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楊華


摘? ? 要: 從2014年上海大學開設第一門“中國系列”課程——大國方略至今,上海深入推進思政教育教學改革,推進“思政課程”向“課程思政”轉變,全課程、全師資、全方位的大思政教育體系初步形成。經過四個階段的發展,一批優秀的“中國系列”課程成為上海思政改革的明星課,在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管理、教師選聘、課堂教學、教學考核方面的創新,為全國思政課改革提供了好的示例。
關鍵詞: “中國系列”課程建設? ? 實踐探索? ? 創新研究
一、研究背景
2016年12月,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習近平總書記出席會議并發表重要講話,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強調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會議召開后,教育部、各省市、各高校、各高校教師紛紛積極響應,傳達學習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精神,研究部署貫徹落實工作。上海利用教育綜合改革試驗區的優勢,在學深悟透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的基礎上結合實際,認真制定了貫徹實施意見,重點制定出臺了“六大專項計劃”,深入推進思政教育教學改革,推進“思政課程”向“課程思政”轉變。在高等教育領域,上海思政教育模式經過探索正在悄然改變,全課程、全師資、全方位的大思政教育體系初步形成,并取得了一定實效。2017年5月,“課程思政”被納入中央《關于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從地方實踐探索轉化為國家戰略部署。2018年,教育部先后印發《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關于加強新時代高校“形勢與政策”課建設的若干意見》,以便在全國部署推廣課程思政。
二、上海思政教育改革:構建“三位一體”“4+1+X”的思政課程教學體系
上海“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探索始于2014年,在教育部的指導下,上海承擔了“課程思政”改革試點工作的重任。經過近5年的探索,上海深入發掘各類課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創造性地從戰略高度構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體系,初步形成思想政治理論課、綜合素養課、專業教育課“三位一體”為基礎、“4+1+X”為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體系。
“三位一體”指的是將大學所有課程融入思政教育體系中,思想政治理論課包含思想政治理論課必修課和“中國系列”思政課選修課程;綜合素養課程包括高校人文素質教育課程和公共基礎課程;專業課程包括所有學科專業課程。
“4+1+X”是上海獨創的特色教育體系,“4+1”是教委規定動作,4是4門思政課必修課程,系統開展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1是1門形勢與政策課,以黨和國家事業取得的歷史性成就、發生的歷史性變革、面臨的歷史性機遇和挑戰為主要內容,幫助大學生正確認識新時代國內外形勢,第一時間推動黨的理論創新成果進教材進課堂進學生頭腦;“X”是高校“自選動作”,是高校結合自身特點開出“中國系列”思政選修課,課程以“中國”為主語,宣傳黨中央大政方針,幫助學生牢固樹立“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培養擔當民族復興責任的時代新人。
目前,上海在思政教育方面實現了從“思政課程”向“課程思政”的創造性轉化,高校思政教育創新體系的“上海模式”正日漸成熟成型。這個以思政必修課為核心、數十門“中國系列”思政選修課為骨干、百余門綜合素養課為支撐、千余門專業課為輻射的“三位一體”得到了教育部及社會各界的認可。各地紛紛來滬考察、學習經驗,借鑒上海各校做法,推進本地改革。在“加強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現場推進會”上,教育部部長陳寶生認為上海高校思政課建設體現了“思路攻堅、師資攻堅、教材攻堅、教法攻堅、機制攻堅”,“思政課出現了一座難求的現象,質量有了很大提升”。
三、“中國系列”課程:上海思政教育改革的創造性探索
在上海的思政課程教學體系中,具有鮮明特色的“中國系列”思政課選修課程是上海創造性的探索,課程的出現和成功凸顯了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融通的優勢,為下一步全國范圍內的思政改革做出了表率。經過幾年探索和建設,上海在2017年下半年實現了全市高校“中國系列”課程開課全覆蓋。60余門“中國系列”思政課選修課成為各校思政課的“秒殺課”,也是上海思政改革的明星課。目前,“中國系列”課程已經走過探索期,正處于成長和發展期,一系列課程已經成為各具特色的規范課程,具有完善的課程標準、基本規范和質量要求。
“中國系列”課程最大的創造性在于它是一門自誕生之日起就集全校之力全力建設的精品課程,盡管上海各校在課程管理操作和實施上會基于本校實際狀況略有區別,但是任何一門課開設之初就是精品定位,配置全校最優質的教學條件,開發最適合本校的教學模式,校領導、權威專家帶頭上課,依托學校王牌學科專業的同時打破專業限制,融合最前沿資訊設置內容,匯聚全社會相關學科名師的“全明星”陣容。
四、上海高校“中國系列”課程建設情況
1.何為“中國系列”課程。
目前,學界對于“中國系列”課程并無定論,筆者從文件中找到了教委對于“中國系列”課程的概念界定。“中國系列”課程以宣傳闡述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核心任務,注重以知識教育為載體從不同角度對新思想進行講解,融合課堂主講、現場回答、網上互動、課堂反饋等多種教學方式,巧妙地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精髓要義于多樣化的課堂教學之中,在引人入勝、潛移默化中實現教育目標,講課效果“有虛有實、有棱有角、有情有義、有滋有味”,是上海在教育綜合改革進程中形成的品牌課程,成為推進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教材、進課堂、進學生頭腦的有效抓手[1]。
2.“中國系列”課程的發展情況。
從2014年第一門課程開設至今,“中國系列”課程從嘗試到成熟,從1門到60門,從上海大學一家到上海高校全覆蓋,在上海高校間發展演變經歷了比較明顯的四個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