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現階段,隨著教育事業的不斷發展,對于當前初中化學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化學教學的過程當中,我們不僅要幫助學生更好的掌握化學理論,同時也要培養其形成良好的“微粒觀”,為學生接下來的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對此,教師應著重探討初中化學教學中培養學生微粒觀的對策。
關鍵詞:初中化學;微粒觀;培養對策
中圖分類號:G63? ? ?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9)12-0053-01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12.044
在初中化學教學的過程當中,培養學生形成微粒觀具有重要意義,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深化學生對于化學學習內容的理解與掌握。但是,微粒觀的形成,存在著一定的難度,在這種情況下,在初中化學教學的過程當中,如何才能夠更好的幫助學生構建微粒觀,成為廣大教育工作者面臨的重點。
一、讓學生正確認識化學微粒
作為一名初中化學教師,我們在實際的教學過程當中,首先要讓學生們能夠正確理解、認識常見的化學微粒,進而為接下來的教學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化學這一門課程所涉及的微粒種類非常多,并且各種微粒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聯系,這也需要學生掌握。在這一過程當中,我們要引導學生正確認知不同的微粒、微粒之間的作用方式以及微粒之間所包含的關系。由于化學微粒知識存在著一定的抽象性,這也就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學習難度。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就要有意識地去化解這一系列的教學難點,使得學生能夠更好、更快地掌握化學微粒知識。例如,我們可以通過圖片的方式,來為學生講解不同微粒的特征以及彼此之間所存在的關系,使得學生能夠更加直觀的掌握化學微粒知識。除此之外,我們要幫助學生明確物質是如何構成的,因為這是培養學生形成微粒觀的基礎。物質主要是由分子、離子等微粒所構成的,這些微粒是非常小的,分子很小,原子更小,那么離子呢?在實際的教學當中,我們可以通過設問的方式,活躍學生的思維。微粒之間的關系,就像是“中國盒子”一樣,我們打開一個盒子,里面又包含著一個小盒子,我們要讓學生對這些微粒,形成感性的認識,進而幫助學生更好地參與到化學微粒知識的學習當中,逐漸形成準確的微粒觀。
二、深化學生對微粒知識的認知
在學生初步認識構成物質的一些基本微粒之后,我們要進一步深化學生對于微粒知識的認知,并將其轉化到實際物體當中來進行有效的應用。隨著學生對于物質構成的基本微粒認識的不斷深入,我們要在化學教學的過程當中,要積極通過分析實例的方式, 來更好的幫助學生掌握這些知識。在這一過程當中,可以將某種特定物質的形態轉化作為研究對象,進而使得學生能夠更加明確同一物質在形態轉化的過程當中構成微粒所出現的變化,使得學生更好地掌握微粒之間的相互作用,進而逐漸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化學微粒觀。我們可以通過舉例的方式來展開教學。例如,水包括液態、氣態以及固態三種形態。我們可以發出提問:是什么原因導致水形成了三種形態呢?有的學生說是溫度導致的。然后我們接著發出提問:溫度會導致出現三種形態,這其中的原理又是什么呢?通過這樣的方式,幫助學生逐漸形成微觀知識,進而掌握水在不同的狀態之下,其中構成微粒所出現的轉換。再如,我們可以以水為例展開教學,水電解能夠形成氧氣和氫氣,氧氣被我們吸收掉了,氫氣被燃燒掉了,通過實驗的方式,幫助學生形成微粒觀,更好、更快地掌握這一部分知識。
三、微粒觀在初中化學教學中的形成與滲透
學生在掌握了最基本的微粒知識之后,要有意識的給學生滲透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微粒觀,使得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并掌握化學反應以及物質的變化。在初中化學教學內容當中,涉及大量關于物質性質轉變的內容,并且在很多實驗當中都能夠滲透微粒觀知識,在這個時候,我們就要善于利用這些教學素材,通過分析化學反應的方式,促使學生更快形成正確的微粒觀。我們在講解微粒的存在時,就可以通過化學實驗的方式來進行講解,使得學生能夠充分地感受到化學微粒是無處不在的。例如,進行酚酞溶液和濃氨水的實驗,溶液由無色逐漸轉變成為紅色,進而引導學生能夠得出氨氣分子是在不斷運動的這一結論。再如,我們在學習“微粒是永不停息的運動的;微粒間有間隙;微粒間存在著相互作用”的時候,就可以通過對比試驗的方式來展開教學,借助水和酒精融合的實驗,在大顆粒中間加上小顆粒物質,使得學生能夠明確微粒間是有間隙的,并且微粒之間是相互作用的,以此來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化學微粒觀。
四、結語
綜上所述,微粒觀作為化學教學的重點、難點,很多學生無法形成良好的微粒觀,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學生對于化學知識概念的理解與掌握。我們要積極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微粒觀,為接下來的化學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畢華林,杜明成.初中化學教科書中微粒觀的構建及其教學策略[J].山東教育,2012(Z2).
[2]魏少興.幫助學生有序地初步構建微粒觀——以“分子和原子”課堂教學為例[J].化學教與學,2015(3).
[責任編輯 胡雅君]
作者簡介: 郭媛(1978.12— ),女,漢族,甘肅蘭州人,中學一級,研究方向:初中化學教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