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宋杰 馬俊海 陸晨程
摘 要:當前我國教育取得了巨大的進步,提供“公平又有質量”的全民教育成為新的教育主旨和趨勢,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更加關注決策這一變量,關注教育的社會和政治維度以及教育的社會和文化維度,尤其是教育中的價值觀問題,注重教育理論研究者和教師間潛在價值觀的協調。
關鍵詞:新時代;教育公平;教育質量
一、“新時代公平又有質量的教育”的內涵
“新時代公平又有質量的教育”涉及“新時代”、“公平”、“又”、“質量”及“教育”,所謂“新時代”就是承前啟后、繼往開來、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繼續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的時代,它為我國教育發展提供新的背景,我國教育已進入了提高質量、促進公平的新階段。由于到教育公平滲透在教育各環節,在此采用托爾斯頓·胡森的教育公平的界定:教育公平主要指教育起點的公平、過程的公平、結果的公平。“質量”可刻畫某一社會活動水平高低和效果優劣的程度,“教育質量”是對教育水平高低和效果優劣的評價。“又”屬邏輯連接詞,“教育”可泛指一切有目地影響人的身心發展的社會實踐活動,在此采用狹義的教育,即學校專門組織的教育,包括學前教育、義務教育、高中教育、高等教育等。因此,“新時代公平又有質量的教育”即在這個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時代,我國教育已進入提質量、促公平的新階段,需要全面提升教育質量和水平的教育,使教育發展成果更公平地惠及全民,為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教育上提供助力。
二、為何新時代教育要以“公平又有質量”為主題
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轉化呼喚“公平又有質量”的教育。改革開放初期,我國教育存在思想政治教育薄弱,基礎教育比較薄弱、職業技術教育不發達等系列問題。但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意味著我國教育已經告別了數量短缺時代,最顯著的就是全面普及義務教育,基本普及高中教育及高等教育大眾化。例如,在高等教育上,學生經歷了“沒有大學上”,到“有大學上”,再到“上好大學”的歷程。
新時代經濟轉向需要“公平又有質量”的教育。當前,我國經濟創新力和競爭力的發展需要高質量的教育支持,尤其是面對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的迭代升級,我國教育需提升全民教育質量。例如,在數學教育上,基礎數學教育中關注數學發展的普及性,注重教育質量使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能為高等數學教育提供有優質生源,這正是社會經濟建設的重要支撐,而造就大批具有國際水平的戰略科技人才能切實將我國人口基數大的優勢轉化為高素質的人力優勢。
教育發展規律和公平理論要求“公平又有質量”的教育。從公平理論來看,教育公平中起點公平、過程公平、結果公平三者呈遞進發展關系。例如,義務教育的全面普及為學生提供了公平地接受初等教育的權利,實現了教育的起點公平,通過中考等使學生享受到高質量的高中教育,實現過程和結果公平。因此,我國“公平又有質量”的教育的發展必然是從初等教育、中學教育、本科生教育、研究生教育逐步發展,在各培養層次中起點公平是基礎,在過程和結果公平達成到一定程度后推進更高層次的公平和質量建設是教育發展路徑。
三、“新時代公平又有質量”的教育實施策略
教師要關注決策這一教學變量。澳大利亞數學教育家畢曉普(Bishop A.J.)于20世紀70年代提出“決策中心”,認為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決策是教學的關鍵。在某種程度上,學生要切實享受到“公平又有質量”的教育,需要教師在課堂教學實踐中加以落實。因此,對于許多新手教師而言,面對各種教學情景采取的具體決策來得實際,更易于理解。例如,畢曉普提出的“喬納森定律”,即教師面對教學事件時,先暫停或中止、微笑表示贊許、重新表述觀點或將其寫在黑板上。
新時代“公平又有質量”的教育要格外關注教育的文化的維度,這對數學等學科的文化視角相對難以理解。事實上,從文化與歷史的角度出發,每個社區都在歷史上建立了一種基于其歷史與文化的數學,達布羅西歐(U.DAmbrosio)將其稱為“民族數學”。從該角度出發,數學由其文化及歷史背景決定,不同的文化及歷史背景可產生不同的數學。從文化維度出發,進行教育教學,有助于少數民族地區的學生克服對數學等學科的恐懼。
注重教育理論研究者和教師潛在價值觀的協調。近年來對數學文化的研究日益深入,我國高中數學課標明確提出將“將數學文化融入課程內容”,但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對數學文化的反應多表現出茫然。事實上,在當前諸多相關教師培訓中,多是請專家向受訓教師解讀相關理論知識,并結合案例展示具體做法。但在教學實際中,教師很少對這些方法運用得當。一個重要原因是“教學方法”等多是基于研究者視角出發,教師可能并不認同。故理論研究者應當從教師的視角出發,同教師合作,受到教師觀念的影響并影響教師觀念,幫助教師將有益的教學經驗升華為理論,教師也需樹立教師作為研究者的觀念,同研究人員合作。
參考文獻
[1]Alan Bishop.Decision-Making,the Intervening Variable[J].EducationalStudies in Mathematics,1976(7):41-47.
[2]張維忠,馬俊海.我國初中數學教科書中的數學史及其啟示[J].當代教育與文化,2018,10(06):56-60.
[3]馬俊海,張維忠.基于數學文化的高中數學教學案例設計——以人教版高中數學必修1“函數”內容為例[J].中學數學月刊,2018(08):46-48.
作者簡介
胡宋杰(1993.03—),男,浙江慈溪,大學本科,寧波科學中學數學二級教師,主要從事數學教學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