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殿安
摘 要:學校教育的宗旨在于培養人。就中學而言,除教學活動以外,班級管理工作也是學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環節。班主任是班級管理的主要責任人,其班級管理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因而班主任應主動更新觀念,提升自身專業素養,優化班級管理方式,給學生提供一個良好的外部學習環境。
關鍵詞:中學班主任;班級管理;健康發展
初中是小學和高中的過渡時期,有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在個體的智力發展過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且初中生正處于青春期,其叛逆心理出現也是常見的現象。作為班主任,如何給其正確的方向引領,是當前階段班主任班級工作需研究的重點課題。
一、當前中學班主任班級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一)班級組織較為松散
班級組織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班級管理的效果。當前,初中班主任普遍缺乏班級管理的理論知識,尤其是初一年級的班主任,多是隨機選取的,且多為剛剛畢業的年輕教師,他們普遍缺乏教學經驗,其職業素養也不能滿足新時期的班級管理的需要。在很多班級中,班主任經常搞一言堂,班干部的作用并未得到充分體現,使得班級組織整體看上去較為松散,而班主任不懂得用科學的理論來指導班級管理工作。
(二)絕大多數的班主任在班級管理工作中過分看重學生的學習成績,忽視了對學生進行德育
新課程改革要求學校教育要注重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其中,德育為先。德育的重要性可見一斑。德育不應該僅僅體現在課堂教學中,在班級管理工作中也應該有所滲透。然而,很多初中班主任在班級工作中都有意無意地輕視德育,在中考的大背景下,教師更多關注的是學生的各科學習成績。通常的情況是,任課教師忙碌地搞題海戰術,而班主任則夜以繼日地監督學生完成任課教師布置的學習任務,長此以往,會讓學生對班主任產生反感心理,且會逐漸削弱其對學習的熱情。再者,這種高強度的學習也會讓學生因承受不了巨大的壓力影響其身心健康發展。
(三)初中班主任注重學生日常行為管理,輕視養成教育
初中班主任在日常的班級管理中,注重規范學生的在校行為表現,以維護基本的教學秩序。由于很多學校將校園規章制度的落實情況全權交給各班班主任負責監督、檢查,并將其作為考核和評價班主任班級管理工作的重要依據。這就會使得班主任將更多的時間和精力都放到學生的日常行為的管理上,但是關系到學生一生的發展,使學生受益終生的行為習慣養成教育卻被忽略。
二、初中班主任優化班級管理的有效方式
(一)主動提升自身管理素質,實現對班級事務的良性管理
班主任班級管理方式可以借助“木桶理論”進行優化,要能夠敏銳地看到班級管理中最薄弱的地方,從這些地方入手開展管理工作。班級管理的對象是學生,因此,就學生來說,在管理班級事務時,教師應該注意區分學生的優缺點,即“木桶原理”中的長板和短板,班主任要做的就是采取科學有效的方法將學生的短板轉化為長板,使其獲得均衡全面的發展。選擇科學有效的方法需要教師自己有較為豐富且專業的知識,這樣才能更好地幫助學生。因而,班主任教師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在平時積極學習教育心理學的有關知識,對各個年齡段的學生特點都了解得非常透徹,這樣才能在班級管理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作用。
(二)加強班級管理工作的反思
初中班主任工作其實是一項比較繁重的工程,即便是各項業務能力都很突出的班主任在處理班級具體事務的過程中,也難以做到盡善盡美。比如,一些班主任在與學生談話時,可能在語言上有失規范,處理方式上也難以讓學生心服口服。因此,班主任在平時應不斷反思自己的班級管理工作,主動與學生溝通交流,增進彼此的了解,在班級工作上獲得學生的支持,從而不斷提高管理效率,也為學生提供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
班主任還要懂得寬以待人,主要是指對待學生的“短板”要持有一種寬容的態度,增加對他們的耐心,給予其關懷,使其充分感受到自己并沒有被教師放棄,從而增強自信心,不斷激勵自己前進,健康地成長。
(三)充分發揮好班委在班級管理中的輔助作用
從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角度講,班主任在班級管理中的作用,應該是指導、協助、傾聽,而不應該是拿出一副“權威”的姿態,經常以命令的口吻同學生講話,不愿意將管理權下放給班委,這會讓班委會形同虛設,也不利于班級的健康成長。因此,班主任應該主動放下所謂的權威身份,精心選拔和培養優秀的班干部,充分發揮他們在班級管理中的輔助作用。這樣既能讓學生得到自我鍛煉,提升自我管理水平,還能使班級管理工作得井井有條。
三、結束語
通過上述分析可知,當前初中班主任班級管理工作還存在很多不容忽視的問題,制約著班級整體的發展進步,同時也給學生的學習和校園生活帶來一定的影響,不利于他們的身心健康成長。因而,在今后的班級工作中,初中班主任應主動學習班級管理理論知識,不斷反思班級工作,以及發揮班委的作用,讓初中班級管理工作實現良性發展。
參考文獻:
[1]李國馗.初中班主任管理工作問題探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6(25).
[2]張旭良.提高初中班主任管理工作效率的主要對策[J].亞太教育,2016(25).
編輯 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