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文欣

摘? ?要:軟件企業不僅要求軟件測試人才具有基礎的測試技能,而且對于需求挖掘與分析方面的職業能力也有一定要求。目前,基于企業真實項目作為任務驅動的軟件測試實踐教學,已經深入各應用型本科高校的課堂。本文在此基礎上深入剖析測試任務中對于學生需求挖掘與分析能力的培養,對項目測試教學任務進行改革設計,完成了以需求為導向的軟件測試實踐工作。
關鍵詞:軟件需求? 軟件測試? 實踐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文章編號:1674-098X(2019)12(a)-0226-02
1? 軟件測試專業實踐教學現狀
軟件測試是對軟件質量的保障手段。現行的軟件測試實踐教學過程是在初始V模型、W模型、開發瀑布模型的指導中按流程進行的,軟件測試被定義為在軟件發布于用戶之前的最后一道把關。在傳統的項目測試實踐教學過程中,測試范圍和依據都是嚴格要求學生按軟件需求規格說明書來進行,測試用例主要按照軟件現存的功能模塊和功能點進行設計。缺陷的發現強調功能性缺陷。這種實踐教學思路主要目標在于提升學生的基礎測試技能。
2? 軟件測試專業實踐教學提升方向
在實際的項目開發過程中,軟件測試工作要求貫穿于整個項目流程,甚至早于任何一位開發人員,從項目需求調研、需求挖掘、設計階段到項目最終驗收都要參與其中。軟件測試人才培養的實施不僅僅要求對軟件現有功能的正確實現與否進行功能測試。對于軟件需求和產品設計階段的測試與質量把控要有一定的洞察力,并能夠提出創造性意見。測試過程中,學生能夠站在客戶的角度對軟件提出新需求或者對現有軟件需求進行補充完善都是具有價值的。
3? 開展以需求為導向的軟件測試實踐
在軟件測試項目實踐教學課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軟件工程”、“軟件項目管理”、“軟件測試技術”以及“軟件測試管理”等理論課程,為軟件測試技術與方法、軟件測試過程與管理、軟件需求挖掘與分析鋪墊了理論基礎。本次教學實踐在滿足學生完成整個測試流程任務的基礎上,側重于對軟件需求挖掘與分析能力的培養。
3.1 教學實踐思路
區別于傳統的測試流程:被測系統部署與環境搭建、測試計劃擬定、測試需求分析、測試用例編寫、測試缺陷記錄以及測試報告產出。以軟件需求為導向的測試課程設計,將被測軟件的部署放在測試用例編寫之后,前期只給出較簡潔的軟件原型或產品說明書,引導學生進行需求的挖掘與分析。在保證項目的測試工作過程完整性基礎上,培養學生在測試過程中對需求進行主動挖掘分析的思維。
3.2 教學實踐計劃
階段一:確定軟件測試課程的基本學習內容及技能,結合人才培養計劃制訂實訓方案。
階段二:結合企業的軟件測試項目工作過程,選擇符合授課學時工作量、學生使用較多、業務較熟悉的項目——網上考試系統作為實訓教學項目。
階段三:設計合適的教學進度計劃表,確定考核成績評定標準。
階段四:在選擇的教學班級進行授課試驗,在試驗過程中研究課程實踐情況,并及時修訂實訓方案和教學進度計劃。
3.3 教學實踐內容
為使學生在學習時更容易接受新知識、新技能,采用項目制教學方式。教學方法以自主學習法和討論法為主,講授法為輔。測試實踐教學流程安排如下:
(1)編寫測試計劃,了解項目業務及項目資源情況,編寫測試計劃文檔。
(2)編寫測試需求,根據產品說明理解網上考試系統的需求,根據需求挖掘方法挖掘需求,完成項目測試需求的編寫。班級分組進行需求展示和評審。
(3)編寫測試用例,根據測試需求,完成測試用例編寫,小組內部交叉評審。
(4)搭建測試環境,使用IIS部署項目,瀏覽器訪問網上考試系統。
(5)執行測試,根據測試用例對網上考試系統執行測試,同時對比實際系統與需求的差異,提交需求缺陷和功能缺陷。
(6)編寫測試報告, 分析缺陷,編寫測試分析總結報告。
4? 實踐教學效果
經過試驗證明,軟件測試課程在基于軟件需求導向的任務驅動式教學中,學生能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學生對于項目中的功能模塊架構、功能點的理解需要深入思考,不再是教師機械化地根據系統一步步教學生測功能點,在課程中把主動權交由學生自主發揮,教師啟發引導為輔。課程結束后,在網絡教學平臺對此次教學試驗的教學反饋設置匿名問卷調查,共有34位同學參與此次問卷,回收有效問卷34份。參與問卷的學生中100%都愿意在今后的測試工作中站在需求分析和挖掘的角度去測試,如表1所示。
從實踐效果看,以軟件需求探索為導向的軟件測試實踐教學課程具有較高的課程質量,能顯著提高軟件測試與管理方向學生的職業水平。事實證明,通過這種教學模式不僅鞏固了學生基礎測試理論的學習效果,而且能促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更好得開拓思維進行需求挖掘與分析,同時拓寬學生在測試領域的職業技能。
參考文獻
[1] 向紅.重慶中小軟件企業的發展研究[D].重慶大學,2007.
[2] 陳艷.基于項目驅動的軟件測試課程教學探索[J].計算機時代,2013(3):62-6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