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嵩
摘 要:隨著經濟和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伴隨著網絡技術、通信技術的快速發展,社會已進入新媒體時代,高校也正在經受著新媒體的洗禮。新媒體以其海量信息和平等交流方式極大地滿足了大學生求新、求異、求奇的心理需求,拓寬了視野,培養了自由開放的思維觀念、價值理念。同時,大學生的價值觀念尚未成熟,在多重信息的沖擊下,容易混淆真假,不能明辨是非。
關鍵詞:新媒體;高校;心理服務;路徑
1概述
素質一詞最初源于心理學概念,各門學科對素質的解釋不同,但有一點是共同的,即素質是以人的生理和心理實際為基礎,以其自然屬性為基本前提的。《辭海》解釋為:人生理上的原來的特點,事物本來的性質,完成某種活動所必需的基本條件。本文將心理素質界定為以遺傳生理為物質前提,在外界環境的作用下,通過社會實踐所形成與發展起來的相對穩定的個性心理特征以及基礎性的心理結構和心理品質的綜合。
2學生心理素質提升策略
2.1健全管理機制
面對新媒體對大學生心理造成的巨大沖擊,高校管理者要高度重視、轉變觀念、迎接挑戰。首先,樹立新媒體思維。傳統的管理模式已不能適應今天大學生成長成才的需要,應該充分認識到新媒體的巨大進步性,學會用新媒體辦好新媒體時代的教育。其次,樹立全員育人觀。心理教育不僅僅是心理課堂、心理教師的責任,也是學校的每位教師、每一個部門的責任。再次,應糾正心理健康教育對象是有心理問題或心理障礙學生的觀念。不可否認,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和內容必然包括學生心理障礙的排除以及心理危機的干預,對學生心理問題的消除或解決,但其主要出發點在于提高全體學生的心理素質,努力幫助全體學生了解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識,優化個性品質,增強心理調節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當然,高校心理服務要建立一套完整的體系,由校領導出任組長,成立專門領導小組,建立心理咨詢機構,配備專職心理服務人員,培育一批心理服務骨干,上至學校、中到各二級學院、最后是各班級都要有專人負責,為學生建立心理檔案,及時發現有心理問題的學生,做到從觀念、管理、人員、場地到資金都跟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需要。
2.2建強專業隊伍,充實心理危機干預的骨干力量
發生心理危機的概率若是20%,那么對于一所普通高校,至少有2000人需要心理危機干預,同時需要相應的專業技術骨干來組織和實施心理危機干預工作。為了大學生全面健康發展,一支專業高效的心理工作骨干隊伍和配套力量尤為必要,因此要建強隊伍,充實骨干力量。當前,不少高校配備有相應的心理咨詢中心,工作人員大都由一些教師、輔導員和志愿者兼職,沒有形成制度清晰、分工明確、組織嚴密的專職隊伍,甚至一些學校都沒有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危機干預隊伍,而這項工作實際上是一個高度專業化的工作,專業素質要求非常高。因此,各高校應當注重培養一批心理工作的專業力量,結合大學生日常教育管理實際,健全組織領導,制定規章制度,規范工作流程方法,熱情服務院校師生,定期研究反饋工作意見,讓每一位有需要的大學生能夠得到及時有效的咨詢和幫助。
2.3加強校園網絡建設
要積極建設校園新媒體,在方式上改變傳統的灌輸、強制教育,建立重在引導、重在服務的模式,在內容上貼近學生、貼近現實、貼近社會,讓學生真正受益。在建設好校園網的同時,重視“大網絡”建設,尤其是校園微信公眾平臺,拓寬心理服務“新空間”。在微信基礎上開發出來的公眾平臺傳播信息更加精準、快捷,互動性強。在學校宣傳部門領導下的微信公眾平臺,信息發布將更具權威性和導向性,更具引領作用。“使用與滿足”理論把受眾成員看作有著特定“需求”的個人,把他們的媒介接觸活動看作基于特定的需求動機來“使用”媒介,從而使這些需求得到“滿足”的過程。調查顯示,要想擁有用戶的追隨,就要不斷創新內容,適合學生心理需求。在內容上,要結合學校優勢特色,推出個性鮮明的傳播內容,如校慶時可推出學校輝煌歷史、優秀校友的主題,創造昂揚向上的氛圍。
2.4線上線下齊抓共管,實現“一人求助,多人相助;網上求助,網下幫助”的效果
在網絡環境下開展朋輩心理互助必須緊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總體部署,線上線下齊頭并進、齊抓共管。我們要依托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隊伍,適時開展各種線上線下聯動的朋輩心理互助工作。心理互助網絡平臺使學生在虛擬與現實、網上與網下實現了有機聯動,學生們可以在此暢所欲言,坦露心聲,但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不應該僅僅停留在“網下”看同學們的“網上”狀態,而是要根據學生在網絡空間中傳遞的數據信息,見微知著地分析學生的心理訴求,并通過朋輩互助工作者全面地掌握學生的實際情況,最終回歸到現實生活中,對學生開展各種行之有效的心理咨詢與輔導服務,切實緩解學生的心理沖突,解決他們的心理困惑。由此可見,“一人求助,多人相助;網上求助,網下幫助”的新路徑更有利于提高朋輩心理互助的實效性和針對性。
3結語
總之,大學生心理健康是成才的基礎,面對新媒體時代的機遇和挑戰,高校建立優質心理服務體系的工作任重而道遠,需要強有力的理論支撐,更需要在實踐中不斷積累經驗,才能走出健康高效的新路子。
參考文獻
[1]胡冰.災后高原心理援助機制刻不容緩[J].青海金融,2010(7):40-42.
[2]馮桂梅.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體系的構建研究——以吉林醫藥學院為例[J].中國科技縱橫,2015(18):219.
基金項目:高職院校學生自主管理控究2018GXSZGZYBKT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