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當前素質教育背景下,樹立學生主體性,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升是教育教學的首要任務。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教師借助知識表征,是幫助學生實現個體知識學習的關鍵。英語作為一門語言學科,與語文相同,都是一種交流的手段和工具,因此,教師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強學生英語運用的能力。本文就小議知識表征在小學英語看圖說話中的應用。
【關鍵詞】知識表征;小學英語;看圖說話;應用策略
【作者簡介】梁酬志,廣東省珠海市香洲區第十六小學。
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看圖說話能有效的鍛煉學生英語口語表達能力,加強學生對英語知識的積累和掌握,提高學生的英語能力。通過知識表征的運用,使學生能根據自己對知識的不同表征采取不同的方式進行學習和應用,調動了學生的英語興趣,鍛煉了學生的放射性思維,既是完善小學生英語框架的有效手段,也是提高學生英語水平和素養的必要方式,具有很可觀的教育意義,需要小學英語教師運用合理的教學途徑落實到教學之中。
一、知識表征與看圖說話
1.知識表征。心理學家認為,知識表征就是指當個體所掌握的知識能力達到一定水平后,其大腦中就會形成相關知識的圖式,個體表征的能力越強,其圖式就愈發的豐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就越強。英語作為一門語言學科,在對英語知識進行不斷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大腦中的圖式就會隨著知識的積累不斷的豐富,教師借助知識表征理論,能使學生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從而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提高學生的英語學習效率。
2.看圖說話。看圖說話是一種以圖片為媒介,利用語言將圖片上的信息完整的表達出來,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語言能力有著積極地作用。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教師通過看圖說話,能幫助學生加強對事物的認知,鍛煉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激發學生大腦中的知識表征,從而利用所學知識進行語言表達,對加強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有著良好的效果。
二、知識表征在小學英語看圖說話中的應用
1.樹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在當前小學英語教學中,教師要做到與時俱進,及時的更新自身的教學理念,轉變傳統的應試教育模式,不斷的進行學習來提升自身的專業能力。充分的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使學生真正的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進而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使學生能結合自身的情況進行探究。同時,教師要與學生建立和諧、平等的師生關系,加強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從而全面了解學生的真實需求,更好的做到因材施教。
2.豐富看圖說話內容。在小學英語看圖說話中,教師可運用多元化的教學方法,為學生創設豐富的教學情境,進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可借助現代信息技術,利用多媒體將圖像或視頻表現出來,為學生創建一個真實的實際語言情境,使英語課堂教學變得極具動態趣味性,同時也讓學生對所學的知識產生更深刻的記憶,從根本上提高了小學英語課堂教學效率和質量。例如:在教學《My week》時,教師可借助多媒體為學生出示圖像“days of my week”,引導學生觀察圖像,讓學生根據圖像進行看圖說話練習,說一說自己從Monday到Sunday都做了什么。教師在對圖片進行設計時,要符合學生的興趣愛好,使圖像活潑、形象,讓學生能有話可說。
3.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小學英語教材的內容都比較貼近學生的日常生活,教師可從教材入手,為學生開展豐富的看圖寫話活動。首先,讓學生進行模仿。語言的學習都是從模仿開始,因此,教師可充分的讓學生進行模仿訓練,根據教材或閱讀材料,將其內容進行概括和總結,明確重點,然后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不僅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還能鍛煉學生的概括能力。其次,讓學生自行創作。教師可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為學生創設豐富的教學情境,營造良好的說話氛圍,讓學生運用生活素材進行創作,從而激發學生的靈感,提高學生語言表達能力。例如:在教學《My Body》時,教師可為學生出示人體的圖像,讓學生能根據圖像說出相關身體部位的單詞,同時結合生活讓學生借助圖像進行表演,如身體哪個部位受傷了,如:Whats the matter? Whats the matter? My toe hurts. My toe hurts. I feel bad.這樣能有效的達到口語訓練的效果。
三、結語
總而言之,培養學生英語表達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這需要廣大教師不斷的努力,按照新課改的要求,樹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在看圖說話中靈活運用知識表征,從而潛移默化中提升學生的英語表達能力,促使學生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張莉娟.知識表征在小學英語看圖說話中的應用探究[J].教師, 2016(29):103-105.
[2]張慶瑞,陳香蘭.小學英語“看讀續寫”教學模式構建動因及實施路徑[J].中小學教師培訓,2017(12):59-62
[3]張琴. 《小學英語中看圖說話的學法研究》課題實施方案. 《現代教育教學探索》組委會.2012年4月現代教育教學探索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現代教育教學探索》組委會:北京恒盛博雅國際文化交流中心,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