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中華
【摘要】數學是教育計劃中的重要組成學科,而中小學階段正是數學能力培養的基礎階段,提高中小學生問題意識有利于后續教學內容的開展。本文將以數學課堂中培養問題意識的意義為基礎,對設置合理情境、發掘生活實際數學問題、尋找合理提問方式、營造良好提問氛圍等有效培養策略進行分析,推進學生全面發展。
【關鍵詞】中小學 數學課堂 問題意識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06-0021-02
一、中小學數學課堂中培養問題意識的意義
數學知識具有邏輯性較強、知識點繁雜等特征,在中小學階段的教學過程中,往往會出現學生注意力不集中,對講解知識點不能及時掌握,課上學后課下就忘,不能靈活應用知識點等問題。而培養問題意識能有效改善上述問題。數學主要教學目的是為了提高學生思考問題能力以及創新意識,在學習學習過程中所獲取的思考能力對日常生活有重要意義。針對數學內容的學習,如果僅僅是依靠“老師臺上講,學生臺下聽”這種學習模式,則無法達到目標,學生在其中僅僅是作為一種“知識儲存者”的身份,而教師也淪為了書本的“搬運工”。樹立“問題意識”,在學生自己主動發現問題并提出問題的過程中,必然伴隨著其思維上的運動,也會提高其思維發散能力,在擁有了提出問題的能力后,學生會自然而然的尋求相應的解決辦法,在這種過程中培養了其自主學習能力。
二、培養問題意識的策略
(一)設置提出數學問題的合理情境
目前數學課堂中,學生往往缺乏提問意識,這與情境設置不合理有直接關系,教師作為學習過程的引導者應當注意設置合理情境,以便學生提出問題。缺少提問環境,學生會沒有想要“問”的欲望,更不存在提問之前的思考與提問之后的記憶,長期以往課堂環境死氣沉沉。
教師需要為學生建立起合理的提問情境,由于數學學科主要特點就是進行數字、符號、公式之間的相互運算,所以對于學生來說必然枯燥乏味,因此教師要充分發揮自身引導職能,帶動學生進入相應情境,從而激發出問題意識。數學內容多半是抽象與嚴謹相結合的特點,因此教師需要自行設立趣味情境。例如:在倍數關系這一課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運用教具即——兩個玩偶設置環境向學生設問:“有一天兔兔和妞妞一起去摘桃子,兔兔摘了5個,妞妞摘了10個,你知道他們的桃子之間有什么秘密?!贝祟惵撓到虒W內容的情境可以有效提升學生課堂注意力,增強學習興趣。
(二)發掘實際生活中的數學問題
數學學科盡管抽象,但所有知識點均在生活中有所體現,將中小學數學課堂里的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問題相結合,設置現實問題情境,可以調動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對于數學知識的探索能力,同時也可以加深對課堂內容的記憶。在熟悉的情境中,學生會有效降低對新知識的恐懼感,自發的探索其中關系。將陌生的數字關系轉化為生活問題,例如:“小明和小麗一同去超市買蘋果,小明買了2個蘋果花了6元錢,小麗買了3個蘋果花了9元錢,那只買一個蘋果應該給他幾元錢”,將數學問題反饋到實際生活當中,讓學生更了解知識的應用范圍。
(三)課堂上留出提問方式時間
在傳統教學模式當中,往往一整節數學課都是教師在接連不斷的講解,學生被動的對所講授的內容進行理解、消化、記憶處理。過程中對于某一點出現疑問時,只能不得已放棄思考與提問,如果進行思考就無法跟上教師下一步知識點的講解,如果突然提問也會打斷正常上課進度。正是由于這種刻板思想導致其問題意識往往在沒有養成時就被熄滅。因此教師也需要改變自身教學模式,課堂上給學生留出充足的時間進行自我探究,不能只顧爭分奪秒的講課,也需要給學生留出充分思考的時間。從教師角度看,課上知識經過多次備課講課很熟悉。但對于學生來說是全新的內容,因此教師需要酌情等待其自行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從而達到加深理解的效果。
(四)營造良好提問氛圍
良好的課堂氛圍可以有效帶動學生學習興趣,對于教學效果起到重要影響,因此教師需要積極鼓勵學生踴躍提問,對其表現出的渴求知識精神給予表揚,很多學生由于自身性格特點,在被激勵的時候往往會迸發學習熱情,激發自主學習動力。因此教師需要保護好學生提問的意識,讓其能夠在良好的環境中進行學習。外部環境會直接影響人的內在情感,因此教師要盡可能的讓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增大對學生動手、動腦、提問、觀察等綜合能力的培養。
綜上所述,在傳統教學模式中,往往是教師在臺上講,學生在臺下聽,忽略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身份,培養其問題意識可以有效改變這一現象,在增強數學學習能力的同時,與其他多門學科產生聯動性,實現綜合素質的提高,推進了我國教育工作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殷芳,唐耀宗.中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問題意識的培養[J].喀什大學學報,2017(03):104-107.
[2]湯貞敏.中小學教師教育教學的問題意識與研究態度[J].課程·教材·教法,2016(07):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