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世界經濟全球化的快速發展,使多元化的外來文化不斷涌入,越來越多的“洋節”在國內盛行。以“萬圣節”、“愚人節”為例,其歡慶節日以惡作劇、驚悚、詭異等獨特的方式進行,而倍受年輕人喜愛,而這種與父輩文化和主導文化相矛盾的活動方式在某種程度上給青年亞文化熱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筆者認為,需加強傳統文化的弘揚,以此來緩解這種社會現象。
關鍵詞:洋節;青年亞文化熱;傳統文化
作者簡介:陳春兆,河南大學美術學院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設計學專業、環境藝術設計理論研究。
[中圖分類號]:G1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9)-06--01
近年來這些“洋節”在中國社會越來越盛行,尤其以“圣誕節”的人氣最旺,其流行的趨勢愈來愈甚。西方文化的傳入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中國傳統節日文化的弘揚與發展。筆者認為必須反思一個問題,那就是中華民族從古至今有納百川之胸懷,中華傳統文化中也不乏外來的東西。但是,洋節蜂擁而至,大有越俎代庖之勢,經歷數千年風雨的傳統節日傳承至今,為何洋節大行其道,而我國的傳統節日反而走了下坡路?這就不得不引入青年亞文化的概念了。
青年亞文化( youth subcultures,又譯青春亞文化),是指主要由年輕人群體創造的、與父輩文化和主導文化既抵抗又合作的一種社會文化形態。英國學者默克羅比這樣描述青年亞文化的特征:“這不是傳統的中產階級文化,與父輩文化也不緊密相連。
隨著文化全球化的步伐不斷加快,全球范圍內的跨文化傳播活動也越來越豐富,那么隨之而來的青年亞文化的熱潮,也與跨文化傳播有著密切關系。萬圣節和愚人節,是西方傳統節日,并非與我國有深刻的聯系和必然的文化傳承關系,而其本身也具有一定的地域特色和宗教意味。
萬圣節在西方也被命名為“萬圣觀禮日”,是天主教的傳統節之一,也是整個信仰基督的西方國家的傳統節日。萬圣節前的夜晚,經常被中國人誤以為是萬圣節。在那一天,米薩為了慶祝天中所有的圣人而舉行盛大的儀式。常有人認為說,他們的偉大的神,薩曼召喚了那個夜晚死去的人們的幽靈,并相信,這些幽靈被動物養了來被懲罰,最終會在萬圣夜消亡。當然,這樣的幽靈黨的想法,足以讓人害怕時間單純的愚人。于是,他們照著焚燒,同時關注著惡靈。在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的當今社會,沒有多少人會相信這些子虛烏有的傳言,但是在這之前,歐洲有一些偏僻孤立的地方,也不乏有人相信這是真實的。為了慶祝萬圣節,孩子們作為美麗的幽靈沖撞,敲門乞求糖果以期平安健康。同時,在這個夜晚,所有的幽靈都是作為孩子,為了慶祝哈羅維恩的到來而參加了群眾,人被認為是幽靈,為了使它們和諧而打賭。
愚人節也被稱之為幽默節、萬愚節,是每年陽歷的4月1日。19世紀以來,這種極具人氣的民俗節日每年都會在西方發生,但是卻沒有被任何國家認定為法定節日。這一天,人們用各種各樣的方法欺騙彼此,做一個詭計。然后,在開玩笑的結束時,常常作為“笨蛋”公開開玩笑的目標。玩笑的性質,雖然實際上并不包含惡意,但個別的笑話因為其影響太大,所以產生了大規模的反應,從而引發了相關城市人們的恐慌,但是,最初在愚人節的日子里,無論是什么樣的美國人,都可以用道德或法律責任來生產可怕的新聞,而且政府和司法都不追求它。不僅如此,捏造最奇怪的謊言的人們,可以欺騙人們相信獲得成就感。這個節日中,一些離奇古怪的事件耗費了大量的行政資源,給人們帶來不滿,給社會帶來了很多混亂。節日期間的人們的愚人和欺騙,即使已經被他們使用,也不是為了緩和和喜悅的目的。
筆者認為,每一個民族都有自己的節日,這是民族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洋節日自然也是如此。雖然不同的洋節日有著各自不同的“性格特點”,但都無一例外地折射出人們強烈的心理訴求,打下了本民族深深的文化烙印,并且在一年又一年的傳承中釋放出民族的活性與張力。在全球一體化的今天,我國對洋節日這一外來文化作一些了解或探索,這本無可厚非。但是,舍棄對洋節日文化內涵探知的欲望,只知道以近乎盲目或崇拜的心態去狂歡,借洋節之名去放縱自我,這既是對外來文化的不尊重,也是對中華文化的不自信。
國家對待“洋節”的政策是“不提倡,不制止”。筆者認為,西方通過文化輸出的方式向我國青年灌輸一種非中式的價值觀,而這種價值觀的集中體現就是洋節。中華民族是一個寬厚大度的民族,也是一個開放包容的民族,我們不排斥任何優秀的外來文化,但是我們也不能因為洋節而丟掉我們自己的文化自信。因此,在傳統文化宣傳教育上我們還需要加把勁,讓每一個中國人學會尊重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能夠喜歡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而不必對洋節日盲目追崇。
有學者提出,對“洋節熱”現象的反思——打鐵還需自身硬。節日作為一種社會文化現象,其內在功能滲透于社會的方方面面,并通過作用于人影響一國發展。可以以傳統節日為落腳點,加強宣傳教育、注重形式方法、調動社會各階層的力量,達到在世界文化交融中保持中國特色、弘揚傳統文化的效用。
參考文獻:
[1]史婷.從跨文化視野看“洋節熱”——以春節和圣誕節為例[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16.
[2]孔海萍.當前我國大學生過西方節日的調查分析[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07.
[3]邢哲.面對“洋節”的誘惑——青年喜過“洋節”現象探析[J].陜西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1999(04).
[4]賈延儒.對“洋節熱”現象的反思——打鐵還需自身硬[J].世紀橋,2015(07).
[5]于文浩 農浩 譚懷宇.“洋節熱”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J].文學教育(下).20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