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永明
【摘要】本文從培智學校教學實際出發,闡述了智障學生語文生活化教學的可行性和必要性,理論聯系實際,論述了對低年級智障學生進行語文生活化教學的具體做法。
【關鍵詞】智力障礙 生活化教學 實用性
【中圖分類號】G7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08-0063-01
一年一度的新生入學開始了,低年級一班共安排了十三名智障兒童,通過與家長的溝通及開學后幾天對學生的觀察了解,我發現這十三名學生除了智力障礙和肢體障礙程度不同外,都存在著一個共同的問題:那就是生活自理能力差,與人溝通交往的能力差,與人們的現實生活嚴重脫節。比如在起床后,伸開胳膊等著老師給他穿衣服,穿鞋子。課堂上經常看到孩子的鞋帶開了,褲子松松垮垮,衣服穿反了,領子藏在里面也察覺不到,吃飯時自己不會用筷子夾菜等等。因此,培養智障學生的生活技能是培智學校教育的重中之重。
作為培智學校的一名語文教師,我深深地認識到:在引導學生學習語文知識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培養智障學生獨立生活能力,發現并激發他們的內在潛能,使他們掌握適應社會的一技之長,幫助他們熱愛生活,自信自強地融入主流社會,成為“自食其力的勞動者”,這才是我們學校教師和家長的共同目標。
目標確立之后,我重新調整了自己沿襲了十幾年的教學思路和教學方法,在借鑒國內外教育經驗的基礎上,充分調查了解班里每一個學生的實際情況及其成因,選擇適合學生發展特點的生活化教學課程內容,將低年級一班語文課的教學內容調整為“以生活為主線的單元主題”教育活動課,分別為認識男女、認識自己、自己吃飯、獨立穿衣、獨立睡覺、愛勞動、我愛我家等幾大活動主題,通過語文教學活動的組織實施,慢慢地樹立智障學生的生活自理能力意識。逐步使學生形成獨立生活能力。
教學組織采用多樣性原則:個別訓練、小組教學、集體教學、協同教學等,分別獨立成課。
(1)教師充分利用小學《語文》、《品德與社會》教材中,有關培養學生自理能力、獨立意識、自主生活能力的典型事例或事跡,對學生進行獨立意識培養,使學生產生“我也要有自理能力”這樣的愿望。如:給學生講述《烏塔》這篇文章,學生聽到主人公烏塔十四歲獨自一人游歐洲時,無不為她驚人的壯舉所感動,無不佩服小女孩的自理能力、獨立意識,以及獨立自主生活的能力。
(2)利用班會、隊會。開展“我該做什么?” “我自己能做什么?”“ 我能為別人做什么?”等主題班會,讓學生暢所欲言,自我剖析,認識自己與別人的差距。
(3)組織召開家長會,進行家訪,與家長溝通,向家長匯報調查結果,匯報班會、隊會中學生的發言情況。使家長認識到“自理能力差”是對孩子的成長極為不利的,成人千萬不能因為怕麻煩或溺愛孩子,就什么都替孩子包辦,這事實上是“剝奪”了孩子自我鍛煉、自理能力提升的機會。讓家長主動配合,給孩子施展“才能”的機會,幫助孩子成為一個有個性、有主見、能夠獨立生存的人格健全的人。
(4)語文教學中通過游戲活動調動孩子的積極性。
興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師,低年級的智障孩子最喜歡玩游戲,在語文課堂上,我盡可能的把游戲與教學活動聯系起來,讓孩子在游戲中學習,在感受游戲快樂的同時,達到學習知識的目的。如:孩子不會使用勺子,就多讓他玩“裝沙子”的游戲,讓孩子練習拿小鏟子將沙土裝入桶中,等孩子的這一動作熟練后,學習使用勺子就方便了。再如玩替娃娃穿衣服的游戲,孩子在幫娃娃穿衣服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就能掌握一些穿衣的本領,在孩子自己學習穿、脫衣服時就輕松多了。
(5)在日常值日(如擦黑板、清掃衛生),完成勞動任務的過程中,教師親歷現場,做好示范、指導,耳濡目染,身體力行,讓學生在干中學、在學中干。
(6)語文課堂中組織“野營”活動,讓學生展現自己的一技之長。在活動中教師除去注意學生安全外,盡可能的讓學生自己做,比如用品的攜帶、碗筷的洗刷、垃圾清理、同學協作等。讓學生由自己服務發展到為集體服務,活動結束,讓學生自述收獲、評選“自理能力”小明星,讓學生充分體驗到勞動的興趣,感受成功的快樂。
在每一個主題活動過程中,我與家長及時溝通,爭取家長的理解和配合;不可操之過急,注意發現學生的閃光點,及時予以肯定、鼓勵,激發學生自愿自理的興趣;教師要注意自己的行為作用、示范作用,學生的榜樣作用;注重培養學生自理意識,不過于苛求結果,讓學生養成能夠自理的習慣。
通過近半年的語文生活化教學實踐,我班的十三名智障學生明白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尊敬父母的道理,他們能認識男女,學會了如何如廁;能自己吃飯、穿衣、穿鞋,在學生自理能力養成、提高的過程中,既讓孩子學到了語文知識,培養了他們的技能技巧,又增強了學生的愛心、上進心、自信心、責任感,學生從學習中體驗到了勞動的樂趣,如今的這十三名學生都有了很大的進步。相信通過堅持不懈的實施語文生活化教學,他們必定會成為一名自食其力的合格的社會公民。
參考文獻:
[1]《智障兒童生活化教育之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