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佩珊
摘? ?要:隨著科技的發展,尊重科學、追求創新、重視人才培養成為當前科技向前迅速發展的原動力。國家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對創新型技術人才的需求越來越顯著,因此培養具有現代化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創新型科技人才具有重大的時代意義。創新型人才的培養需要系統化、規范化的教育培養,不僅需要國家地大力支持,更需要全體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本文就高校創新型人才培養進行探索和研究,分析當前高校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提出創新型人才培養的策略,旨在為我國創新型人才培養工作提供理論支持。
關鍵詞:創新型人才? 人才培養? 教育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0?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文章編號:1674-098X(2019)12(a)-0229-02
1? 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與實踐概述
1.1 創新型人才素質構成
創新型人才不同于一般社會個體,創新型人才在思想創新、精神創新、科技能力創新方面有著突出的表現,在社會形態中呈現開創多項新成果。創新型人才是新技能的締造者、新科學的發現者、新知識的創建者,具有發明再創造、開拓創新領域的獨特能力。
隨著我國科學技術和社會經濟的發展,對創新型人才的需求不斷增加,對創新型人才的要求也不斷提高,要求創新人才不僅對社會科學有著執著的追求、擁有超強的洞察力和邏輯分析創新能力、具備勇于挑戰創新、善于打破常規、豐富的知識儲備與積極向上的人文科學素養、而且必須具備良好個人品行和心理涵養,這樣才能夠為人類精神文明探索和社會經濟發展做出巨大的貢獻。
1.2 創新型人才培養環境研究
影響創新型人才培養的環境因素主要分為內在環境和外在環境,整個時代環境背景對各個行業的發展起著決定性作用,從人才角度來分析,高校創新型人才的培養除了自身因素外,更無法避免環境因素的影響。環境因素包括但不限于家庭、社會和教育環境,其分別側重影響人的素養和智力、社會能力、知識行為能力。優秀的家庭環境是健康人格形成的關鍵,決定良好學習習慣的形成;社會大環境中的政治、就業政策、市場經濟等因素在不同的時期決定了社會價值取向的需求,進而影響人才發展和創新的方向;高校的教育環境則直接以物質文化、教師學術水平、學習氛圍、學校的創新教育方向等直接影響著人才的培養與發展[1]。
1.3 創新型人才培養理論依據研究
縱觀國內外創新人才培養理論研究發現,我國創新人才的培養來源于改革開放初期提出的“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理論指導方針。隨著社會發展的需求和對創新人才的深入研究,“人力資本”理論和“素質教育思想”日漸成為人才進步的指導思想。如今面對現代化科技的需求,擁有高文化素養和高新科技的創新型人才成為高新人才培養的重點工作。
1.4 高校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運作機制
高校對創新型人才的培養模式是將知識、智力、能力、素質協調發展融合于人才實踐過程中,并將四者有效結合,同時將創新能力和創新思維加以深化,目標在于有效系統地培養創新型人才。
2? 創新型人才培養的具體策略研究
2.1 以人為本
創新型人才教育培養工作應以學生為中心,以培養高校大學生創新思維和提升社會創新實踐為教學目標,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創新性和創造力。人才培養過程中,以教育引導為主,輔以實踐督查,實現高校大學生對自身創新需求的追求[2]。
2.2 因地制宜,結合實踐,因材施教
每個高校的學生天性各有不同,因此創新型人才培養策略更應以人為本,因材施教,激發他們本身固有的某些長處,鼓勵其在該領域的研究和創新。同時,鼓勵學生參與到學科實踐之中,結合學生繼續深造的意愿,以嚴謹的教育指導為依托,指導學生學習積累創新研究的技能知識,使學生切身感受到研究創新的科學氛圍,由內而外的產生自我革新、突破思維界限的創新意識,最終提升實踐創新能力。同時,院校方面可以革新教學內容,注重對學生技能知識和首腦結合、創新能力的綜合培養[3]。
2.3 建立創新研究激勵機制
激勵機制是現代管理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激發學生創新需要內在動機的重要外界引導條件。利用豐富的激勵機制包括但不限于精神激勵、學術成就激勵、社會聲譽激勵、物資激勵等方式,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2.4 培養高校學生創新意識
意識是精神文明的抽象描述,是事務形態發展的非物質前提,引導學生自主養成創新思維、追求創新意識是高校培養創新型人才工作中的重點和基礎。首先,培養學生的逆向思維和反思精神,鼓勵學生質疑現有科學、大膽假設,遇到的問題時要養成不僅要知其然,還應知道其所以然。鼓勵學生發散思維,敢想敢說、勇于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在這種思想的引導下,學生會逐漸學會自主探索、自我否定、開拓創新[4]。
2.5 創新教育模式
創新教育應打破傳統課堂教學模式,建立健全課堂教學與社會實踐充分結合的模式,可以采用多種形式的技能創新與評估,由內而外的實現教育模式的創新和人才評價模式的創新。
2.6 創新完善教育體系
高校人才培養的內容非常豐富,涉及社會、院校、教育工作者、學生以及與之關聯的各方各面。創新型人才的教育需要一個穩健的、系統的閉環生態圈,這樣才能有效的打造教育體系,為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做好基礎保障。
2.7 院校實踐多重結合
總體來講,創新教育模式主要分高校總方針和各分院具體細化策略兩個方面。總指導方針強化教育人員的創新思想、創新原則,確立總體教學大綱,各分院制定詳細的實施策略施以應用于教學并不斷細化、優化,形成校、院、教育工作者、學生多重結合的良性創新生態。
2.8 強化高校師資力量,增強社會創新力
在上訴提到的影響高校學生創新培養的因素中,影響最大最直接的因素的就是師資力量,并且在所有因素中起著決定性作用。授業老師的人格魅力、專業技能、邏輯思維直接影響著學生。作為傳道受業解惑的老師,只有本身具有高素質和符合時代發展的創新型技能,才能引領學生深入研究,才能讓學生學會如何探索鉆研問題、如何創新解決問題。高校師資水平的提升,關鍵點在于優化教育工作者的人才培養觀念、知識結構、加強教學研究,只有這樣,才能在源頭把控好高校創新型人才培養的質量關。
3? 結語
國家經濟高速發展和科學事業進步的關鍵在于人才的創造,創新培養模式在人才的培育工作中占據著很大的作用,建立富有創新意識和高素質人才是最基本的保障。高校要擔負起培育創新型人才的歷史使命,高校教育工作者在創新教育者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缺乏創新的教師團隊無法培育出符合現代化需求的創新人才。教師在完成教學任務時,將創新人才培育方案放在首要,開辟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并不斷探索和研究,以人為本,多方引導,鼓勵學生積極思考、發散思維、主動探索,開拓創新、與時俱進,培養符合我國科學發展的創新型人才,為我國的科技發展和社會進步作出應有貢獻。
參考文獻
[1] 梁琍.地方高校創新創業型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與實踐[J].內蒙古科技與經濟,2018(17):25-26.
[2] 付世秋,王雙明.“互聯網+”背景下應用技術高校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與實踐[J].微型電腦應用,2018(8):43-45.
[3] 王軍政,劉祥朝.高校科研平臺參與本科創新型人才培養的模式研究與實踐[J].中外企業家,2014(29):110,113.
[4] 杜云明,史慶軍,潘宏偉.地方高校創新型工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與實踐[J].通訊世界,2017(14):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