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乃麗
[摘要]探究式學習是以問題解決為中心,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探索能力、發散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的教學模式。在高中美術色彩教學中采用“探究式”教學模式,有助于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讓學生通過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和學生間的交流、總結,提高美術學習興趣,掌握有關色彩方面的知識和技能。
[關鍵詞]探究式教學;色彩;美術素養;鑒賞能力
色彩教學是美術教學的基礎內容。高中美術色彩教學對提高學生的色彩感受能力、色彩應用能力,提升審美能力具有重要的意義。以往的教學中,教師向學生灌輸色彩的原理、方法、規律等知識,學生被動地接受,教學效果差。采用探究式學習,改變了學生被動學習的狀況,培養了學生主動探索的精神。
一、探究式學習的內涵及特點
最早提出在教學中使用探究方法的是美國著名哲學家、教育家杜威。他認為,科學教育不僅僅是要讓學生學習大量的知識,更重要的是要學習科學研究的過程或方法。從1950年到1960年,探究作為一種教學方法的合理性變得越來越明確。
探究式學習是指在教師指導下,學生運用探究的方法進行學習,主動獲取知識,發展能力的實踐活動。探究式學習不是學生單方面的學習狀態,而是教師和學生雙方在全新的觀念指導下高度協調統一的教學活動過程。探究式學習的載體與核心是問題,學習活動是圍繞問題展開的;出發點是設定需要解答的問題,這是進一步探究的起點。從教學的角度講,教師需要根據教學目的和內容,精心考量,提出難度適度、邏輯合理的問題。
探究式學習的最大特點是教師采用一定的教學方式和手段激發學生的興趣,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讓學生通過調查、搜集、閱讀、統計、比較、整理、分析和歸納等方法自己去探究,教師起引領作用,改變了過去接受式學習中教師唱主角、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狀況。其本質在于改變傳統的以被動式接受學習為主的學習方式,提倡學習的自主性、探索性和開放性。
高中課程標準(實驗稿)提出了“在課堂中開展探究性學習”的理念,即通過探究式教學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加強學生對學科本質的認識。作為一種新穎的教學方法,探究式學習有一定的理論依據,也有行之有效的教學步驟和優于一般教學方法的特點。作為美術教師,必須根據社會發展的需要和學生的需求,科學采用探究式方法,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相應的美術教育活動,提高學生的美術素養。
二、探究式學習中的幾個關鍵問題
如何把探究式學習引入美術教學中,切實提高高中美術教學的效果,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審美素養,是目前擺在美術教師面前的一個重要問題。為了解決好這個問題,教師必須把握好探究式學習中的幾個關鍵性問題:
1.師生角色
探究式教學模式下,教師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和合作者。在美術教學中,教師在知識觀方面要有所轉變,要從高高在上的位置走下來,不再做課堂的傳授者和管理者,而要根據學生繪畫技能和技巧探究活動中的需要,適時提供有力的幫助。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教育叢書之《學會生存》一書中對師生角色的闡釋是:“教師的職能是現在已越來越少地傳授知識,而越來越多地激勵思考,除了他正式的職能外,他將越來越成為一個顧問,一位交換意見者。” 尤其是新課程改革下的美術教學,教師作為學生學習有力的促進者和合作者,應該明白自己所面對的不僅僅是傳授美術知識和技能,還涉及學科整合、信息技術等豐富而淵博的知識。
2.審美體驗
高中美術教學涉及的內容很多,如構圖、色彩、造型、技法等。無論是哪一種知識的學習,都離不開學生的審美體驗這一核心問題。審美體驗是指充分調動創作主體的情感、想象、聯想等心理因素,結合創作主體對特定的審美對象進行審視、體味與理解,形成藝術創作的基礎和前提。審美體驗關注的是學生的情感體驗和積累,強調學生的親身經歷,讓學生在實踐中發現和探究問題,體驗和感受周邊事物,發展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為美術創作奠定堅實的基礎。
3.學會合作
和諧的課堂氛圍是高效課堂的前提與保證。美術課堂是一個開放式的課堂,開放課堂下的探究式學習活動,是學生與環境相互作用、師生平等合作、生生主動交流的過程。因此,教師要創設良好的學習環境,既注重生生之間的互助互動,又要師生之間的平等合作,使教學成為師生共同參與的、充滿著問題意識的學習過程,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合作都是發自內心、自覺的并逐步走向深入,通過分擔不同的角色和任務,共同完成美術教學。
三、探究式學習的操作過程
高中美術教學是一門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學科,也是培養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由于高考的壓力還在,所以,學生為了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績,往往忽視了美術這門學科的學習。而采用探究式的教學手段,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培養了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色彩是學生繪畫的基礎,下面以高中美術色彩教學為例,說明探究式學習的操作過程。
1.創設問題情景
思維是由問題開始的,有了需要解決的問題,才能調動思維的積極性,從而進行自主的探究活動。人的思維始于“問題情景”,為此,在色彩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把問題帶進課堂,鼓勵學生解決現存知識與問題要求之間的矛盾,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在教學中,由問題情景來展開教學,引導學生探究。例如,現在的學生對“美圖秀秀”這一軟件非常熟悉,教師不妨利用課件展示“美圖秀秀”下的照片美化功能,通過改變圖片的明暗度對比,提出問題:在亮與暗的對比下,圖像發生了怎樣的變化,素描關系即黑、白、灰顏色發生了怎樣的變化?由于問題情景緊扣學生的興趣點,學生自然很快投入探究性學習中。
2.掌握色彩調配規律
色彩調配是學生應用色彩的基礎,也是培養學生色彩感覺的重要途徑。學生只有通過自身的不斷嘗試,才能積累、感知對色彩的感覺。在高中美術色彩教學中,常見的主要問題是學生調配的色彩單一,沒有創意。為了擴大學生的色域,教師可以先帶領學生調色,不急于作畫,調好色彩,自己感受色彩。在學生親自嘗試的基礎上,再鼓勵學生將自己的調色經驗與他人交流、分享,最后由教師進行總結,從而讓學生掌握色彩調配的方法和規律。如在調配純度高的色彩時,叮囑學生調入的色彩種類不能太多,注意用色的比例;在調純度低的色彩時,以一種色彩為主色,再調入一些其它的互補色來降低純度。這些活動,激發了學生的探究能力,讓學生主動參與其中,然后通過同學間的交流和總結將獲得的經驗提升,進而內化為自己的知識,豐富了對色彩的體驗。
3.鑒賞作品感受色彩
傳統的美術色彩教學有很多誤區,如不少教師認為色彩教學就是讓學生學會應用色彩寫生或創作,只要學生掌握色彩搭配原則就夠了,忽視對作品的賞析;一些學生也專注于多作畫、多練習,忽略鑒賞的作用。鑒賞的作品有限,縮小了視野,也就降低了對色彩的感受。其實,在欣賞美術作品時,首先吸引人注意力的就是作品中色彩的搭配,掌握作品通過色彩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鑒賞作品是提高高中生色彩修養、提高鑒賞能力的有效途徑。在美術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安排一定課時的鑒賞課,讓學生觀賞名畫,提高對美術作品的欣賞與鑒別能力。如在帶領學生欣賞梵高的名作《向日葵》時,教師要引領學生對作品的色彩進行觀察和思考,提高學生對色彩搭配知識的認識。鑒賞結束后,引導學生展開關于色彩的討論,從對作品的直接體驗出發,討論并總結出學習中遇到的色彩問題。這種方法,比教師單純滿堂灌的做法要好得多。
4.開展豐富的色彩探究活動
目前,高中美術色彩教學仍過分強調對學生色彩表現的技術訓練,忽視了色彩的運用技巧。為了改變這種狀況,教師要多組織探究活動,幫助學生掌握色彩運用基礎知識,增強對色彩的直觀感受,體驗色彩的美妙。如開展繪畫比賽,對學生的色彩搭配能力進行比較;讓學生同調一種色,對比顏色的差異。在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審美個性,提高色彩素養。
總之,高中美術教學有其獨特的規律。教師要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鼓勵學生大膽假設,積極猜想,認真實踐,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為他們提供全面發展的平臺。同時,在教學中要貫穿多元化的內容,帶領學生掌握繪畫的基礎知識,提高美術鑒賞能力,增強美術教學的效果,切實提高學生的美術素養,真正達到引領學生主動用心靈和思想去創作作品的目的。
參考文獻:
[1]仲泉.美術教育與學生創造才能的培養[J].文理導航,2012,(03).
[2]彭運才.高中美術欣賞課中的審美教育[J].美術教育研究,2012,(08).
[3]張海玉.高中美術教學方法問題探析[J].西江文藝,2014,(15).
[4]趙國志.色彩構成[M].沈陽:遼寧美術出版社,1996.
(責任編輯 付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