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鈺婷 郭融融
【摘要】為適應新時期社會發展的需求,在新媒體時代背景下,大學生德育教育工作是高校教育工作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大學生德育教育現狀進行分析,找出德育教育的機遇和挑戰。從完善新媒體環境下的德育管理體系、轉換德育教育的教學模式,鼓勵師生多運用我們的新媒體教學、因地制宜、講求實效三個方面創新德育教育觀念,推進德育教育。
【關鍵詞】大學生 新媒體 德育教育
【課題來源】廣西科技大學2018 年度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課題(項目編號:校思政1862B17)。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09-0087-02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提高人民思想覺悟、道德水準。廣泛開展理想信念教育,深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宣傳教育,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深入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工程,推進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建設。
近年來,各高校也展開了大量的德育教育工作,大學生的思想文化素質得到明顯的提升,德育教育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時我們更要看到德育教育的巨大提升空間。與專業教育相比、德育教育系統性不強、對學生約束力不夠等都是影響德育教育成效的現實問題。
一、德育教育的現狀
1.生活德育教育
所謂生活道德教育,是強調德育教育必須充分的融合到現實生活中,德育教育的目的也是通過對自身的修養,對生活積極干預從而能夠提供更好的生活環境或生活服務,而不能使德育教育走入理論化和理想化的誤區。也就是說我們不能僅僅依靠學校的理論化德育教育,還應該從家庭生活、社會生活、學校生活等一系列不同角度的教育,直面生活、從現實生活出發促進學生對德育教育不同意義的感悟。
2.體系化德育教育
大學生體系化德育教育主要分為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第一課堂就是通過傳統的老師有計劃的授課、練習、考試,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如我們的基礎必修課如《形勢與政策》、《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等是每個在校大學生都必須學習掌握的。還有任選課,同學們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相關的課程。如《禮儀修養與人際溝通》這些也是跟我們德育教育相關的課程。
第二課堂主要是指除了第一課堂教育以外的活動。主要有各類競賽、社團活動、社會實踐等。有的學校是設置了第二課堂學分制,學生必須夠多少學分才能畢業。在德育學分體系中,除學分計算規則外,還輔助有學分不及格后的重修方法,以及連續多次德育學分不及格后的懲處措施。[1]有的學校是把第二課堂跟各類評優評先掛鉤,例如廣西科技大學的國家獎學金評選辦法明確規定,獲得國家級、省級、市級、校級不同比賽不同內容在評選中獲得不同的加分。第二課堂更強調發揮學生的主動意識,能減少老師和學生之間的溝通障礙,但是因為氣氛自由活躍,活動質量不高,達不到預期的教育目的,對學生德育教育的成效甚微。
二、新媒體對德育教育的機遇和挑戰
采用了向在校學生發放調查問卷的方法,調查采用按男女生性別、年級分類取樣法進行,共發放問卷500份,回收問卷490份。調查結果顯示,大學生認為他們了解德育的內容40.8%來自思想政治課,60.2%來自媒體,其中包括電視新聞、網絡、報紙雜志等。學校教輔人員利用網絡資源與學生交流的問題中,82.7%的同學都選擇了“有幾次”,一次都沒有的僅占6.3%。由此可見,新媒體在大學生德育教育中占了很大的比重,也已經成為大學生接受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徑。高校教師也能順應大眾文化的發展潮流,利用新媒體與大學生進行交流、教育。
1.新媒體對德育教育的機遇
新媒體對德育教育的機遇主要體現在便利性上。新媒體資源豐富、傳播廣泛等特點,很大程度上解決了傳統德育教育的局限性,更適應大學生德育教育的發展要求。根據大學生使用手機頻率高等特點,通過微博、微信、QQ等新媒體給學生進行各種文字、圖像、音頻、視頻等形式的德育教育,大大提高了德育教育的傳播效率。讓大學生利用業余時間,在潛移默化中接收到德育教育,用學生們容易接受的方式,提高學生自主學習,使德育教育落地性更強。自媒體環境中,有著較強的參與性與互動性,有效滿足當下大學生個性發展需求。[2]
2.新媒體為德育教育帶來的挑戰
新媒體對大學生德育教育的挑戰主要集中在如何保持大學生思想道德符合社會主流意識形態的問題。新媒體環境區別于過去的電視、報紙、雜志等傳統媒體和課堂教育,他們接受到的內容都是經過過濾篩選的主流價值。新媒體形勢下,大學生獲得信息的渠道多樣,未經篩選的信息爆炸時代,大學生獲得的信息既有積極的,也有一些不符合我們主流價值甚至違背公序良俗的內容。這些負面價值觀給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很大的不可控因素,加大了德育教育的難度。
三、創新德育教育觀念,推進德育教育
1.完善新媒體環境下的德育管理體系
“制度好可以使壞人無法任意橫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無法充分做好事,甚至會走向反面。”[3]可見,為了能確保大學生的德育教育順利有序的開展,我們應當建立健全大學生德育教育體系。首先,應該建立德育教育的管理制度。為確保德育教育的系統性、有效性和持續性,我們應該制定具體的事實策略,能有針對性的指引大學生德育教育的開展。其次,應該建立德育教育領導小組。這個領導小組可以不是專門的一個部門,可以是行政部門如學工部主管,或者是思政教研室主管,各學校可以根據自身的情況,統一部署,專業化的完成德育教育。第三,建立大學生德育教育評估機制。評估機制可以分別評價老師和學生,評價老師的教育教學效果、評估學生的接受情況。評估的目的一是讓學生及時了解自己的學習成效,鼓勵教師和學生更好的進行教育和學習;二是為了及時了解自身的不足,為今后的德育教育提供實踐參考意義。
2.轉換德育教育的教學模式,鼓勵師生多運用我們的新媒體教學
新時代的大學生,是在網絡時代成長起來的。我們應該突破傳統的以課堂教學為核心的單一教學模式,多運用新媒體,如微信、微博、QQ等新媒體,把德育教育滲透到學生的學習圈、生活圈、社交圈等。教師要正確認識到新媒體時代教學的特點和優勢,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發揮好新媒體的促進作用。值得一提的是,我們運用新媒體的同時,更要依托手機媒介拓展大學生德育教育的渠道。隨著4G網絡的發展,手機已經不僅僅是打電話這個功能了,他已經發展成及時、迅速的進行傳播新媒體媒介。根據調查表明,大學生通過手機獲取信息的比例已經高達91%。可見,手機媒介已經滲透到大學生的方方面面,利用好手機媒介進行德育教育也是我們運用新媒體進行德育教育的重要課題之一。
3.因地制宜,講求實效
第一,根據大學生懶惰、嬌氣、不主動參加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產生原因,結合學校各年級教材教學特點滲透不同的品德教育。第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課堂德育教育的切入點和時機,培養大學生實踐習慣品格養成有效策略。第三,建議我們思想政治教育科組制定編寫學校各年級在課堂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的指導意見;設計學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師在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的方法和策略。在制度層面培養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核心素養。第四,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教學設計進行德育教育的內容;分析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滲透德育教育前后,大學生品行的變化特征,在實踐探索中培養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核心素養。
“中國夢是歷史的、現實的,也是未來的;是我們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大學生德育教育是學生素質教育工作的主要內容,更是構建和諧社會和實現中國夢的必然要求。
參考文獻:
[1]樓軍江.大學生德育學分的設計和操作[J].中國高等教育,2001(15、16):22-24.
[2]陳德峰.自媒體視閾下思想政治教育話語之創新[J].宿州學院學報 ,2017(05):13-17.
[3]鄧小平.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R].1980年8月18日.
作者簡介:
郭鈺婷(1989年8月-),女,漢族,廣西柳州人,廣西科技大學助教,研究方向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郭融融(1990年4月-),女,達斡爾族,內蒙古人,廣西科技大學助教,研究方向為心理健康教育、思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