矯勛
摘要:校園欺凌是一種在校園內常見的攻擊行為。它對當事人及周邊同學都帶來了巨大的消極影響。多數研究主要關注欺凌者與受欺凌者,文章著重從校園欺凌中旁觀者的類型、影響旁觀者角色扮演的因素以及欺凌事件與旁觀者的相互影響來探討校園欺凌。并且將我國實際情況與國外經驗相結合,主要從改善旁觀者行為方面來探討治理校園欺凌的有效措施。關鍵詞:校園欺凌;旁觀者;教育措施
校園欺凌(schoolbullying)是各國中小學普遍存在的現象。該研究始于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到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有了蓬勃發展。挪威的0LWEUS教授出版的《學校中的攻擊:欺侮者與受害者》被認為是系統研究校園欺凌問題的開端。廣泛應用的欺負行為的定義是力量相對較強的一方在未受激惹的情況下對較弱的一方重復進行生理或心理攻擊,使受害者長期成為騷擾和侮辱對象的行為。該定義強調欺負行為具有未受激惹性、以傷害他人為目的、重復性、雙方生理或心理力量上的不平衡性等特征。
一、校園欺凌中的旁觀者
(一)旁觀者類型
以往的調查中大多數學者都在關注欺負者與受欺負者,而沒有從多元角度去分析其它角色在欺負事件中的重要作用。校園欺負行為其實是多角色參與的。芬蘭學者薩爾米瓦利及其同事提出欺負參與角色的概念與olweus的角色圈結合可以得到欺負事件中的旁觀者大致分為四類:協同欺負者(也就是參與欺負的跟隨者)、煽風點火者(公開支持的旁觀者)、置身事外者(包括內心支持的旁觀者、無好惡的旁觀者、同情受害者的旁觀者)和保護者(對抗欺負行為的旁觀者)。
(二)影響旁觀者行為的因素
本文將從個人、學校和家庭來探討影響旁觀者性的因素。
第一,個人因素。青少年時期,男生會比女生更多的參與到校園暴力中,其中一個原因可能是由于女生的移情水平高于男生,她們能夠理解受欺負的痛苦。整體而言隨著年齡增長,欺負事件發生比率呈現下降趨勢,尤其是年齡較大的男生有著歸因傾向,認為事出有因,欺負行為是可以理解的,所以會采取冷眼旁觀態度或者主動站在欺負者一方;而女生則更可能做出積極干預,保護受欺負者的行為。
(1)學校因素。校園道德氛圍感知。有研究表明校園欺凌中,不同的角色對校園氛圍的感知存在顯著差異,未參與欺凌事件學生感知到的關愛程度顯著高于參與欺凌事件的學生,如果學生能夠感受到學校中明顯的關愛氛圍,那么在欺凌發生時他們更會去幫助受害者。
(2)家庭因素。原生家庭的教養方式與家庭氛圍對兒童的發展會產極其重要的影響。一般家長的溺愛或者是過于權威都有可能使兒童成為受欺負者或欺負者,而在民主型較好的家庭氛圍中成長的兒童他們的個性與人格能夠得到較好的發展,父母的支持會促進他們健康的發展。
二、校園欺凌的治理措施
首先教師要先確定這個學生在欺凌中扮演什么角色,比如這個學生是否是欺凌中的追隨者。確定了他扮演的角色,在制定不同的解決辦法。
(一)消除煽風點火者,制止協同欺負者
首先,Smith和Sutton等人發現:許多欺負者,特別是主要欺負者,他們在社會操作和“心理理論”工作方面有著較高的能力,但是他們缺乏移情的能力。學校可以組織同學觀看校園欺凌的視頻,讓學生了解欺凌對他人造成的傷害,或者采用游戲扮演的方式,讓學生產生對受害者的情感共鳴。另外,對欺凌者以及做出消極行為的旁觀者都要實施不同程度的懲罰。
(二)打破知曉但未參與欺凌事件兒童的沉默
多數情況下受欺負者會選擇向朋友訴說而不是老師與家長,這樣老師與家長就無法及時解決欺負事件。所以學校應鼓勵學生在他們的同伴或自身受到欺凌時,要主動像老師、家長匯報。
(三)激發保護者的行為
對于挺身而出的保護者,學校與老師要對他們的行為進行當眾的鼓勵與表揚,也可以組織班會,讓同學們討論欺凌事件的危害以及告訴同學保護者的行為是十分正確的,應該成為學生們學習的榜樣。
(四)轉變同情受害者的沉默
他們都是有著正確的好惡觀的兒童,但可能由于力量弱小或者其它原因不敢出手相助,老師可以在欺凌事件專題討論會上教育同學發現欺凌事件可以第一時間報告老師,并且老師要像學生保證會為告發人保密。
(五)減緩受欺負者心理傷害
校園暴力發生后,受欺負者會產生恐懼抑郁等負面情緒。教師應該主動開導學生,讓其相信老師能為他解決問題。另外也可以通過一些方法改善受欺負者的人際適應能力,如“人際訓練團體輔導干預”和“自信與果敢訓練”。
(六)教師的支持
教師要明確自己是反對欺凌行為的,學生們了解到這一點時,他們會確信老師會干預校園欺凌,這樣會避免學生支持惡霸,因為他們會害怕被老師懲罰。所以教師的支持可以有效的減少消極旁觀者的行為。
總之,研究校園欺凌應從多元的角度入手,只有全面的分析欺凌行為產生的原因,才能從根本上減少校園欺凌的發生。
參考文獻
[1]史慧靜.基于社會生態學理論的反校園欺負綜合干預策略研究[J].中國學校衛生,2015(02):165-169.
[2]張文新,王益文,鞠玉翠,林崇德.兒童欺負行為的類型及其相關因素[J].心理發展與教育,2001(01):12-17.
[3]張文娟,馬曉春.青少年早期欺負參與角色的基本特點及其與同伴網絡的關系[J].教育科學研究,2016(02):38-43.
[4]谷傳華,張文新.小學兒童欺負與人格傾向的關系[J].心理學報,2003(01):1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