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媛媛
摘 要:跨文化交際中的影響因素是多方面的,但俗話說“民以食為天”,初進入到外域文化中,飲食文化對交際的影響是很大的。本文將分別從中西方的飲食結構、飲食習俗、飲食特征三個角度,研究探討中西方飲食文化的差異。希望能為跨文化的交際帶來一定的幫助。
關鍵詞:跨文化交際;飲食文化;差異
[中圖分類號]:G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9)-06--01
跨文化交際即是指國與國之間、民族與民族之間以及人與人之間的交際。[1]隨著全球化的多方位深度發展,如今世界各地的聯系也愈來愈密切,我們可以一日之內飛越好幾個國家,也能在家門口就吃上洋快餐。跨文化的交際不僅體現在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上,還滲透到了我們生活里的各個角落。本文要探討的中西方飲食文化正是跨文化交際中最常見的,也是在交際之初最容易產生交際障礙的一部分。為了明確研究主體,本文中出現的飲食文化專指狹義上的文化內容,比如我們常提到的飲食思想、風俗、習慣等等。當今的大部分地區、國家,飲食已經不僅僅是為了滿足于溫飽,更多的 是尋求味覺上的享受,這種轉變也在跨文化交際中得到體現。
一、經濟形態主導下的中西方飲食結構差異
(一)中西方膳食結構的不同
在中國的農業經濟影響下,我國自古代起就有谷物、果實、肉食、蔬菜四大傳統食物。這四大類傳統食物中糧食占據了主要地位。但是,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發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中國人的飲食結構也發生了變化。蔬菜、水果、肉類的比重日漸增加,但南米北面的主食結構還是保留著。
西方人喜好肉食,肉類食物在整個膳食結構中占有很大比例。主食大多為面包制品。除了正餐外,西方人還習慣于喝午茶,并與之相配了各種甜點。
此外中國的膳食結構內部還存在著地域特色,清代便有魯、川、蘇、粵四大菜系之說,后又出現了川菜、閩菜、蘇菜、浙菜、魯菜、粵菜、湘徽菜的八大菜系之說。
(二)中西方飲食觀念的不同
中國的傳統美食講求“色香味俱佳”,但在家庭飲食中味道是最重要,人們在對一道菜有極佳評價時往往會說“有一種家的味道”,可見中國在飲食上是以味道為主的,飲食的營養價值反倒次之。中國飲食有南北差異,如南甜北咸。[2]中國北方天氣寒冷,人們普遍口重,菜品以咸味為主;南方蘇杭一帶氣候溫和,人們普遍喜甜,菜品以甜為主。
西方的飲食觀念中,食物的營養價值是首要的,烹飪以保留食物的原味為主要目標。人們對食物的要求以補充體力為主,不太注重味道,這一點就與中國的烹飪標準有很大的不同。此外食物的營養搭配也很重要。
二、社會心理影響下的中西方飲食習俗差異
(一)以祈福團圓為主的中國飲食習俗
受中國傳統的農耕經濟影響,自古以來人們的生活就以農業生產為主,在這種情況下人們的日常飲食較為單一,只有在節慶時才能得到改善,因此中國人很重視節日里的飲食,甚至不同的節日還有不同的代表性食物。例如:除夕夜吃餃子,與“交子”諧音,表達了新年初始之際人們的心理訴求;正月十五鬧元宵、吃元宵;端午節吃粽子紀念屈原,弘揚愛國熱情;中秋節吃月餅,寄相思、望團圓。中華文化發展至今很多習俗已漸流失,但食物作為節日的特定象征依舊保存著,當我們提起一個節日時往往首先想到的就是它的代表食物。在大多數中國人心里,節日時無論身在何處,只要吃上特定的食物,就好像回家了一般,這個節日也才算得圓滿。
(二)以宗教信仰為主的西方飲食習俗
西方各個國家受宗教影響,節日的設立大多與宗教人物、事件有關,節日食物也就帶有濃厚的宗教氣息。例如,復活節的時候大家喜歡畫彩蛋,就源自于教徒們對耶穌的信仰,也是為了紀念耶穌的復活。此外也寄托著對新生命誕生的期盼。部分西方國家和地區,在復活節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會準備烤羊肉,這種節日里的飲食習俗源自于《圣經》。
三、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中西方飲食特征差異
(一)重視整體的中國飲食特征
中國烹飪講求“五味調和”,既是指每一個菜品都要用多種調料和原材料進行制作。這一點可以從菜名上得到很好的展現,例如:西紅柿炒蛋、菠蘿咕咾肉、玉米排骨湯等,可見較為傳統且常見的中國菜大都有兩種以上的原材料配以多種調味料。“烹調”二字更帶有調和之意,將多種食物調為一體,展現“和”的好味道。但這種整體性也是分主次的,菜名中靠前的往往是配菜,在整個菜品中所占比例較少。中國飲食的整體性特征還表現在聚餐這種用餐形式上,大家圍繞一桌,共同享用菜品。
(二)突顯個性的西方飲食特征
西方文化重視個性,尊重自我,強調獨立人格,這些都在飲食中得到了體現。大多數的西式菜品中各種原料獨立呈現味道,只在擺盤中搭配呈現。我們在西式餐廳經常見到的牛排,便是主菜和配菜分開熬制,在擺盤時才一起呈現。這種突顯個性的特征還表現在點餐和用餐上。中西方飲食上的最大不同就是西方人在外出集體用餐時,雖然共用一張餐桌,但點餐時卻是按照個人喜好,自己點自己的,用餐時也實行的是分餐制。
四、結語
飲食文化在跨文化交際中占有重要地位,是非言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3]探究中西方飲食文化上的差異,能夠增進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也能減少初接觸外域文化時的抵觸心理,能夠幫助減少在跨文化交際中產生認知上的溝通障礙,從而更好地進行交流。
參考文獻:
[1]胡文仲.中英( 英語國家) 文化習俗比較[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1999.
[2]王旭.跨文化交際視角下的中西方飲食文化對比研究[J].湖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5,15(04):57-59.
[3]陳歆.跨文化交際中的飲食文化差異[J].職業圈,2007(16):7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