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海寧
摘 要:初中物理教學中,要想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就需要教師摒棄老模式、老路子。為此,要加大改革的力度,潛心課堂教學實踐,在摸索中前行,在摸索中進步。這樣才能找到全新的路徑,提高教學效率。
關鍵詞:初中物理;教學過程;優化策略
綜合素養是一個人走向成功的“發動機”。要想真正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單靠某一門學科顯然是不可能做到的。這就要求相關學科結合各自學科特點,在權衡各個學科的基礎上,采取針對性的措施。而對于物理學科而言,要想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課堂教學無疑是最主要的渠道。因此,教學設計時,教師要做到真正面向全體學生,真正用好課堂的45分鐘。由此可見,教師要真正提高課堂教學效益,優化教學過程無疑是非常關鍵的選擇。那么,對于初中物理學科而言,我們該如何做好這方面的實踐呢?
一、突破單一教學模式
就物理這門學科來說,現用教材所呈現的知識是非常系統的。可以說,如果教師單純引導學生掌握這些知識,基本上不存在什么問題。但是,別忘了,物理學科的價值所在。因此,應該將各章各節的內容整合起來,這樣才能真正發揮物理學科在提高學生綜合能力方面的作用。為此,我們要做好以下幾點。
(一)注重全局,系統知識。教師要做好相關章節的知識結構。然后將其按照一定的邏輯串起來。比如,對于聲現象,教師就要讓學生明確以下幾點:(1)聲現象的含義,這里又包括聲音的產生等六個方面的知識點;(2)聲樂的特性,這又包括三個方面;(3)其他相關知識點。比如,噪聲方面的以及那些人耳所聽不到的等。這樣的處理,就可以讓學生形成一定的知識網絡。
(二)突破單一,培養思維。教學實踐中,我們不難發現,很多學生特別是一些女生,學起物理來非常吃力。原因在于,我們在培養學生思維能力方面缺乏有效手段。為此,教學中教師要著力培養學生的主動探索能力。比如教學“光的傳播”這一知識點的時候,教師可以先通過讓學生做幾個有意思的影子游戲,激發他們的參與熱情。當他們的參與情緒被調動起來之后,再安排探究平面鏡成像的特點以及探究光的反射規律兩個實驗,這樣做,就能夠很好地改變學生的思維單一性缺點。同時,這樣還能有效結合學生的形象等思維。
二、除破封閉走向開放
培養學生的能力本是物理學科的核心價值目標所在,但是,很多時候,課堂教學卻圍繞應試的需要取開展。比如,對學生的考評僅僅停留在對學生的知識掌握等層面的量化考評上。這樣做,明顯降低了或者說淡化了物理學科的育人功能。為此,教師教學當中,要注意設置一些教學活動,對于一些概念性的教學內容,不必要求學生給予準確定義。同時,對那些與概念相關的一些知識因素,我們在課堂上也沒必要進行加深和拓展。做到了這些,也就在教學方向方面實現了轉變。
走出課堂,走進生活,是教師應該努力遵循的教學方向。可以說,學生通過物理課的學習,可以獲得一定的知識,為他們以后升學做好知識層面的準備。同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將所學知識用來解釋他們原來弄不明白的一些自然和社會現象。這樣,就能很好地將課堂之內與課堂之外有效鏈接起來。教學“樂音的特性”這一知識點,筆者就引導他們自己去聽、去看、去想、去做。學生通過這些活動,就能了解聲音的特性,并能于實際生活當中分辨這些特性。整個過程當中,筆者并沒有過分強調概念的記憶和辨析,而是將學習活動與生活體驗相對接。這就大大提高了教學效率。
三、打破常規走向創新
物理這門學科,在學生的眼中到底是一門怎樣的學科呢?筆者曾經對這一問題展開過簡單的調查。從學生的回答中,可以看出他們對物理這門學科的態度是截然不同。只有少部分學生感到物理有趣、不難。而多數學生認為物理這門學科太枯燥、太抽象、沒意思。所以,面對這一類學生,教師如果再按部就班,沿襲那些老一套,勢必就會造成惡性循環。
為此,教師要創新教學手段。多媒體作為目前先進的教學手段,在課堂教學之中,教師一定要加以科學合理的利用。教學“望遠鏡與顯微鏡”,筆者就充分利用多媒體手段進行教學。這樣,學生就能通過仔細的觀察,更形象、更具體地了解望遠鏡與顯微鏡這兩者的基本組成和功能。這樣,就大大激發了學生濃厚的興趣。隨之,學生對于物理這門學科的看法也發生了改變。
當然,在實際教學當中,筆者在充分發揮多媒體的作用時,還提供給學生一些實物器材,比如“JZ507型光具座”中的透鏡。這樣,學生就可以自己通過不同的組合透鏡去發現、去體驗。而正是在自主發現的過程中,學生品嘗到了體驗發現帶來的樂趣。當然,在這一過程之中,教師不宜給予學生太多,也沒必要給他們過細的指導,更不必急于得出結果。
綜上所述,在物理教學當中,只要我們秉持先進的教學理念,并在先進理念的指導下,采取合適的教學手段,就能很好地激活課堂教學。在這樣的過程中,教學重點得到了突出,教學容量也得到了擴展,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了課堂的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薛仕剛.給學生終身難忘的學習體驗[J].新課改教育研究,2007(4):23.
[2]徐丹鳳.抓住四個要點,做好“問題解決”教學[J].師資建設,2017(3):69.
編輯 馮志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