意義,而我們只知道在別人的恭維背后暗喜,甚至漠視。記得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中有一篇文章叫《道士塔》,王圓菉的愚昧和慷慨定會讓國人汗顏了。所以我們該去告訴我們的學生,那是勤勞和智慧的結晶,那是刻在文明字典里的輝煌,那是幾百年甚至幾千、幾萬年后仍會被記起的符號。要不百年后的中國歷史里又將會有一筆文明被踐踏的記錄了。
中國畫家一直都在追求意境與格調,意境高的作品追求“道神明之德,類萬物之情”,綜合天地、人物、時間于一紙而復歸平平淡淡;格調高的作品要求漫不經意的筆墨中顯示出高超的技藝和非凡的功力,所謂“從心所欲,不逾矩”。如果我們不能理解這個道理,就無法欣賞中國這門傳統的繪畫了。線條,是中國傳統繪畫的主要表現手段,剛、柔、飄、灑,都憑畫家手中的筆表現出來,如果沒有高超的技藝,就表現不出“勢若風旋”的灑脫和“春蠶吐絲”的細膩了。墨韻,是中國傳統繪畫的另一種表現手法,利用墨色深淺、濃淡的變化,使畫面產生層次感、節奏、韻律感,把人帶入意境中的天地,如詩,如畫,如云,如煙……
中國畫家都以繪畫作為表現自己思想、感情的手段,努力以提高學養來駕驅畫技,落實到了繪畫本身則是居高臨下、舉重若輕了。我們記憶中的那些前輩畫家,哪個不是才華橫溢、學識淵博的才子,哪個不是調琴賦詩的高人,正是因為他們用自身的學養來駕驅畫技,才使得繪畫已超越了其本身的含義了。它既是情感思想的綜合體,又是中國文人靈魂深處的吶喊。帶著這種看法去領略八大山人的作品,那么你所看到的不僅是線、墨交替的繪畫,還會看到那個高傲、孤僻的畫家正用手中的畫筆在發泄心中憂憤于世的情緒;你也能看到板橋筆下細瘦、挺拔的竹子正是一竹清貧、潔傲的中國文人的縮影;而白石老人筆下的墨蝦,難道不是一個垂暮老人對生活的熱愛嗎?這就是中國傳統繪畫的精妙之處。
三
西方文化的滲入,好比是咖啡里加入了方糖,是喜或憂,我不得而知,但多數的國人是看不慣那些不中不西、不倫不類的“先進繪畫”的。當然西方人的文明是肯定的,西方藝術家的執著也是肯定的,但我們不可以棄傳統文化于不顧,而刻意地去追求模仿西方人的藝術樣式,那也是走不通的。因為真正有深度的學貫中西,只有通過對民族文化、歷史、政治、經濟諸多方面本質通曉和深刻認識,才有可能參照地理解西方文明,并獲得同等的深刻。
雖然類似中國藝術必將遵循西方藝術發展的規律并最終入其巢穴的批判使人氣短,但有一點已是不爭的事實——今天個人的知識結構中含有來自西方的精神因素已是根深蒂固了,而中國的現代藝術樣式也基本上是全盤接受過來的。然而,當藝術中更為直接和本質的精神和氣質,也是西方式的崇高和頹廢相混合——那么藝術事實也就令人深思了。當代藝術,應在傳統文化的大旗下,去注重人的感情方式、心理狀態、精神需求和思維智慧在當代文化背景中的深刻變化,獨立地、批判地穿過復雜多樣、綜合具體的信息去真正感受現實生活和把握文化動向,才顯得更有魅力。
四
面對素質教育不斷深入、新課程理念的逐日普及,我們藝術教育的責任不僅僅是培養學生技能、技法的純熟,還應該培養他們對傳統文化藝術的理解,讓這些燦爛的傳統文化藝術能像黃河一樣源遠流長。因為離開了傳統這塊沃土,最鮮艷、燦爛的鮮花也會凋零的。
編輯 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