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莉
【摘要】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和語文學習質量,開展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在教學中充分尊重學生的差異性,通過有效的教學手段來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本文主要分析了如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關鍵詞】初中語文 培養 自主學習能力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08-0155-01
一、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的內涵和特征
在課堂教學中通過教師有效的教學引導,學生們能夠自己確定出學習目標,針對自己的發展需求選擇合適的學習方法,并能夠針對自我學習結果進行自我評價和自我調整的學習過程,就屬于自主學習[1]。通過培養學生具備自主學習能力,能夠體現出學生們在學習活動參與過程中的主動性和獨立性,讓學生從被動便成為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去,讓學生能夠樂于學習。通過初中語文教學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能夠把學生們的主觀能動性有效激發出來,幫助學生在語文學習中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行為習慣,提升學生對于語文學習的熱情,因此培養初中生語文自主學習能力很有現實意義。
二、初中語文教學自主學習能力培養措施
通過培養初中生具備自主學習能力,能夠有效促進學生的創新、全面發展,也能夠滿足現階段新課程教學標準要求。因此初中語文教師需要在教學中積極創新教學觀念,開展教學實踐活動,幫助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1.創設問題情景模式
在課堂教學中創設相應的問題情景模式,能夠有效激發出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學起于思,而思源于疑”,這句話表明需要在教學中強化學生們自主學習意識和學習習慣的培養,在教學中教師作為教學的主導者和教學組織者,需要為學生營造出良好的自主學習環境,充分尊重學生的學習差異性,積極鼓勵學生在學習中選擇更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才能夠不斷地培養學生具備良好的自主學習習慣[2]。例如說在學習《愚公移山》這篇文章時,教師借助于教材當中對于“雜然相許”的解釋差異性,可以為學生們創設出一定的問題情景模式。首先教師詢問學生:“在文章當中大家對于‘年且九十的愚公進行移山是什么樣的態度呢?”學生們一起回答文中的描寫:“雜然相許。”教師再次詢問學生:“雜然相許是什么意思呢?”學生們一起回答說是表示贊成的意思。那么教師再次提出問題:“如果讓你來進行文章內容的對比,你認為雜然相許應該解釋成什么意思比較合理呢?”這個問題的提出具有一定的創新性,很多學生已經迫不及待的思考和討論了起來。最終教師帶領著學生們一起來聯系上下文,得出當時愚公進行移山,是建立在民主討論的基礎之上的,大家一起經過討論最終同意了愚公移山的想法。因此雜然相許解釋成為紛紛表示贊同是最合理的。通過創設一定的問題情景模式,能夠引導學生學會自己思考和分析,從而不斷地鍛煉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2.發揮出教學主導作用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占據了非常重要的課堂主導地位,因此教師需要把自己的主導作用充分發揮出來,帶著學生一起來學習更多的語文知識,掌握更多的語文學習技巧,培養更全面的學習能力。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把閱讀教學和寫作教學有機結合在一起,培養學生能夠學用結合,從而提升自主探究能力水平。例如說在學習魯迅先生的文章《藤野先生》時,教師先給學生提出學習任務:“為什么文章叫藤野先生?為什么一開始并不描寫藤野先生,而是要出人意料的描寫清國留學生?最后藤野先生為什么對魯迅特別關照呢?”通過問題來引導學生們分析文章當中的人物性格和主題思想。最后完成課文學習之后,教師給學生布置寫作任務:“你自己來描寫一下老師,那么你會怎么安排文章內容呢?”先進行知識講解,然后再結合生活實際引導學生感悟和思考,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
3.拓展教學環節
教師在教學中要積極使用更多的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把課堂教學活動和課外教學拓展結合在一起,把理論知識和實踐活動相結合,把語文基礎知識和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相結合,從而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3]。教師可以在教學中認真的誦讀,引導學生進行深入的品位,加強學生對于文本內容的理解,培養學生熱愛社會、熱愛祖國的精神。
結語:
綜上所述,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需要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培養學生的自我認知能力,通過自我認知來加強自主行為調控,幫助學生學會自我評價、自我完善,強化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促進學生語文學習能力的提升。
參考文獻:
[1]錢林杰.初中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J]. 中華少年,2015(12):31.
[2]李麗卿.淺談初中教學如何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J]. 學周刊,2017(21):72-73.
[3]劉靜. 探析初中語文教學文本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D].華中師范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