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錚
【摘要】本文主要探討了如何在小學低年級語文古詩詞教學中對學生滲透中華文化傳統教育,希望能夠為培養小學生良好的行為素養以及促進學生的學習發展有一定的作用。
【關鍵詞】小學低年級語文 古詩詞教學 中華文化 滲透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06-0160-02
1.努力為學生打造良好的古詩詞學習情境,有效調動學生古詩詞學習積極性
在小學低年級語文古詩教學過程中,由于學生剛剛接觸古詩這種全新形式的題材,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古詩詞的特殊表現形式很難快速的理解和接受,如果教師在古詩教學過程中依然采用直接講解的方式,教學效果通常無法獲得良好效果,更提不上向學生滲透中華傳統文化教育了,這就要求教師能夠運用豐富有趣的教學形式,激發起學生的古詩學習興趣。并且,針對小學生心理和性格特征,為學生打造生動具體的古詩詞學習情境,讓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全身心的投入古詩詞學習當中來,自發性的展開學習和探究并在教師的引導下,才能獲得良好的古詩學習效果真正理解和掌握古詩所表達的深刻內涵,再向學生滲透中華傳統文化教育也會更加順利有效。比如,在講解唐代詩人李白的《望廬山瀑布》這首古詩時,教師首先應明確教學目標,要求學生能夠熟練的并帶有情感的朗讀和背誦古詩,運用白話闡述古詩的意思,有效培養學生審美情操、挖掘學生想象力、提高創造力,深刻理解詩詞所表達的深刻含義。首先教師就可利用多媒體課件的形式,向學生展示廬山瀑布真實壯觀的景色,同時配上詩詞、文字和音樂,對學生的聽覺和視覺形成強烈刺激,學生通過觀察壯觀美麗的廬山瀑布后,必然會對詩詞本身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從而真正理解詩人對大自然的贊美之情,而后教師在向學生展開中華傳統文化教育,教育學生熱愛大自然、體會大自然的神奇、壯觀和美麗,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應做到愛護自然、保護環境,使學生受到良好教育。
2.在語文教學中依據古詩寓意對學生滲透中華傳統文化情感教育
在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中包含眾多古詩詞,并且不同古詩詞所表達的思想情感也不盡相同,教師應對各種不同寓意的古詩分類,從而對學生滲透相應的情感和德育教育,使學生在學習古詩的過程中不但學習古詩相關基礎知識,同時也受到各種積極向上、美好思想情操的熏陶,使學生認識和體會到古代文人墨客的才華和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受到良好的情感教育和德育教育。比如,古詩“靜夜思”充分表達了詩人對自己家鄉的思念,學生學習和朗誦后就會產生一種濃濃的思鄉之情,中國傳統文化中就講究一種“落葉歸根”之情,這時就可教育學生要熱愛自己的家鄉;又比如,在講解“長歌行”這首古詩時,古詩中“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這句詩翻譯過來就是:“百千條大河最終向東都會匯入到大海當中,要什么時候才能回頭西歸呢?年輕力壯的時候不努力奮斗,等年紀大了白了頭發,即使悲傷也無濟于事”的意思, 這首詩告訴我們時間就像流水一樣一去不復返,應珍惜時間,珍惜自己生命中的每一秒鐘都去干一些有意義的事,使學生懂得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的道理,使學生受到良好的思想教育;又比如,在古詩《登鸛雀樓》中的詩句“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就可教育學生應具備終身學習的意識、不斷學習和進取,才能不斷拓寬自己的眼界做到與時俱進,學習使人不斷進取開拓的堅毅品質。在學習王安石的古詩《梅花》時,“墻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古詩字面意思表達的是梅花在寒冷的氣候中美麗綻放,歌頌了梅花潔白魅力、具有頑強生命力的高貴品質,其更深層的意思表達了詩人王安石身處逆境當中、依然堅守正義、不忘初心、為了國家繁榮和百姓利益而勇于承擔壓力頑強抵抗、不屈不撓的堅毅品質;同時讓學生學習到越是在逆境當中就越要不屈不撓、堅強勇敢的面對生活和學習中的困難,強化學生心理素質,提高學生抗壓能力,樹立積極人生觀、道德觀和價值觀,對學生未來獲得良好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3.結束語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和平、真理、自由、禮儀是其精髓,滲透對學生中華文化的教育不僅是引導學生體會其中蘊含的真理、情操,更是在培養學生高尚的思想品質以及愛國主義情感,對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進行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積極對學生滲透中華文化的傳統教育,引導學生自身得到良好的文化熏陶,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參考文獻:
[1]張敏.淺談小學古詩詞教學的審美體驗策略[J].語文教學通訊,2015(3):76-77
[2]曾曉霞.小學古詩詞教學存在的問題與對策研究[J].考試周刊,2014(36):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