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將會結合初中道德與法制課程的現狀,論述此項課程對學生的重要意義,并提出教學過程中提高學生主動學習性的策略,以期能夠提高道德與法制課程中師生間的有效溝通并最終促進學生的綜合發展。
【關鍵詞】初中教學 道德與法制 學習主動性
【中圖分類號】G63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06-0066-01
初中的道德與法制教學體現出對學生道德素質與法制修養的塑造,對于培養初中生的整體能力具有重要的基礎作用。本文基于此提出相應提升學生道德與法制意識的培養策略,其具有培養學生的主動學習意識的意義。通過初中的主動學習來不斷地充實、完善自我,進而自覺結合自己的專業課程樹立牢固、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并指導自己的實際行為。
1.初中道德與法制教學中培養學生學習主動性的重要性
在初中的教學體系中,多數地區的道德與法制課程為中考的考試科目之一,老師基于教學任務講解課程,學生為了獲得更好的中考成績而學習這個課程。因為存在這種“學習但不快樂”的心理負擔,要想讓初中學生們能夠主動學習這項課程并獲得較高質量的教學效果,就需要學校重視這項課程以及任課教師尋找新的教學方式。如何能夠讓學生變被動學習《道德與法制》課程為主動學習,進而實現既快樂學習又能完成既定教學任務的教學效果,正是道德與法制課程的重要突破點。同時,在道德與法制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也有利于師生間的互動,進而構建出活躍課堂教學氛圍以及形成良好的師生關系。
2.初中道德與法制教學中學生學習主動性的現狀
興趣對學生學習《道德與法制》課程具有諸多重要的意義,但是我國傳統教學模式仍然是以教師講授為主,老師因為拘泥于教材而不能做到隨機應變,學生所學的道德與法制知識也僅僅是拘泥于應試考試的內容。加上初中生的年齡相對偏小,自律意識也較差,平時經常能夠接觸到手機、平板電腦等娛樂設備,這些設備以及一些網絡游戲等誘惑更是讓他們難以自拔,直接影響到學習的興趣。綜上,部分初中學校雖然有專業的《道德與法制》教師,但也存在由行政人員或班主任講解課程的情況,因自身的法制知識以及開展課程的方式并不能適應到《道德與法制》課程的實際要求,這也是影響到學生主動學習的因素之一。此外,初中生對這項課程缺少足夠的認知,并不理解課程的性質、結構與內容體系,多數情況下不會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思考和探索書中的答案,而僅僅是被動等待答案或期待從書中尋找現成的答案,這種學習現狀嚴重影響到《道德與法制》課程的順利開展。
3.增強初中道德與法制教學中學生學習主動性的策略
3.1調查學生的興趣,加強與學生的交流溝通
《道德與法制》課程的任課教師需要在上課過程中加強與學生的交流,可以采取調查問卷的形式了解學生們對課程的意見,諸如“你認為道德和法律在生活中具有怎樣的作用;你在課程學習中存在哪些困難或遇到過哪些阻礙;單純講授、討論學習、觀看教學影片,哪種授課方式最能吸引你的注意力”等問題。通過調查可以發現學生的興趣,以及哪種授課方式最能得到初中學生們的喜愛,教師再根據調查的結果安排教學內容。諸如,老師可以采取師生共同討論的形式,設置課堂發言、師生互動、演講比賽、辯論比賽等環節,進一步培養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發現道德問題的能力。然后如何通過合適途徑將道德不能解決的問題轉化為法律問題再開展更深層次的探討與研究,這也是培養學生主動學習這項課程的措施,進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和質量。
3.2開展情景教學,增加案例比例
在進行情景教學過程中,老師的講解方法不應該局限于課堂教學內容,還可以將班級內的學生分成小組,不同組的學生闡述自己對生活中有關道德方面問題的理解,諸如在課上播放徐本禹貴州支教事跡,并找同學談自己的心得體會,用榜樣的力量去鼓勵和引導學生。案例教學形式具有拓展學生的知識面、鍛煉學生發散思維的作用,進而真正地實現將道德、法制知識與實際生活的融會貫通。此外,老師可以開展實踐教學活動,將原有的枯燥書面知識改變成與道德、法制相關的趣味競賽,這種形式有利于增加學生們學習的主動性與樂趣。同時,《道德與法制》課程的老師還需要充分利用網絡教學的豐富資源,采取網絡授課等靈活方法和教學手段,來幫助學生們樹立科學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
3.3因材施教,增強學生學習的興趣
老師需要采用個性化培養的教學方式,也就是采用與初中生智力發展水平相適應的培養方案與培養方法,這也是因材施教的本質。一方面,任課教師需要針對不同年級學生的思想與心理特點以及學生們的不同興趣,做到因人施教,及時發現教學過程中的問題解決從而減少學生主動此項課程的阻礙。另一方面,道德與法制教師應該使用帶有激勵性的話語,這種方式對于初中生而言可以起到提升學習自信心的作用。學生在受到激勵后能夠開發出更多的內在學習潛力,在教師的不斷鼓勵下可以讓學生們切切實實地感受到主動學習的獨特魅力,進而增強學習《道德與法制》課程的興趣。諸如,老師可以對課堂上表現好的同學進行具有針對性的表揚,這將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老師在對課堂教學進行評價過程中,可以采取語言激勵、評價激勵及欣賞方式對學生的課堂表現給予科學和中正的評價,促使學生學習道德與法制素養方面的知識,進而在歡快的教學氛圍里相互溝通并提升教師和學生的情感交流。
4.結論
初學生具有相對較強的可塑性,在初中階段培養學生的道德與法制能力符合當今社會對于素質教育的內在需要。通過老師與學生間不斷地進行情感的交流與溝通,能夠將“填鴨式”且枯燥的《道德與法制》課程變得具有吸引力,并轉變為“主動式”的教學氛圍。興趣是培養學習主動性的最好途徑,能夠讓學生真正地喜歡《道德與法制》課程。當學生具備主動學習能力以及擁有學習的興趣后,這將成為一門教師愿意上、學生高興學的課程。
參考文獻:
[1]肖旭.初中學生“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學習主動性研究[J].貴州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6,(06):23-25.
[2]張俊奎.淺談初中生學習主動性的培養[J].中國校外教育中旬刊,2017,(04):120.
作者簡介:
董晶偉(1981-),女,回族,寧夏銀川市人,本科,一級教師,銀川市第二十中學道德與法制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