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進輝
【摘要】基于學生主體性意識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培養解析,本文就主體性意識定義進行闡述,對高中語文教學中學生主體性意識培養存在的問題,圍繞兩點進行分析:學生學習被動,片面追求直觀效果。基于此,對學生主體性意識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培養策略進行探究,希望對教學活動的開展提供幫助。
【關鍵詞】學生;主體性意識;高中語文;教學情境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主體性意識,就是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表型出自主性、積極性、有針對性的學習目的。在現代教學背景下,學生主體性意識培養十分重要,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措施。在新課程教學中,對學生主體意識培養有明確的要求,但是主體意識培養,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在傳統教學背景下,學生學習主體意識并沒有得到良好培養。為了改變這一狀況,在語文教學中,應重視學生主體意識培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一、主體性意識的定義
主體性意識,就是在學習實踐過程中表現出來的能力、作用、地位,就是有目的、有針對性的學習,主要包括自主性、創造性。自主性,就是以學生為主,學生根據自身的需求主動學習。部分學者認為自主性意識,就是“自由活動”。自主性,是人與生俱來的能力,是培養學生創造性和主觀能動性的前提。創造性,就是在自主學習過程中學生思維模式的活躍狀態和獨立思考的能力。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主體性意識,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同時可以提高教學質量,對學生的學習發展具有促進作用。
二、學生主體性意識培養存在的問題
在新課程標準下,傳統教學方法已經無法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不利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基于該教學背景,教師應該重視學生主體性意識的培養,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學習中。但是在實際教學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導致教學效果不理想。
(一)學生學習被動
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學生的主動學習意識得到培養,但是在實際教學中,受傳統教學觀念影響,學生學習仍處于比較被動的狀態。在實際教學中,教師為了增加與學生的互動,會利用提問的方式,引導學生回答問題。提問的目的,不僅是增加師生互動,也局限學生對課堂學習的思考。當教師提出問題之后,并沒有給學生很多時間解決問題,而是引導學生根據教師的思路進行學習。這種學習方式,不僅無法培養學生的主體性意識,同時對教學質量的提升十分不利。
(二)片面追求直觀效果
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忽略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過于強調學生學習。在實際教學中,表面上學生的主體性意識得到培養,學生可以主動參與學習中。教師會利用多媒體技術,以直觀的方式為學生呈現學習內容,雖然這種教學方式得到很多運用,但是會使學生失去思考的能力,學生通過視頻的觀看,并不能體會到文章表達的內涵。這種教學方式,對學生思維能力、學習能力的培養十分不利,無法實現現代教學的要求。
三、學生主體性意識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培養策略
(一)創建教學情境,培養學生的主體性意識
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情境教學,開展教學活動。通過情境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意識,使學生主動參與學習中,以此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提升學生的主體性意識。在實際教學中,我們可以發現,有一些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注意力不易集中,對教學內容無法有深刻的理解,難以實現情感遷移。為了改變這一狀況,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培養學生的主體性意識,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為學生創建學習情境,使學生在情境學習中理解教學內容,提高自身學習的主動性與主體性。高中語文教材中收錄了許多文章,有很多內容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教師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創建情境,引導學生的情感遷移,以此提高教學質量,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例如,學習《囚綠記》這一文章時,在課堂上,教師可以對學生提問:綠色具有怎樣的意義?然后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囚綠記》,作者通過文字的描寫,利用自身與一支常春藤之間的“互動”表達一些情感。在實際教學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一首輕音樂,引導學生在音樂聲中閱讀文章,體會作者描寫的內容,感受常春藤的生長變化,體會作者的情感。當學生閱讀文章之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將自身情感表達出來,結合生活經驗,引導學生分析作者情感,以此提高學生的分析能力與閱讀能力,培養學生的主體性意識。
(二)小組合作學習,激發學生的主體性意識
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合作學習模式,引導學生進行學習,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獨立思考能力。在新課程標準下,小組合作學習模式是一種應用比較廣泛的手段,其不僅可以提高學生學習效率,同時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利于學生主體性意識的培養。在小組合作學習模式下,學生通過相互合作,學生的思想不僅發生碰撞,同時其自主學習能力、探究能力也得到提升。
例如,學習《裝在套子里的人》這一課時,教師可以利用合作學習方式引導學生學習,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分析教學內容,體會文章情感。首先,將學生分組,根據學情科學分組,保證分組是合理性,使學生共同進步。其次,根據教學內容對學生提問,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分析文章情感。如:別里科夫性格形成的原因?文章主要表達的內容是什么?再次,學生自主閱讀文章內容,對文章進行討論,表達自己的想法。最后,學生展示討論結果,教師組織學生評價,使學生展現自身的價值,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三)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培養學生的課堂主人翁意識
良好的師生關系,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促進教學活動順利開展。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該重視師生關系的構建,為教學活動的開展奠定基礎。在傳統教學中,師生之間關系比較緊張,在教學過程中以問答的方式開展交流,學生比較被動。自古以來,學生與教師的地位便是不平等的,尊師重長是我國的傳統教育觀念。也是因為此,在課堂學習中,教師學生之間互動較少。在新課程教學背景下,教師應摒棄傳統觀念,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與學生建立平等的關系,使學生體會到課堂學習的趣味性,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主動參與學習中。例如,學習《林教頭風雪山神廟》文章時,在課堂上,可以讓學生暢所欲言,說出對《水滸傳》中人物的認識,教師在學生討論的過程中可以與學生互動,將自身的想法表達出來,與學生互動、交流,通過這種方式,與學生建立良好關系,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對學生的問題應認真解釋,使學生體會到教師的尊重,以此激發求知欲望,培養學生的課堂主人翁意識。
四、結語
總而言之,在現代教學背景下,培養學生的主體性意識,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可以提高教學質量。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該根據現代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采取針對性策略,調動學生的學習動機,培養學生的主體性意識,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推動高中語文教育發展。
參考文獻
[1]房春生.談學生主體性意識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培養[J].學周刊,2018(35).
[2]茅利平.淺析高中語文教學中學生主體性意識的培養[J].西部素質教育,2017(12).
[3]吳躍平.高中語文教學中學生主體性意識的培養[J].課程教育研究,2017(21).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