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素平
【摘要】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逐步推進的今天,“怎樣才能卓有成效地進行基于‘問題解決背景下的小學數學‘解決問題的教學”已迫在眉睫。
【關鍵詞】小學數學 問題解決 卓有成效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08-0167-01
一、轉變教育觀念,重新認識“問題解決”
把“問題解決”作為數學教育核心的實施過程中,“解決問題”的教學是不盡如人意的。在一次數學培訓會上,老師提出一個問題:“‘問題解決是不是‘解決問題?”大部分人回答“說法、做法不同,但實質一回事。”小部分的人無法判斷,只有極個別的的人說“不同”,但卻說不出所以然。難道“解決問題”就是“問題解決”嗎?受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相當一部分的教師在數學教學中,缺乏把“問題解決”作為有效展開數學課程形式的角度來把握教學,常常在“解決問題”的教學中,沒去關注展開數學課程的“問題”和應用數學去解決的“問題”,而是關注那些專門為復習和訓練設計的問題,或是依靠記憶和套用公式去解決的問題,他們的教學效益觀就是在有限的時間里,塞給學生更多的知識。數學教師應認識到“問題解決”不但是一種教學方式和展開課程內容的一種有效形式,也是學生應掌握的學習形式和具備的能力。
二、巧設問題情境,催生解決問題熱情
巧設問題情境,能催生學生解決問題的熱情,把他們的思維引向教學重點,這樣會收到一本萬利的效果。什么是有效的問題情境呢?就是根據課程內容的特點,課程目標的需要,運用一定的教學手段,創設出師生情緒氛圍、探究欲望統一、和諧的問題情境。創設問題情境的方法有很多,可以用故事、游戲、猜想等方式,對課堂教學起到潤滑、催化的作用。如《三角形的內角和》這節課可以以三角形王國進行擂臺賽的故事引入,誘發學生學習的熱情;《認識三角形》這節課可以創設猜想驗證的問題情境:為什么明明的三根木條能圍成三角形?而東東的不能圍成三角形?然后讓學生帶著這些猜想去驗證;《認識角》這節課可以從學生熟悉的圖形入手,通過蒙眼睛猜圖形游戲,把學生的注意力自然轉移到本節課的教學內容。總之,教師要抓住小學生的特點,根據教學的實際情況,充分利用有生活情趣、有矛盾沖突、有故事懸念的問題情境引入新知,讓學生的問題意識萌發。
三、重視探究過程,發展解決問題能力
數學教學中有這樣一種普遍現象:數學教學,講招不講理。認為“問題解決”就是“題海戰術”,由此可窺見“面上談素質,實質搞應試”現象之一斑了。我們的教師應試教育觀念根深蒂固,很多時候就是利用“題海戰術”,對典型應用題的傳授往往就告訴學生“招式”。如在解決“小紅身高120厘米,比小青矮1/6。小青身高幾厘米?”這個問題時,大多數教師為了省心省力,往往避重就輕,直奔知識技能目標,對實在聽不懂的學生干脆就告訴他從題中的語言敘述方式來看“小青的身高”是單位“1”的量,小青的身高是未知的,那這道題就用除法來解決。在教師長期教條的訓練下,學生形成了記憶,很快就能解決類似的題型,但從學生的學習過程來看,這只是“招”的搬用,對“理”是不理解的,這對發展問題解決能力是非常有限的。教師要讓學生自己動手畫圖,抓住乘除法之間的聯系,分析題中的數量關系,通過交流討論,從中感受分數乘除法應用題的異同之處,真正明白這當中的“理”,從而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既可省去許多繁瑣的分析和講解,又能使學生從中領悟到有效的學習方法,真正明白這當中的理,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倡導策略多樣,發展思維創新意識
對解決問題而言,答案是唯一的,但策略卻是多變的。課堂上有一種解法后,還可以有兩種、三種……甚至可以從不同側面來探討和否定原有的答案,打破學生思維定勢,提高思維的靈活性。例如雞兔同籠問題,當問題呈現后,學生“腦洞大開”,用了各種方法來解題。列表時用了跳躍列舉、一一列舉或是擇中列舉;畫圖時,有先畫雞的,有先畫兔的;用假設法時,有假設全是雞的,有假設全是兔的;用方程時有設雞的只數為未知數的,有設兔的只數為未知數的……學生獨立思考后,在小組里交流,最后匯報多種策略,并對學習過程作出分析與比較,總結與反思,并逐步理解各種方法的優缺點,這樣學生對各種方法有一個比較全面客觀的認識,既溝通了知識、方法的聯系,又使思維變得開闊、靈活、獨到。這樣長期的訓練有助學生形成策略多樣化意識,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
課程改革的宗旨離不開學生問題解決能力的培養,問題解決能力的培養是數學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解決問題的教學是數學教學的一個重要內容。教師是問題解決這部影片的導演,是幫助學生走上問題解決之紅地毯的引路人,是學生解決問題的合伙人。在教學中,教師要充分發揮其角色作用,幫助學生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創新精神,最終實現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和知識技能共同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