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傳統文化是在歷史長河中沉淀下來的民族瑰寶,古詩文包含了各個朝代的興衰起伏與文化風情。隨著新課程教育改革工作的不斷深入發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教育已經逐漸成為了當代教育的一項使命。在初中古詩文教學中融入傳統文化教育不僅可以拓展學生的知識學習范圍,同時還可以通過語文教學工作將古詩文的魅力更好地展現出來,幫助學生感受古詩文的文化內涵。文章首先對古詩文傳統文化的教學現狀進行了簡要的分析,并在此基礎上對傳統文化教育在語文古詩文教學工作中的滲透進行了闡述。
關鍵詞:初中語文;古詩文;傳統文化;教育探究
一、 引言
古詩文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體現方式,同時也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在初中語文課程教育中古詩文具有重要的影響作用。民族傳統文化是各種文化思想的綜合體現,在歷史發展中傳統文化展現出的多元化、多樣化發展造就了我國唐宋時期古詩文發展的鼎盛時期。傳統文化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滲透融合不僅豐富了原有的語文教學內容,同時還可以通過語文學習,引導學生逐步了解傳統文化,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
二、 現階段初中古詩文教學中傳統文化的發展現狀
古詩文教學是民族傳統文化傳播發展的重要途徑,在目前的初中語文教學工作中,隨著新課改素質教育的不斷深入發展,教師在文化內涵方面的教學有所側重但是在古詩文教學中仍然存在許多不足的地方。首先,在教學方式上,仍然存在部分教師單純地依據新課標教學要求組織學生機械地背誦和記憶,并未對古詩文內容進行詳細的講解與必要的拓展,致使學生在學習過后難以有效掌握古詩文自身所蘊含的文化內容。其次,受傳統應試教育的影響,教師在古詩文教學時過度注重考試大綱的教學要求,講解時往往采用逐句逐字的講解方式,忽視了原文中所表達的那種意境以及情感,教學活動缺乏學生實踐與感悟的空間,對作者所表達的那種情感以及所描繪的畫面有所偏差。因此,教師在古詩文教學環節要轉變傳統教學思想,準確把握古詩文“亦情、亦理、亦畫”的特點,在教學大綱要求的基礎上拓展傳統文化的育人功能,引導學生在古詩文學習中感悟文化的魅力,提升自身的涵養。
三、 優化語文古詩文教學中傳統文化教育的措施
(一) 課堂教學中強化吟誦,激發學生的興趣
興趣是學生開展有效學習的前提與基礎,在古詩文學習的過程中只有使學生具備了濃厚的學習興趣,才能有效激發學生探索求知的欲望,這就需要教師在語文教學課堂中時刻關注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古詩文內容最大的文化特點就是平仄押韻,誦讀可以有效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在無形中逐漸走進古詩文文化中去?!暗溉碎L久,千里共嬋娟”“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一句句古詩文中所包含的情感瞬間就能在誦讀中涌現出來。只有學生在反復的誦讀過程中才能逐漸體會到文章中所表達的意境與情感,并可以結合自己的感受與理解,升華傳統文化的育人功能。
(二) 合理拓展課堂教學,引導學生感受文化底蘊
在初中古詩文教學中融合傳統文化的教學不僅要依據教學大綱與教學目標進行單一的課堂講授,同時還需要教師在授課時對古詩文的創作時代背景、作者的思想情感等進行必要的延展與分析,從而更好地依托古詩文教學提升傳統文化的教育效果。例如,在學習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這篇古詩詞時可以首先引導學生對作者仕途不順以及坎坷的人生經歷進行了解與探究,尤其是作者在政治道路上有能力卻無處施展的情感,所以作者才會借詩詞內容對自己的人生加以傾訴與構思。與此同時,由于蘇軾在歷經失敗之后產生的歸隱的心態,他的靈魂是自由的,相比混亂的官產也許一方田園更適合當時的蘇軾。在這首詩詞中,他通過對明月的傾訴,表達了自己都對家人的思念,尤其是那句“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更是表達了作者的思想與意愿。通過課堂拓展教學,不僅可以增加學生對文章的理解程度,同時還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感悟傳統文化所蘊含的豐富的人文情感。
(三) 合理應用多媒體教學設施
隨著教育設施水平的不斷提高,多媒體教學手段被越來越多的學校所應用普及,在古詩文教學中合理借助多媒體教學設備可以有效提升傳統教學方式的效果,更容易深化傳統文化教學。例如,在講解曹操的《觀滄海》一課時就可以借助多媒體教學設施,通過視頻的形式展現作者所觀景色,將氣勢磅礴的畫面以多媒體的形式展現出來。通過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僅可以更加直觀地向學生展示作者所描繪的那種畫面,同時通過直觀的感受更容易引導學生透過文字內容去品味作者的那種以景托志、胸懷天下的進取胸懷。
(四) 開展課外傳統文化實踐活動
傳統文化的育人功能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體現的,是學生經過長時間的學習與熏陶,在潛移默化中逐步收獲的一種精神財富。因此,在傳統文化的教育過程中不僅要依靠課堂文化課程的教學指導,課外文化實踐活動同樣至關重要。在課外傳統文化實踐活動中,教師可以通過嘗試設置國學小組的形式來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和接觸傳統文化。在小組活動中可以開展定期的傳統文化閱讀課程與交流課程,讓學生在小組活動中對自己近期的傳統文化課外閱讀感受進行交流討論,從而有效深化傳統文化的影響,加深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理解與認識。
四、 總結
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古詩文中蘊含著多樣的民族文化,從中不僅可以感受到祖國山河風景的秀麗,同時還可以學到豐富的人生哲理。新課程改革的發展要求中指出要讓學生在學習中領會傳統文化的重要性,并結合教材教學,將傳統文化教育巧妙地融入到日常教學活動當中。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不斷總結教學經驗,通過多樣化教學以及豐富的課外傳統文化實踐活動等方式,不斷優化傳統文化教育途徑,引導學生更好地了解學習傳統文化內容。
參考文獻:
[1]史靜.初中語文傳統文化教育——以初中古詩文教學為例[J].讀書文摘,2017(20).
[2]栗冬冬.初中語文教學中的傳統文化教育研究——以初中古詩教學為例[J].科技風,2016(8):54-55.
作者簡介:曹建華,一級教師,福建省龍巖市,坎市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