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軍
摘 要: 《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版)》重視情境在地理教學中的作用,本文從真實情境的概念、真實情境與核心素養的培育及心理學分析等方面論述真實情境在核心素養培育中的作用,提出學習的本質及核心素養背景下的地理課堂教學建議,對廣大地理教師的教學實踐有一定的啟示作用。
關鍵詞: 真實情境 核心素養 信息加工
2018年1月16日,教育部舉行新聞發布會,普通高中課程方案與各學科課程標準2017版正式發布。筆者作為最基層的地理教研員,認真學習《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版)》,認為與《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03實驗版)》相比,顯性上主要為兩大變化,即“凝練了學科核心素養”與“研制了學業質量標準”,其中“地理學科核心素養主要包括人地協調觀、綜合思維、區域認知和地理實踐力,它們是一個相互聯系的有機整體”①。“標準”對四大核心素養進行了四級水平的劃分,以此為依據研制的地理學科學業質量標準以四級水平進行描述。無論是四大核心素養還是學業質理標準,每一級水平的描述都是“在不同復雜程度的情境中運用各種重要的概念、思維、方法和觀念解決問題的關鍵特征”②。所以本次頒布的地理新課標還有一個隱性變化,就是重視情境在教學中的作用。筆者認為,核心素養下的地理教學就是在教學設計、教學實施與教學評價全過程中運用各類教學情境讓學生“在真實情境中解決真實的問題,促進學生真實地發展”,這樣教學,核心素養才能真正提高。
下面筆者從什么是真實情境,真實情境與核心素養的關系,真實情境促進核心素養培育的心理學分析等方面談談真實情境在“核心素養”背景下教學中的重要作用。
一、什么真實情境
“情”指情形、情況,“境”指環境、境況。“在社會心理學中,情境指影響事物發生或對機體行為產生影響的環境條件。指在一定時間內各種情況相對的或結合的境況”。依據以上觀點,筆者以為情境的特征之一是真實性,是在一定時間內發生的真實情形、情況及相對結合的境況,所以“真實情境”就是指在一定時間、一定地點(地區)內的各種生活、生產等事象相對的或結合的情形、境況。根據以上定義,一個完整的真實情境包括三個要素,即:時間、地點(地區)與事件,也就是什么時間、在什么地點(地區)、有(發生了)什么事。真實情境的呈現形式可以是文字描述,也可以是圖表語言或文字與圖表相結合的形式。
[案例一]:2018年10月2日,筆者帶著小學二年級小朋友在杭州市富陽區龍門古鎮游玩,在孫曉梅烈士紀念館,小朋友看到桌子上放著兩面小紅旗,就有了以下對話:
小朋友:老爸,這兩旗一面我知道是國旗,另一面旗是?
老爸:黨旗,中國共產黨黨旗。
小朋友:那是黨旗大呢還是國旗大?
老爸:這不好說,共產黨領導一切,黨旗大吧!
小朋友:傻老爸,一樣大!你看放在桌子上不是一樣大嗎?還是我假裝看著書給我拍張照片吧!
這是一個真實的情境,小朋友在這個真實情境下提出問題,并在老爸似乎解決不了時以小孩子的思維解決問題:一樣大,因為放在桌子上一樣大,且以“給我拍照片”為由緩解了老爸的“尷尬”。在解決問題過程中還蘊含著思維能力及運用語言與人交流能力的鍛煉。這樣能力的鍛煉,真實情境是依托,如果沒有“10月2日在孫曉梅烈士紀念館,小朋友看到桌子上放著兩面小紅旗”這個情境,以上對話就不會發生。所以真實情境是發生真學習、促進真發展的依托。
二、學科核心素養與真實情境
核心素養就是指高于一般能力或一般素養正確的價值觀念、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如何理解“核心素養是學生個體具備的正確的價值觀念、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簡單一句話,就是要求學生會用正確的方式做人與做事,即學生個體現在或將來走上社會后面對紛繁復雜的社會生活、生產情境時能分析情境、提出問題,并用正確的方式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在解決問題過程中表現出來的與人交流、溝通、合作的能力。核心素養背景下的教學,就是要促進學生“在真實情境中解決真實的問題,促進學生真實地發展”。
學科核心素養是學科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是學生通過學科學習逐步形成的正確價值觀念、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地理學科核心素養包括人地協調觀、綜合思維、區域認知和地理實踐力,《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版)》附錄2地理學科核心素養水平劃分中,對人地協調觀、綜合思維、區域認知三大素養分別從“簡單、熟悉的地理事象(水平1)——簡單的地理事象(水平2)——復雜的地理事象(水平3)——現實中的地理事象(水平4)”四個情境水平進行了描述;對地理實踐力分別從“簡單的信息(水平1)——信息(水平2)——較復雜的信息(水平3)——復雜的信息(水平4)”③四個情境水平進行了描述。
[案例二]:2016年8月30日到9月6日,因杭州G20峰會放假,筆者帶著幾個學校的地理、歷史老師及高三年級的幾位學生進行了環祁連山的研學旅行,其中2016年9月2日,一位高三年級的學生記錄了以下故事情境:
2016年9月2日,我們的第一站是南八仙(原本要去魔鬼城,但是玉門關在修路,就選擇了南八仙)。對于我們這些愛天愛地愛自由的人來說,南八仙比魔鬼城要好,因為魔鬼城是遠遠地看,外面有欄桿圍著。而南八仙可以讓我們隨便走、隨便爬,于是我們就去南八仙擁抱雅丹了。
在車上就看見連綿不斷的沙丘一般的雅丹地貌,但是它們的成因和流動沙丘很不一樣。在車上俯視此處的雅丹地貌,會發現它們的形狀和新月形流動沙丘非常相似,但是新月形流動沙丘的緩坡是盛行風迎風側,這里的雅丹地貌陡坡卻朝向西北,說明陡坡底部由于接近地表,風夾裹的沙石較多,因此摩擦力較大,底部侵蝕比頂部快,然后底部掏空以后頂部巖石由于重力作用崩塌形成了較陡的坡面。而緩坡是背風坡,受風力侵蝕作用較弱,因此較為平坦。當我們下車,真的踏上這片荒涼廣袤的土地,又是不一樣的感覺。
這是一個真實的地理情境,有時間、地點與事件,如按照課程標準情境水平劃分,應該屬于4級水平的情境,即現實中的地理事象。如從地理核心素養培育角度分析,是學生所學地理知識在現實情境中的應用,是沙丘與雅丹地貌兩個地理事象的比較,是學生通過觀察,獲取與處理現實中的地理信息(地理實踐力),用要素綜合(西北地區、氣候、地貌、地質等要素)的分析思路對現實中的地理事象的發生、發展做出地域性(西北地區的南八仙)的解釋(區域認知、綜合思維)。
三、教學情境促進核心素養培育的心理學分析
圖1 學習的信息加工模式
圖2 神經系統全圖
為什么核心素養到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培育都必須依托情境呢?我們可從加涅的“學習的信息加工模式”(圖1)④與腦科學的成果“神經系統全圖”(圖2)⑤得到解釋。加涅的學習信息加工模式表示,學習者通過感受器接受外界環境的刺激,并通過感覺登記器進入神經系統,通過各類編碼,以短時最終以長時記憶的方式貯存在大腦(中樞神經系統)中從短時或長時記憶中檢索出來的信息,通過反應生成器的神經傳導到反應器(效應器)作用于外部環境,產生一個影響學習環境的行為,這種操作行為使外部觀察者檢測到學習的真正發生。所以可以說學習源于學習者接受外部環境(情境)的刺激,終于在外部環境中應用所學知識會解決各類問題,本質是對神經系統特別是中樞神經系統大腦的思維能力的不斷訓練與提高,并通過中樞神經系統不斷指揮著學習者的周圍神經系統,促使其行動能力提高。
以前面案例二為例,學生在研學旅行途中看到的“南八仙連綿不斷的沙丘一般的雅丹地貌”即為學習信息加工模式圖中的外部環境,視覺器官即為受納器(感受器),通過“看”這一行為接受外部環境的刺激并進入感覺登記器;工作記憶則是將外部輸入的信息“連綿不斷的沙丘一般的雅丹地貌”與貯存在長時記憶中的有關沙丘、雅丹地貌的知識進行相互作用的過程,即對感覺登記器輸入的信息(看到的南八仙雅丹地貌景觀)進行編碼,形成記憶與理解,并用長時記憶中已有的沙丘、雅丹地貌的知識經驗對南八仙的雅丹地貌進行匹配性的比較與整理,形成解釋,這就是大腦思維能力的訓練與提高過程;再通過反應生成器的神經傳導到反應器(效應器)作用于外部環境,產生一個影響學習環境的行為,本案例中是用語言解釋雅丹地貌“陡坡底部由于接近地表,風夾裹的沙石較多,所以摩擦力較大,底部侵蝕比頂部快,然后底部掏空以后頂部巖石由于重力作用崩塌形成了較陡的坡面。而緩坡是背風坡,受風力侵蝕作用較弱,因此較為平坦”,使外部觀察者(教師)檢測到學習的真正發生。
總之,受信息加工模型啟發,筆者認為學習的本質就是學習者接受外部環境(情境)的刺激,終于在外部環境中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各類問題,本質是對神經系統特別是中樞神經系統大腦的思維能力的不斷訓練與提高,并通過中樞神經系統不斷指揮學習者的周圍神經系統,促使其行動能力提高。而核心素養下的教學就是促進學生“在真實情境中解決真實的問題,促進學生真實地發展”。這就要求我們在課堂教學中引用真實的教學情境,圍繞情境設計問題鏈條以整合教學內容,讓學生在解決真實問題的過程中促進思維與行動能力的提高,以期今后在紛繁復雜的社會現實大環境中能用正確的方式(正確的價值觀念)、在持續困擾和折磨中(意志品質)解決各類問題(關鍵能力),使核心素養教學真正落地。
注釋:
①②③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3,27,58-59.
④陳琦,劉儒德.當代教育心理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3:172-173.
⑤彭聃齡,主編.普通心理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3:5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