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蕾
[摘要]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提高學生鑒賞美的能力,使學生在音樂欣賞實踐活動中想象力得到發展,從而提高主體的創造性思維中的連動性、多面性和跨越性能力,并使人格在“高峰體驗”中獲得升華,促進個性更好實現自我完善。在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的今天,高中音樂教育越來越受到教育界的重視,欣賞作為一種音樂教學的重要手段在教學中占據了不可忽視的地位。通過教師引導學生在日常學習中積累知識,利用針對式欣賞教學的方法,讓學生成為真正能聽得懂音樂的人,做音樂的“主人”。
[關鍵詞]音樂欣賞;高中音樂;個性塑造;音樂教育
優美的音樂可以帶給學生感官上的刺激,使學生獲得精神上的愉悅。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優秀的音樂作品還能讓學生的情感在欣賞音樂時得到美的熏陶,精神上的滿足,從而達到陶冶情操、升華人格的目的。在音樂欣賞的教學活動中,教師通過正確的引導可以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熱情和興趣。《樂記》的樂象篇中告訴我們“樂者,德之華也。”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亦認為:“我們一向對于身體用教育,對于心靈用音樂。”他又說:“節奏與樂調有最強烈的力量浸入心靈的深處,如果教育方式合適,它們就會拿美來浸潤心靈……”這些都說明音樂引人向善,是以人的情感為軸心,對人生價值與人性韻味的整體展現與提升起著重要作用。學生在音樂欣賞中感情體驗逐步充實、不斷豐富,情操得到了陶冶,精神得到了愉悅。
音樂作為一門陶冶學生情操的學科被高中學校越來越重視。高中音樂教學內容廣泛,其中主要涵蓋音樂鑒賞、歌唱、演奏、創造音樂與舞蹈、音樂與戲劇表演六大模塊。音樂教學不僅教授了學生音樂基礎知識與教材歌曲的演唱,還在課堂中提高了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
一、 培養學生想象力,提高學生鑒賞能力
學生在鑒賞一首曲子的時候,教師應該讓學生盡情暢想這首曲子的內容及意義,通過想象可以讓學生對音樂有更深層次的理解。音樂是人類的另一種語言,它以潛移默化的方式作用于人的情感,使人接受藝術所表現出來的某種精神品質的熏陶和滲透,從而使人們達到一定思想境界。例如,在教授《少女的祈禱》一課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將書合上,去聆聽歌曲的演唱,讓學生根據聆聽到的內容盡情去想象,而這種想象力本身就是具有創造的性質,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造、反思與評價藝術的能力。
在音樂鑒賞教學中,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音樂感覺,而且可以提高學生的素養和社會責任感。從欣賞到鑒賞是從初淺到深層、感性到理性、被動到主動的一個變化過程,有利于學生思想的升華,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學生對音樂的鑒賞和賞析,是通過特定媒介獲得對音樂作品的具體感受、體驗、鑒賞和鑒別的精神活動。培養學生的鑒賞能力,使學生的情感世界受到感染和熏陶,增進了學生對中國音樂文化的了解,培養了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民族精神和愛國主義情懷。
二、 豐富學生情感,提高學生鑒賞能力
音樂樂曲的演奏可以極大地調動聽眾的個人情感,歌曲的演奏中蘊含著演唱者的個人情感與伴奏者對樂曲的理解,就如不同的音樂欣賞給人不同的心境一樣。抒情優美的樂曲如《春江花月夜》,可以緩解神經、讓人愉悅;深情柔和的音樂如巴烏獨奏《漁歌》,可以使人心平氣和;歡快雄壯的樂曲如《拉德斯基進行曲》則可以振奮精神。總之,品味優秀的音樂作品有助于提高人的審美情趣。在高中音樂課堂教學中充分調動學生的個人情感,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
高中音樂教育把“以音樂審美為核心”作為最基本的教育理念,決定了音樂教學應“以情感人、以美育人”,而在音樂鑒賞能力的培養過程中,教師應幫助學生提高其審美水平。音樂教育具有其他學科所沒有的獨特特點,其旋律、節奏、調式等對豐富人的想象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音樂富有感染力的情感語言,也促使學生充滿激情和幻想,啟迪學生敢于想象和創造,是實現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使學生在潛移默化的音樂鑒賞中受到熏陶。
三、 提高學生音樂鑒賞能力的有效途徑
在音樂鑒賞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讓學生采用多種形式感受音樂的美,比如節奏、律動、線條、色彩、繪畫來表達對音樂的理解。教師可以通過自填歌詞、創編故事等實踐活動來引導學生有意識地進行創造。教師要注重提問的技巧,教師的提問不僅在于激發學生的疑問,更重要的是在提問中發散學生思維。教師應根據需要創設合乎實際的教學情境,引導不同層次的學生通過動腦、動口等多種途徑積極參與到教學過程中。
教師作為教學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是溝通學生與音樂的橋梁。教師的角色必須由“傳授知識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參與者和合作者”。教師要愛護和尊重學生,教師應在教學過程中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在教學中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便于學生參與各項音樂活動,為學生提供自主學習和探究式學習的學習方式,充分發掘學生的音樂潛能。
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豐富學生的美學思想、關注學生的獨立音樂感受與見解,只有在教學觀念和教學模式上實行深刻改革,才能改變把音樂教育當成傳授知識與技能的狹隘意識。在鑒賞課的教學中,教師不能只局限于音樂的專業學習,而是以培養學生的全面發展作為教育理念,教師應當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聽賞活動,多發表對所聽音樂的獨立感受與獨特見解。在教學中對學生思維上的引導要采用“求同”與“求異”并存的方式,鼓勵學生思考,并發表不同的意見。教師的賞識會讓每一名學生的個性獲得充分發展,通過音樂體驗情感,使他們具有足夠的思想準備去面對將來可能經受的一切情感考驗。這樣的師生互動活動,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可以讓學生主動地參與其中,更重要的是激發了學生的創造意識,培養了學生創造性思維的能力,對學生音樂鑒賞能力的培養也是很有幫助的。
四、 與樂器相結合,提高學生鑒賞能力
高中音樂課堂的教學,必然離不開樂器的演奏,在樂器的配合下進行高中音樂教學,對于提高高中生的音樂鑒賞能力具有一定的推動作用。大部分情況下,音樂教師在進行演唱教學的同時會伴隨著樂器的演奏,在高中音樂課堂上最為常見的伴奏樂器便是鋼琴,其次是手風琴。通過樂器的伴奏,高中生將會對歌曲的節奏有更為明確的認知。例如,在講授柴可夫斯基的《第六交響曲》時,教師可以結合管弦樂器進行講解,管弦樂器可以演奏出悲壯的音調,在講解曲目的同時講解管弦樂器的演奏方法。這樣學生會對曲目的理解更加深刻,同時,提升了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
五、有針對性地安排教學,利用不同手段調動學生的興趣
高中音樂教材中的欣賞作品往往是一些優秀的民族民間音樂或是世界經典作品,具有很強的藝術性,而高中學生往往偏愛流行音樂,學生能唱出許多流行歌曲,卻說不出一首藝術歌曲或者民歌的歌名。教師利用學生熟悉的流行歌曲與美聲的區別,幫助學生了解美聲唱法。比如,美聲具有節制感、修飾感,聲音純凈統一,而流行歌曲唱法自由,較為口語化、大眾化、聲音多樣化等特點,教師讓學生唱一唱周杰倫、潘瑋柏、汪峰等歌手的歌曲,讓學生感受大眾化音樂的特點,這樣與美聲唱法形成鮮明的對比,增加了學生的興趣,同時也活躍了課堂氣氛。要想讓學生對自己所教的學科產生更大的興趣,就要有積極的情感投入,但這只是新課程改革下師生關系轉變的一個方面。
總之,高中音樂鑒賞的教學對于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提升學生的道德素養以及提高學生創造思維能力起著重要作用。中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是一種很重要的能力,教師應該通過各種手段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將學生的生活與音樂結合起來,并且與樂器相聯系,可以使學生全面發展。同時,高中音樂教師在鑒賞課的教學中樹立正確的教育理念、轉變教師角色、運用靈活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使學生獲得美的感受。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音樂課程標準(試驗稿)[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Z].2001.
(責任編輯 陳始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