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紹元
摘 要:教師不僅擔負著教書育人的職責,同時也應具有科研意識與科研能力。教學與科研相結合是當前社會對教師隊伍建設的基本要求。隨著“互聯網+”應用的蓬勃發展,在當前“互聯網+”的大環境下,如何提高教師的科研能力,將科研與教學有效結合,通過科研促進教學水平的進一步提升已成為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從“互聯網+”的概念出發,分析了當前教師科研開展情況的現狀,同時分析了在“互聯網+”環境下教師科研能力的提升途徑。
關鍵詞:“互聯網+”;教師科研能力;提升途徑
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教師不再是單純的教書育人,做好教學工作即可,科研工作與科研能力對于教師來說同樣重要。教師的科研能力與科研水平也關系到其教學思想與教學策略的創新。特別是在當今“互聯網+”蓬勃發展的今天,如何提升教師的科研能力,讓傳統教師改變以往“教書匠”的角色向“學者型”教師轉化,已也成為時代發展的迫切需求。
一、“互聯網+”的概念
“互聯網+”是一個新型的概念,它指的是在互聯網發展的新階段,通過互聯網新功能與新應用的拓展,將互聯網與傳統的行業融合起來,從而讓傳統行業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值得注意的是,這種融合并不是簡單地將兩者相加,而是一種深度的融合與理念的更新,帶來的是生產要素的重新配置。2015年3月,第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了“互聯網+行動計劃”,由此“互聯網+”的概念開始逐步被人們所熟知。
互聯網+教育,即將互聯網的新應用、新理念與傳統教育業相融合,以給教育領域帶來新思維,打破時空限制,推動教育行業帶來革命性的變化。
二、科研能力對教師的意義
進入21世紀以來,教育軟實力已成為我國綜合國力的一部分,“教育興則國家興,教育強則國家強”,教育對國家與社會的重要作用已成為人們的共識。在“互聯網+”的時代背景下,教師已不再僅僅承擔教書育人的責任,傳統單一的教師結構已不能適應時代與社會的發展,教師的綜合素養與綜合素質亟待提高??蒲泄ぷ魇翘岣呓處熅C合素養的重要途徑之一,科研工作主要包括科研課題的選擇,科研材料的收集以及科研課題的論證等方面,通過開展科研工作,可以提升教師的專業研究能力與理論知識水平,為教師由“經驗型”的教書匠向“學者型教師”與“研究型教師”轉變起著重要的作用。
三、當前教師科研情況的現狀
(一)科研意識總體還不夠強
從整體情況來看,一線教師的科研意識總體還不夠強,不少教師認為只要做好教學工作就可以了,不能正確認識科研與教學的關系,也不能意識到科研能力的重要作用。有些教師雖然也搞科研,但更多的是流于形式,為評職稱或完成學校任務來被動地進行科研工作,缺乏主動開展科研工作的積極性。此外,有些教師的科研課題項目中存在不少不規范的地方,申報書中格式、內容都不規范,最后隨便發兩篇論文了事,這些都是當前普遍存在的一些問題。
(二)科研成果難以轉化為實際應用
從當前的現狀來看,不少一線教師的科研能力還不夠強,缺乏科研綜合能力與綜合素養,同時科研選題常常脫離實際,閉門造車、空中樓閣,很難真正將理論與教學融合起來,最終做出的科研成果也不能對實際教學做出有效指導。此外,一線教師教學任務繁重,教師開展科研工作的時間非常有限,也不能掌握全面有效的科研方法,這些都對教師科研能力的提高是不利的。
四、“互聯網+”環境下教師科研能力的提升途徑
“互聯網+”不僅僅是互聯網與傳統行業的融合,更重要的是一種創新理念與創新思維,在“互聯網+”的浪潮下,如何提升一線教師的科研能力,也是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學校領導需對教師科研工作予以重視,給教師提供科研條件與科研機會
科研工作的順利展開與教師總體科研素養的提高離不開學校的政策支持,在“互聯網+”的大環境下,要想提升一線教師的科研能力,各級學校的領導需要轉變傳統的觀念,從思想的高度認識到科研能力的重要作用,樹立“科研興校”“科研興教”的意識,在全校營造一種科研氛圍,這樣才能從整體上提高一線教師的主動性。首先,學校需要大力支持與組織本校教師開展科研工作,做好科研項目的申報、管理、結題等一系列科研管理工作,為一線教師能順利申報課題提供便利的條件。同時學校需組織一線教師多參加科研能力培訓教育,科研工作作為一種科學的活動,其中也包含著不少知識與方法,許多教師對科研工作不了解,如何申報項目,如何開展科研活動,科研成果要達成什么目標,他們對這些都知之甚少。由此,學校組織定期的科研培訓與講座是十分必要的,通過培訓,教師可以了解科研工作的重要性,也能學習到有關的科研知識與科研方法,特別是青年教師,他們是未來學??蒲械闹髁娕c支撐力量,學校要特別注意對青年教師的科研能力培養。其次,各級教育主管部門及學校需要大力加強對科研經費的投入,保障一線教師能有基本的經費用以購買各類圖書、中國知網卡,開展科研調查等,以順利開展科研工作,為提高教師的科研能力提供基本的經費保障。學校還可以加大對科研成果的獎勵力度,設立與完善科研工作制度,對教師的科研成果做出科學合理的評價,對于學術價值高的科研成果要給予適當的獎勵,以鼓勵教師提高開展科研工作的積極性。此外,學校可以每年舉辦科研成果交流活動,給教師交流與溝通的平臺,讓教師在相互的交流中逐步提高科研能力與科研素養。
(二)教師需轉變思想理念,樹立科研意識
學校領導要大力重視科研工作,在全校營造科研氛圍,同樣的,作為科研工作的主要承擔者,一線教師也需要改變傳統的思想觀念。當前有不少一線教師還保持著舊的思想,他們認為教師的職責是傳道、授業、解惑,只要將課教好,完成教學任務就算盡到了教師的職責,他們對科研工作有畏難情緒,認為教學工作已經很累了,再搞科研是苦不堪言的差事。由此,教師轉變自身的理念也是非常重要的,在“互聯網+”的背景下,傳統的教書匠式教學早已不能適應時代的發展,沒有專業的教育理論素養,即使開展教學活動,也多是傳統的教學模式,即教師在臺上滔滔不絕地講授,學生則只能被動地在臺下聽講,教師自認為自己已經講得面面俱到,十分詳盡了,學生卻聽得昏昏欲睡,很難將教師講授的知識內化為自己的知識儲備。這樣的教學模式陳舊不堪,與“互聯網+”的理念與新課改的初衷都是相悖的,造成當前教學模式陳舊的原因是多樣的,其中一方面因素就在于不少教師思維僵化,還保持著教書匠的教學理念,不愿意做科研工作,不愿意研究與探討教學理論與教育科學方法。在“互聯網+”的時代背景下,教學工作與科研工作是相輔相成的,只有不斷加強教學理論的研究工作,才能創新教學方法與教學策略,更好地將教學理論應用到教學中,提高課堂教學的成效。一線教師,需要對此有清醒的認識,認識到科研工作的重要性,樹立良好的科研意識。
一線教師要積極參加多種科研能力培養活動,不僅要參加學校內部組織的科研培訓活動,也可以利用寒暑假參加各教育主管部門、教師培訓學?;蚋咝=M織的科研培訓活動與講座,通過培訓,可以讓教師更深入地理解科研工作的內涵,掌握最新的科研方法與科研政策,同時了解當前科研工作的前沿動態。同時,要想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教師還需要具備廣闊的教育學知識與教育理論素養,如果教師缺乏一定的教育理論與教育知識,就不能領悟教育的本質,也不能對自己的教學行為作出科學客觀的評價,更難以探索教育新理論與新方法,這對教師開展科研工作是極為不利的。由此,一線教師要加強教育理論的學習,平時可以多閱讀一些教育學經典著作與教育理論研究的文章,增強自己的理論素養,同時能夠將理論與自己的教學實踐相融合,這樣才能更好地開展科研工作,有效提升自己的科研素養與科研能力。此外,教師還需要將科研與自己的教學實踐相結合,通過教學來促進科研。教師在申報課題時,最好選擇與自己的專業以及教學相對應的課題,在教學實踐中思考與探索,總結教學實踐中存在的優勢與不足,不斷探究新的教學策略,這樣才能讓做出的科研成果更具學術價值與教育價值。
(三)以“互聯網+”為依托,鼓勵教師探索多元化的科研方法與科研成果
在當前“互聯網+”蓬勃發展的時代背景下,各種互聯網新應用層出不窮,與傳統教育的融合也越來越深入,帶來了教育行業的更新與變革,各種新的基于互聯網的教育模式應運而生,如慕課、翻轉課堂、微課、維客等全新的互聯網教育應用正在不斷發展之中。一線教師需要緊跟“互聯網+”教育的浪潮,了解這些新的互聯網教育應用與教育模式,同時將其與自己的科研工作相關聯。一方面,教師可以將這些新的互聯網教育模式作為自己的研究課題,對其作深入的研究與探索,探索它們在教育教學方面的應用,發揮新的互聯網教育模式的價值;另一方面,教師可以利用互聯網的新應用來進行科研工作,教師可以利用互聯網來學習科研方法與教學理論,便捷的互聯網應用與海量的信息能夠為教師的科研活動提供更多便利。例如,教師可以通過維基百科與中國知網等來查閱教育學知識與相關的學術論文,還可以在專業的學術論壇上與其他教師溝通與交流有關科研方面的問題。此外,在“互聯網+”的思維下,當前對教育科研成果的認定也可以更加多元化,傳統的科研成果以發表學術論文與學術專著為主,在“互聯網+”蓬勃發展的今天,不少教師利用微博、博客、微信公眾號等來開展教學與科研活動,做得非常有特色且活色生香,這些也未嘗不可作為教學科研的成果。
總的來說,在“互聯網+”的環境下,如何提升教師的科研能力,是一個值得思考與探究的課題,也是當前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教師科研能力的提升可從外力與內力合力的作用下,共同促進教師科研能力的提升,促進教師的自身素養的發展,當然還可以在實踐中開拓更多的教師科研能力提升途徑,這些途徑有待我們進一步探索、研究與實踐。
參考文獻:
[1]彭剛.青年教師科研能力提升機制探索[J].中國高??萍迹?016(6):24-25.
[2]何東穎.試析中學教師應如何提高科研能力[J].科教文匯(上旬刊),2018(6):120-122.
[3]杜夫利,高亞紅.“互聯網+教育”背景下高職商貿類教師科研專業化路徑[J].中國商論,2017(4):176-177.
編輯 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