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課堂教學是學生學習的主要途徑,也是教師進行知識傳授的主要途徑,教師要注意在知識傳授的過程中還要引導學生對于學習的直接興趣和間接興趣,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讓學生達到良好的學習效果,提高學生學習質量。
關鍵詞:小學數學? ?數學教學? ?教學質量
在全面推廣素質教育的今天,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知識的學習者。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是知識的傳授者。教師要注意教學過程中學生主體的發揮,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讓學生能夠主動積極的去學習,掌握知識和發展技能,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課堂教學是學生學習的主要場所,教師對于課堂教學的優化就尤為重要。以下是我根據教學實踐提出的一些感想。
一、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培養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情感是維系人與人之間聯系的最穩固的紐帶,同時,也是建立起師生關系的穩固橋梁。根據人本主義的觀點,教師只是讓學生學習變得更方面的人。教師對于課堂來說,只是給學生提供資料,創造良好的氛圍,在這種氛圍下,學生有學習的需要,他們會在主動地進行學習。中國也有說法:親其師信其道。這就是說,學生只有對老師有情感的溝通,對老師的學識、人格等有了透徹了解,才會對老師產生信任感,甚至是崇拜感。尤其是小學生,他們具有向師性的特點,良好的師生關系更是課堂教學的潤滑劑和催化劑。
由此可以看出,教師只有和學生建立穩固的良好的師生關系,才能有效促進課堂教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情感關系是否融洽對于課堂教學有極大地影響,尤其在小學數學課堂中,小學數學是一門邏輯性和抽象性比較高的學科,比較難有情感的內容補充,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充分調動神的情感因素對于數學學習有很好的促進作用。教師要注意同學生之間建立起感情的溝通,教師可以通過提問時溫柔的話語,回答不上問題時給予鼓勵的眼神,學生傷心時溫和的話語,學生走神時輕柔的撫拍,等方式來調動學生的情感,逐漸培養學生對于教師的信任,對于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促進學生之間、教師之間的交流,提高學生學習的質量。
二、引導學生獨立思考,提高學生自信心
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運用“留白”,即在課堂中要有“思考的寧靜”。也就是說,數學課堂上,學生的學習必須建立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之上。而現階段的課堂教學過程中,經常會出現教師對學生思考方向把握不準的情況,在提出一些問題之后就讓學生去盲目的討論,尋找問題的答案。但是看似熱烈的討論確是無法保證每個學生的思考狀況和掌握情況。經常會出現思維敏捷的學生可以很快的思考出答案,提出較多的看法,而掌握程度一般的學生很難進行獨立思考,容易聽取別人的意見,形成依存型的性格。在教師提出問題以后就會出現大部分學生附和別人,逐漸養成不愛思考的習慣。當學生的不愛思考,自己的大腦就變成了別人思想的跑馬場。這是非常危險的,這樣不僅會導致學生對學習失去興趣,甚至會出現厭學的后果。因此,在教學時,教師要千方百計引導學生學會思考,逐漸培養學生對于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進而影響學生對于學習的興趣,學習的效率和信心也會隨之增強。
三、適時引導提問,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愛因斯坦說過:“提出問題,往往比解決問題更重要。”數學教學更應該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培養他們發現問題的能力。學生只有敢想、敢說敢問,才能在數學的學習中變被動為主動。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可以從以下角度進行:
(一)就課題引導學生發問
課題是文眼,數學課亦是如此。當課題映入學生眼簾時,往往能勾起學生探究的欲望。因此,教師應該牢牢把握住這一特點,巧妙發問,迅速進入學生的內心,激起他們內心的思維的漣漪,激發求知的興趣。如教學“長方形的認識”一課,在揭題后設問:“關于長方形,你們想提出什么問題嗎?”學生會脫口提出:“長方形有怎樣的特點?”“怎樣畫出來長方形,它的周長和面積嗎?”“長方形在生活中有什么應用?”等等。通過這樣的問題,能迅速把學生帶人所要學習的情境中,收到未成曲調先有情的效果。
(二)指明方向,鼓勵學生提問
學生自學時,教師要為學生指明學習的方向,以免出現應付式、盲目性的自學。如教學“年、月、日”一課時,老師說:“今天讓你們自學課本,然后說說你懂得了年、月、日的哪些知識?有什么問題要問,好嗎?”學生充分自學后,鼓勵學生說說發現的問題。有的問:“為什么一年有12個月?”“為什么閏年比平年多一天?”“怎么計算一年的天數?”對此,教師讓全班學生都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過程,學生的自學能力、思維能力均得到了訓練。
四、重視數學方法的指導
古人語:“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也有人說,未來的文盲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不會學習的人。培養現代學生的數學素質,除了教會學生學習知識外,更重要的要教會他們學習數學的方法。可以從以下兩點努力。
(一)充分發揮例題的作用
例題是小學數學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例題是知識點的高度濃縮,也是為學生打開了一扇知識之門。因此,教師要充分利用例題,發揮例題的作用,讓學生從例題中尋找所需的知識點,以及解題的方法。比如,有的例題有空格,有的例題留下了橫線或曲線,讓學生去填寫。這些“空白”,都是為開發學生的智力,拓展學生的思維而設置的。教師要多角度,多維度地引導學生,讓學生做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切不可越廚代庖,否則就失去了例題的價值。
(二)建立新的認知結構,充分利用遷移規律
心理學家布奧蘇貝爾指出,當我們所學知識與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建立聯系后,就會形成遷移。因此教師在學習新的知識時,最好先鞏固學生原有的知識。比如可以先進行復習跟新知識有關的舊知識。當學生原有的知識掌握的越扎實越牢固越有利于對新知識的遷移。同時,教師還要增強新舊知識的可辨別性,辨別性越強遷移效果越好。同時,影響遷移的因素除了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外,還有材料的性質,問題情境,學生的情緒等等,教師要透徹了解這些內容,讓學生和新舊知識快速建立聯系,實現有意義的學習。
五、重視實踐操作,引導自主探索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在人的心靈深處,有一個根深蒂固的需要,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作為小學數學教師,要充分了解學生的這一需要,并不斷滿足他們。只有滿足了學生的需要,他們會向更高層次的需要發展,即感受到了數學學習的興趣。學生的興趣一旦激發,將產生巨大的動力。在課堂上多讓學生動手“摸一摸”、“量一量”……這樣的形式,讓學生直接參與到學習中,學生在探索和發現中不僅能滿足學生好奇心的需要,更能促使學生于快樂活動中主動獲取知識。
如教學“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這一個內容時,先讓學生在課前準備好了一些平行四邊的紙片。上課時,教師鼓勵學生對平行四邊形進行“改造”,看看能否把平行四邊形做成長方形。學生用剪刀進行剪一剪,拼一拼,之后會發現沿著平行四邊的低部往上剪去,會得到一個三角形。然后,把這個三角形可以拼到另一邊,正好得到一個長方形。之后,讓學生進行討論,這個長方形和原來的平行四邊形有什么關系?這個長方形的低和高,與原來的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有什么關系?學生通過討論探索,很快會得出:S平行四邊形=底×高。
六、發揮想象力,鼓勵學生進行再創造
荷蘭數學家弗賴登塔爾說過:“學習數學的唯一正確方法是實行再創造,也就是由學生把本人要學習的東西自己去發現或創造出來;教師的任務是引導和幫助學生去進行這種再創造工作,而不是把現成的知識灌輸給學生。”“再創造”能力,是學生學習數學的基本能力,如果學習者不實行“再創造”,他對學習的內容就難以真正理解,更談不上靈活運用了。因此,教師要千方百計培養學生的再創造能力。通過語言引導,實物操作,不斷提升學生思維的空間,構建知識結構。
比如,有這么一道題:把一個圓從圓心沿半徑切割后,拼成了近似長方形,已知這個長方形的周長比圓的周長大6厘米,求圓的面積。對于這個問題,很多學生都感覺無從下手,一片茫然。但有學生通過教師的引導,這個長方形和圓有什么關系呢?這個長方形是怎么得來的,它們之間有何不同?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通過探究很快發現,這個長方形在結構上就是比原來的圓多了兩條寬,對于原來的圓來說,就是比圓多了兩條半徑。一條半徑的長度是3厘米,兩條即6厘米。問題分析到此,答案已經顯而易見了。“教學不需要精雕細刻,學生不需要精心打造”,要讓學生像科學家一樣去自己研究、發現,在自主探究中體驗,在體驗中主動建構知識。
總之,數學教學是一門思維的學問。小學數學是啟迪學生智慧,開發學生智力培養學生數學思想的有效途徑。數學教師要遵循小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多角度多維度開發教學資源,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主動性,不斷優化教學課堂,讓學生輕松愉悅中學習,在自主探究和探索中提升自己的數學能力。
參考文獻:
[1]田鎂英.淺談小學數學競賽活動與素質教育[J].學周刊,2011,(24):77.
[2]李紅梅.淺談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數學學習的興趣[J].現代閱讀(教育版),2013,(04):207.
[3]馮德基.小學數學競賽活動與素質教育淺談[J].基礎教育參考,2017,(11):41-42.
(作者簡介:張成秀,大專學歷;作者單位:山東省濟寧市任城區李營五里屯小學;研究方向:小學數學課堂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