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聰
摘 要:如今,在我國教學制度不斷改革的背景下,在高中英語課程教學中,綜合語言應用能力成為其中的核心內容。基于核心素養培養理念下,在高中英語課堂教學中一定要滿足“立德樹人”的基本教育要求,從而才能促進我國基礎教育的全面改革。主要基于學生核心素養培養的高中英語課堂策略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希望能為相關人員提供合理的參考依據。
關鍵詞:學生;核心素養;高中英語課堂導學
在“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全面實施之后,教學人員逐漸對核心素養培養引起了高度的重視。結合實際內容可以了解到,核心素養在整體上具有非常明顯的綜合性,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學生核心素養需要在每一學科學習基礎上才能形成,因為不同學科之間具有非常明顯的差異,所以,每門學科在培養學生核心素養方面所采取的方法也不同。在高中階段中,英語課程屬于一門非常重要的學科,在內容上與其他科學項目相比具有非常明顯的特殊性,所以學生核心素養培養中也應該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
一、在語言能力上開展英語教學
因為英語本身屬于一門語言類的學科,其主要目的是促進學生的語言發展,因此,在英語學科的核心素養培養中,語言能力就成為非常重要的核心內容。結合實際的教學活動來看,在高中階段的英語課程教學中,其語言能力不但體現在了語言學習與應用方面,同時還應該要求學生各種語境下的英語內容進行全面理解,從而才能通過英語做出正確的表達。但是,因為受到語言環境方面的約束,所以中國學生的英語體現了一定的文本化與格式化特點,這就需要教學人員應該將英語知識技能與學生實際生活之間實現有效的鏈接,從而在英語教學中為學生創設出良好的教學情境,結合不同的教學內容對教學活動進行合理的設置,讓學生在活動當中可以對英語知識進行全面的理解與掌握,逐漸改變傳統的英語教學模式,這對于學生英語語言素養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在思維品質上加強學生核心素養培養
在高中階段的教學活動中,其學生核心素養主要涉及了批判性思維、創造性思維等,因此,在高中英語課程教學中,可以從思維品質方面加強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首先,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在高中英語課程教學中,不應該只是將重點放在語言知識與技能的培養方面。因為學生在對英語知識進行學習時,也需要對學習目標中所體現出的思維進行全面了解,所以,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對學生的思維訓練做出正確的引導,讓學生可以站在多個角度上對問題進行分析,以批判性的思維來看待問題。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設置相應的英語辯論環節,通過這種方式不但可以有效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并且對于學生批判性思維提升也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從具體現狀來看,英語教學材料包含的內容諸多,其中,主要體現為科技以及文化等環節的改進和創新,對于教師來講,不但要借助相關教材完成英語語言教學工作,同時還要大力落實這一教材,促使學生更好地學習。其次,為學生想象力以及創新能力的提升構建相對穩定的氛圍,并且,課堂除了培養學生自身思維能力之外,它還屬于人格培養服務的一種。從中看出,教學期間,英語教師需要合理地利用課堂活動來幫助學生良好地學習,為其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使其不管是對自身、社會還是他人,都有著清晰的認識,從而健康成長。
三、體驗語境
在教學期間,教師應當根據實際情況,創建出符合學生心理需求和便于接受的教學情境,因材施教地提升學生自身的英語學習水平。當前,創建課堂教學情境是很有必要的,其能夠培養學生的綜合性素質,借助自主整體語境來實現英語語言能力的提升。比方,當講解必修課程第一單元內容的時候,首先,可以應用多媒體設備將夢想和計劃這一內容的課堂情境有效地凸顯出來,然后以沿著湄公河旅游為主,使學生在情境中靈活地掌握重要的知識點,從而積極上臺論述出來,這種情境式學習既可以提升學生英語掌握能力,同時還能夠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促使其良好地
學習。
四、在活動中融入英語文化內涵
對于相關的教學人員而言,在開展英語教學活動時,應該將語言交流目標、思維知識目標以及英語文化目標之間進行有效結合,并融入實際的課堂教學中,這對于課堂教學順利開展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另外,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還應該重視語言教學與文化內涵之間的有效結合,讓學生可以在學習中對英語文化內涵進行全面的了解,使學生的英語交際能力實現明顯提升。
以上所述,教師需要充分挖掘教材中所要包括到的內容,特別是核心素養的基本內容,不斷強化學生文化育人的能力。采取科學的教學方法,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由此一來,就可以在課堂過程中不斷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李彪林.基于學生核心素養培養的高中英語課堂導學思考[J].科教導刊(下旬),2018(8):129-130.
[2]譚華容.試論新課改背景下高中英語課堂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途徑[J].校園英語,2017(51):197.
[3]黃海燕,尹明泉,張義,等.高中英語課堂教學設計之探究:基于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J].基礎教育論壇,2017(34):11-13.
注:本文為2018年河南省基礎教育教學研究項目課題成果,課題編號:JCJYC18050349。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