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時代的發展更新的不僅僅是教學設備,更是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方法,使得教學質量在整體上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小學的教學方式也在跟隨著時代做出自己的改變,學生成為了課堂的主體,老師成為引導者,將課堂交給學生,引導學生學會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形成自主學習的能力?!耙虿氖┙獭背蔀楫斚赂母锬J降臒嵩~,不同能力的學生都能得到不同的發展。教師在教學中應該秉承這一原則,關注每一個學生,考慮學生的“個性”,以求有新的突破。實現教學與育人的共同發展。
關鍵詞:自主? ?合作? ?探究? ?小學生? ?學習方式
一、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一)為學生創設自主學習的情境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有兩種方式去給學生創設自主學習的情境:一是顛覆傳統教學模式里的定位,將“主導者”這個角色定位給學生,讓他們自己對遇到的問題進行分析與解決,并在之后的過程中,借助老師的指導,將問題還原到生活實踐當中去,并對問題進行自主的歸納整理,從而能夠達到學生自主獲取知識的目標,讓學生由“被動的知識接受者”轉變為“主動地知識探究者”。
二是根據學生的特性來采用合適的切入點引起學生興趣,使他們自主地投入進課堂。當下主要用“情景引入法”和“設疑引入法”這兩種方法來引導學生自覺地投入到自主獲取信息、自主探索知識的過程中去。
(二)給學生提供積極、寬松的學習氛圍
小學生處于對世界好奇、想要探知世界的階段,他們在天性上有足夠的參與積極性,但是需要老師正確和適當的引導。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當注意課堂氛圍的營造,讓學生處于一種積極、寬松的教學環境,拋開了枯燥乏味,學生的參與度會大大增。如計算“一個數比另一個數多(少)百分之幾”時,教師可以從生活當中提取素材,用學生的身高、學生的體重、教室的長寬等等,將題目編寫變得生活化,增加同學們與理論知識的親切感,并且有興趣投入到教與學當中去。而且在課堂中教師有相關生活化例子的引用之后,學生們在真正的生活中能夠時刻回憶起該問題并重溫解題方法,使得知識得以加深和鞏固。
為孩子創設積極寬松的環境,需要老師轉變自己的教學意識和教學心理,教師也要正視自己和學生之間的關系,明確自己的地位和身份,結合對當下新課改理念的學習,明確自己已經不再是教學關系中的主導者,自己也不再是之前教學過程中的絕對領導者,教師應將中心地位歸還給學生,學生才是學習的主導者,教師應以學生發展和需要為中心,提供更加人性化的教學,為學生發展做出合理化的建設工作。為學生提供適合他們發展的空間,給予更加寬松的環境,使得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更加輕松愉快的完成學習任務,將學生的興趣和能力激發出來。
(三)為學生留足自主學習的空間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每一階段的教學內容是不一樣的,教師應當注意教學模式與教學內容的匹配性以及互補性,對教學方式靈活運用,甚至在同一課時當中,教師也要注意對教學方式的搭配。如在語文課文的學習當中,教師引導學生進行課上閱讀、學生提問,在提問后號召整個班級的同學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并給出相關回答,在這個階段,其他小組成員是可以隨時進行質疑的,而教師在這個階段要做的就是鼓勵同學們采用發散性的思維去思考問題,激勵同學們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討論,在必要的時候給予學生相關指導。引導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自覺地對知識進探求,在學生能自主獲取知識的情況下,教師絕不暗示,給學生足夠的自主學習的空間,讓他們在有限的課堂時間里有最大的思維發散空間,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成為自己獲取知識的主導者。學習過程是一個內化知識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需要將從教師那兒汲取的間接經驗內化理解,而這個過程更多要求學生具有主動性,需要有自助意識,學生在這個過程中結合自己的情況去分析處理信息,學生必須具有自主性,在這個學習過程中發揮自己的主體意識,正視自己的主體地位。
二、激發學生合作、探究的興趣
(一)教師要變“教”為“導”
在實際課堂中,教師應當從“教授學生知識”轉變為“引導學生學習知識”,可以根據課堂內容向學生提出相關問題引發同學們的思考,激勵學生主動地探求知識,讓同學們形成發散性思維。教師提出的較好的問題可以讓學生打開思路,讓學生能夠為了解決該問題而積極地參與合作探究與討論,學生的課堂參與度也就因此高漲,而教師也可以借助這個問題達到自己教學的目的。在教學過程中,“問題”的提出對于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有極大幫助,“解決問題”是學生學習的動力,而教師將問題作為一個載體,將教學目標與教學內容寄于問題當中,可以激發學生們探究問題的興趣,助推學生思維的開拓。而問題的重要性也就決定了問題質量的重要性,教師提出的問題,應當是有意義的、有目的的,而不是不切實際的,質量差的問題只會使學生參與度下降,而老師的教學效果也差強人意。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充當的角色多種多樣,既是也“引導者”,又是“總監督者”。作為“引導者”,教師引導學生在學習中提出問題、合作探究、總結交流,與此同時,對學生進行相關指導,針對教學內容以及教學重、難點對小組學習的內容進行調整,結合學生實際,使得學生們討論的問題既貼近教材,又有生活的影子,讓同學們在理解上能夠更加具象化,對相關問題會更加有探究的興趣。而作為“總監督者”,教師要對小組學習的進程有一個總體控制及情況的掌握,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以及參與性,讓班級學習的進程不是散沙,而是有序的。
(二)采用激勵性教學方式
激勵性教學方式的適當采用,能夠讓同學在學習中產生成就感以及自信力,從而更好地激發他們的合作探究積極性,讓他們真正逐漸成為學習的主人。過多批評型教育方式會讓學生產生自卑感,挫敗他們的自信心,反而達不到“激將法”的作用。教師在對學生進行評價時,要將評價模糊化和多樣化,過于精確的評價則會一定程度上導致學生“失敗感”的產生,教師評價應側重于對學生學習的勤奮努力,積極進取進行表揚。從而在心理上激勵學生積極進取的人格形成,主動去克服學習當中遇到的困難,形成合作探究的意識,這也是符合人本教學理念的重要表現,教師工作旨在培養學生全面的發展,多使用啟發式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鼓勵學生能夠在學習過程中更具有主動意識和探索精神,這種教學方式也有利于創造性人才的培養,不僅有助于學生學習,也有助于學生的人格性格的培養,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三、嘗試合作、探究的方式
(一)采用“小組學習”的方式
在小組人員搭配上,教師給出建議,通常根據學生學習能力搭配成員,比如一組4位同學,可以搭配一名優等生,兩名中等生,一名后進生,將小組形成好、中、差搭配,在經過小組合作、探究學習后,優等生可以起到帶頭作用,中等生的能力得到鍛煉和提高,后進生也能夠得到幫助和啟迪,小組內實現了資源共享,而在最后的小組匯報交流時,小組可以委派一個發言人,將小組學習成果在班級進行呈現,這個“發言人”可以是輪換的,可以充分鍛煉到小組內每一個人的能力。小組合作制培養學生的不僅僅是學識能力還有性格,在小組內同學互相學習借鑒,吸取其他人的優點,彌補自己的缺點,同學們互相鼓勵,共同成長。同時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們能有更深刻的了解和更多的接觸,這有利于培養他們的友誼,也可以培養他們的情商,實行小組合作制,能夠使學生體會到分工合作的快樂,面對一個龐大的教學任務,細致劃分到每一個人的頭上,每一個人再完成自己的工作情況,同時要將個人的工作任務能夠結合起來,對接起來,在這個過程中,要求學生們進行溝通進行整合材料,對于學習任務,每個同學能夠各抒己見,相互切磋共同進步,為共同的目標努力,從而達到一個完滿的結果。
(二)進行“啟發式”教學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作為引導者,一步步指引學生在合作探究的前提下逐步揭示問題的答案,在總結當中可以引導同學們發現事物的本質,讓整個探索過程有很強的目的性同時也讓同學們享受探索知識這個過程的樂趣,并且能夠大大增強學生的自信心,最有效的學習是對學習過程本身的學習,在學習過程中,學生一步步接近答案,一步步提升自己,在這個過程中能夠清晰的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和優勢,隨后便可以有針對性的進行調整,改善自己的不足,發揚自己的優點。
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環環相扣,三者均是提高學生自主思維能力不可缺少的流程,他們不應流于形式,而是要將他們與生活聯系,深化自主學習,提高教學效率,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探索知識的能力。
參考文獻:
[1]李會敏.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的巧妙運用[J].語文教學與研究,2014,(02).
[2]禹旭紅.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新論[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基礎教育版),2009,(01).
(作者簡介:李智,單位:長春經濟技術開發區拉拉小學校,職稱二級教師,學歷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