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梓德 梁海瓊
摘 要:新課程強調在傳授給學生科學的基礎知識和基本能力的同時,注重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動手能力,加強學生的合作交流意識,促進學生的智力、腦力、體力的綜合發展。但當前高中生的能力受到很大的限制,學生只是接受表面的知識,只有淺層的了解,未能從本質或是根本上把握知識,由于想象力和生活經驗背景的制約,學生很難在短時間掌握具體的知識內容并活靈活現。再加之,學生缺乏學習合作交流的精神和意識,只會閉門造車,尤其是在物理方面,對于一些學習有困難的學生來言,更有如看天書。為高中物理學習困難的學生提些建議,希望幫助學生學習和實踐生活。
關鍵詞:學困生;學習興趣;培養自信心;合作學習
在現代教學調查中,明顯的存在學生物理學習方面吃力的現象。大多數學生只是接受表面的知識,記住一些簡單的概念、運算公式等,并不能夠靈活運用。一般常規思路中也是可以隨手拿來便用的,一旦變化問題情景,學生很難能做下去,甚至是直接放棄,學困生更是不堪一擊。為了增強學生學習物理的能力和興趣,提高學生的知識和科學水平,提高學生的合作學習能力及意識,為學生學習及教師教學提一些建議和策略,幫助學生進一步學習物理知識。
一、轉化思想,關注學生
1.傳統教育教學思路的轉化
教師承擔著傳道授業的責任,在傳授給學生基礎文化知識的同時還應該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轉化自身傳統的教學思路,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教師不僅要改變自身教育觀念,還要加強師生交流合作,促進學生的學習意識,激發學習興趣。同時在教學生活中,教師與教師間也要相互交流合作和學習。通過彼此的合作,使教學工作得到進一步發展,共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2.關心愛護學生,促進學生發展
關愛學生是教師職業道德素質的基本要求,是每個教師必須嚴格踐行的準則。關愛學生要求教師不變相體罰學生,不辱罵學生,尊重學生人格,尊重個性和差異,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在物理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關心愛護那些學習吃力的學生,了解掌握學生主要的薄弱點,對癥下藥。教師要多關注學生的發展,多和學生溝通交流,可以通過師生間共同合作解決一些問題,關愛和促進學生發展。尤其對于那些基礎較差的學生,在平時的學習中要時刻督促他們認真完成每日的學習任務,幫助他們努力克服學習上的困難,成就自我。
二、抓住重點,學與行結合
1.抓住物理學科的重難點,解決主要矛盾
物理的學習中,為什么同樣是學習,有的學生很輕松地取得好成績,有的學生卻只能處于中等水平,這是很常見的現象,也是每個學習這門課程的學生以及教師必須要解決的問題。通過觀察研究發現,那些優異的學生并不是有多么聰明或是落后的學生有多么差勁,而是他們善于“聽話”,他們不僅聽老師講的知識,更注重教師對重點知識的講解,學會對重難點的關注。在平時的練習中,在掌握好基礎知識的同時,把握重點,學會突破自我,通過交流合作解決難點。善于反思,發現錯誤,解決問題,以求在未來的學習中有所應用。
2.學與實踐的踐行
我們學習知識是為了什么?不光是我們通過認真的學習,能夠應對考試,或是以后的高考,而是服務于我們今后的生活。我們之所以學習物理,除了大部分的喜歡之外,更在于物理對我們日常生活的實用意義。物理的運用在我們生活中隨處可見,一個燈泡的安裝、一個線路的串聯、一個螺絲釘的使用等都無不透漏著物理知識。因而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要密切結合生活的實踐,服務于實踐,在學懂的同時更要會用,而不是死學知識,只有表面功夫,并不能心領神會。
3.合作探究學習
在學習過程中,要提高學生自主合作交流探究的能力,這是促進學生學習的主要模式,加強彼此間的合作交流,增強學生對物理學科的認識,促進共同進步。老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時刻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合作交流環境,通過探究性學習,加強記憶,完善學科知識,為以后的學習打好基礎。
三、增強學習興趣
興趣是一個人學習某件事物的動力,尤其是在學習上,要想讓學生在某一方面有所成就,首先要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促進學生積極地融入學習中,并不斷地尋求自我發展以實現更廣闊的發展天地。學習興趣一方面來源于學生本身,更關鍵的部分是看教師的教導和教學方式的靈活運用,怎么樣才能把那些枯燥無味的物理知識講得有趣,合作交流是必不可少的,教師可以通過這個渠道使學生學懂會用。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通過對學生提出的問題巧妙進行解答,并讓他們能自我發揮,尋求更多的成長空間。
物理作為高中一門獨立的學科,不僅對學生的學習有至關重要的影響,學生應該努力學好物理文化知識,更重要的是服務于自己的生活實踐。通過合作交流,加深自身認知,豐富自己,讓自己在書本上學到的知識能夠運用到自己的生活中。
參考文獻:
[1]程守.珠江之永物理學科知識的應用[J].普通物理學,2016(6):101-103.
[2]馬文蔚.物理學的教育教學[J].物理學教程,2012(4):56-57.
[3]馮健材.物理思想概論[J].物理方法概論,2013(8):25-26.
編輯 魯翠紅